《科学》二年级上册封面——这个女孩不寻常,热爱自然、与鸟儿为伴,她的事迹令人钦佩和感动…… <p class="ql-block">在教科版小学《科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的封面上有一位正在观鸟的小女孩。在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小学,一提到观鸟和环保,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校园小明星”——詹志言。她到过全国24个省,见过800多种鸟,被同学称为“观鸟詹”;她坚持写自然日记,目前已有4年,图文并茂,每日1篇;她曾代表华科附小观鸟队、湖北省观鸟队参加全国各种观鸟比赛;她还代表华科附小、湖北赛区参加全国各种自然笔记大赛、“环球自然日”全球总决赛;她多次走上讲台分享观鸟收获,传播环保理念,听众除了全校自然爱好者,还包括武汉市科学教研员和优秀科学老师,甚至是参加“国培课堂”学习的老师。</p> 《科学》三年级下册封面——飞越珠峰的蓑羽鹤 <p class="ql-block">蓑羽鹤性羞怯,不善与其他鹤类合群,每多独处。其举止娴雅、稳重端庄,故又名闺秀鹤。然而蓑羽鹤有闺秀之名,却无小姐之命!每年迁徙的季节,它们要经历重重艰难险阻,穿越“死亡之海”,逃出“生死狙击”,最后跨过地球之巅!每前进一步都要经历无法想象的困难和危险,每一次跨越都是生与死的考验!</p> 《科学》三年级上册封面——冰山来了 <p class="ql-block">在教科版小学《科学》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的封面上一座冰山。冰山形成:冰山大多在春夏两季内形成,那时较暖的天气使冰川或冰盖边缘发生分裂的速度加快。每年仅从格陵兰岛西部冰川产生的冰山就有约1万座之多。在冰川或冰盖(架)与大海相会的地方,冰与海水的相互运动,使冰川或冰盖末端断裂入海成为冰山。北冰洋的冰山高可达数十米长,长可达一二百米,形状多样。南极冰山一般呈平板状,同北冰洋冰山相比,不仅数量多,而且体积巨大。</p> 《科学活动手册》三年级下册封面——
大阴谋家——杜鹃鸟 ,那些你不知道的故事 <p class="ql-block">杜鹃鸟,是杜鹃科鸟类的通称。常夜鸣,声音凄切,故诗词中常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有 “望帝春心托杜鹃” “杜鹃啼血猿哀鸣” 这样的传世名句;也有布谷鸟(大杜鹃),在春末夏初迁徙回来,提醒农民们栽秧插苗,磨镰割麦。而事实上,杜鹃鸟生性懒惰,不筑巢,也不抚育后代。自己不抚育后代,但却非常狡猾奸诈,会把蛋下在别的鸟的巢穴当中,让其他的鸟代为孵化抚育。</p> 《科学》四年级上册封面——
国产战机“三剑客”罕见同框! <p class="ql-block">教材封面上的图片一张为歼-20、歼-16和歼-10C战机航拍合影,被誉为蓝天“三剑客”,另一张为歼-10C战机正在沙漠上空进行超低空飞行。据了解,这两张图片拍摄于2018年10月,出自空军某试训基地摄影师杨军之手。当时,列装歼-20、歼-16和歼-10C的空军某部正在进行混合编队飞行训练,杨军用镜头记录了“三剑客”投身新时代练兵备战的战斗英姿。</p><p class="ql-block">2018年12月,教育科学出版社在对2007年版教材进行修订时,空军发布的歼-20、歼-16和歼-10C三型新机同框图片和相关单机图片引起了编写组的注意,他们认为图片立意深刻、拍摄技术高超,具有丰富的科学教育内涵,并与教材主题高度契合,随即致函空军和部队,协商使用该图作为教材封面图片。部队按照出版社要求,精心挑选了代表实战空军形象的5张图片,供选择使用,最终确定使用对象。</p> 《科学》四年级下册封面——
古人的“美瞳”,致命的“美丽女郎” <p class="ql-block">致命的美瞳:颠茄(Atropo belladonna)是茄科植物,“Belladonna”是个俗称,在意大利文当中,“Bella”是美丽的意思,而“donna”则是女郎,合起来就是“美丽女郎”。因为用煮过颠茄根的水来滴眼睛的话,就可以使瞳孔扩大,眼睛就会显得很漂亮,所以有这样一个俗称。如果仅仅是外用,那还不足以置人于死地。要是将颠茄的根内服,它的毒性极强,以至于中世纪的谋杀者纷纷用颠茄作为毒药来毒杀他人。</p> 《科学》五年级上册封面——美到极致的七彩丹霞 <p class="ql-block">张掖丹霞地貌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段的张掖市,古为河西四郡之一张掖郡,取“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腋)”之意。张掖丹霞地貌是国内唯一的丹霞地貌与彩色丘陵景观复合区。2005年11月在中国地理杂志社与全国34家大型媒体联合举办的“中国最美的地方”评选活动中,被评选为“中国最美的七大丹霞”之一;2009年被极具权威和导向性的《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图说天下》编委会评为“奇险灵秀美如画中国最美的6处奇异地貌”之一,2011年又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世界十大神奇地理奇观”,2011年11月被国土资源部批准“张掖国家地质公园”。</p> <p class="ql-block">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的封面是一艘名叫“科学”的海洋科考船,具有全球航行能力及全天候观测能力,是当时中国国内综合性能最先进的科考船。这是美国作家海明威小说《老人与海》中的一个情节。鱼饵沉到40英尺水下,鱼线肯定不止40英尺,因为它在水中是斜的。科学家们在海洋科考时也会碰到此种“情形”:向5000米的海底放缆绳,都放出去7000—8000米了,依然不到底,因为船在随着海风漂。不过,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有一艘科考船能做到不“随着海风漂”,它在海上能“站得住”。这就是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p> 《科学活动手册》六年级上册封面——
这个“杀手”不太冷 <p class="ql-block">卫星?外星人的飞船?蜘蛛机器人?第一次看到这个封面的学生和老师一定会惊异于它相当科幻的造型。然而这并不是人造的物体,是自然界真实存在的生物。古老且丰富,他们几乎和细菌一起出现在地球上,距今已经有差不多30亿年之久了。这个闪亮的小家伙就是——噬菌体,世界上最“致命”的生物体之一,地球上目前发现数量最多的有机体能够导致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死亡!当然,这里的死亡指的不是动植物。而是,与我们共存的微生物。噬菌体(bacteriophage, phage)是感染细菌、真菌、藻类 、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的总称,因部分能引起宿主菌的裂解,故称为噬菌体。这个叫“噬菌体”的“杀手”是细菌的天敌。因此,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噬菌体应该能够成为抗 生 素,近乎完美的替代者。所以,它非但不“冷”,反而非常友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