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div><br></div></h1><h3>【又一村】摄图漫笔</h3><br><h1><font color="#167efb"> <b> 《千年一叹》觅回音(36)</b></font></h1><br><h3>【昵 称】又一村<br>【美篇号】1358843</h3><br><font color="#9b9b9b"><b>四.约旦篇</b></font><br><div><font color="#9b9b9b"><b><br></b></font></div> <br><h1><b><font color="#167efb">十五.佩特拉小镇故事多</font></b></h1><div><b><font color="#167efb"><br></font></b></div> 上午本无摄事,摄影人不得闲,和导游司机沟通后决定去昨天路过的佩特拉小镇瓦迪穆萨看看。我们入住的酒店离小镇3.5公里。早上10:00出发,15分钟后到了小镇。 <br> 小镇建筑多为低矮的石灰岩房屋,沿山坡错落分布,色调与佩特拉的玫瑰色岩壁相呼应。街道两侧密集开设着旅馆、餐馆和纪念品商店,招牌多用阿拉伯文和英文双语标注,售卖着“古罗马玻璃”仿制品、纳巴泰风格银饰等旅游商品<br><div><br></div> <div><br></div> 余秋雨在《千年一叹》中也注意到,部分老建筑仍保留奥斯曼时期的拱门和石窗,但新建的混凝土旅馆已逐渐取代传统民居。小镇市集可见贝都因妇女编织羊毛地毯,图案保留传统几何纹样,但色彩已迎合游客偏好;铜匠铺中,匠人一边用失蜡法打造仿古铜灯,一边用手机播放流行音乐。余秋雨或会反思这种变化:小镇既是“佩特拉辉煌的现代注脚”,也是“文明被消费的缩影”。<div><br><div><br></div></div> <br> 我们的约旦导游一脸深沉,沉默寡言,从未搭理我们,他给跟随的中文导游兼翻译画了一个大致的范围后就消失了,而那个翻译是个来自甘肃的22岁的姑娘,可能也没到过佩特拉,于是只能带着我们一拨子人在镇子上乱转。<div><br></div> <br> 不知为什么世界七大遗迹的佩特拉古城所在的镇是那么的小而平静,不见镇上有去佩特拉古城的游客在此歇脚游玩。不像欧洲著名景点的镇上游客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可能小镇平时很少见到外人,一下子有20来个背着长枪短炮的家伙在街头对着他们啪啪啪,于是吸引了好多店铺的雇主和无所事事的镇民站在门口看热闹。<div><br></div> <br> 正在此时,见一位帅气的阿拉伯小伙子,对着我们手舞足蹈,叽里呱啦大说一通,看他那满面笑容的样子,不像是个导购,更不像是个恐怖分子。叫来了约旦导游,又让中国导游翻译了一下,原来这是个住在本镇的青年,见到远道而来的中国贵宾非常开心,想带大家看看,熟悉一下镇上的环境。<div><br></div> <br> 天下还有这等求之不得的好事,在一种满怀感恩又忐忑不安的心情下(怕上当受骗的心理国人人皆有之)跟着这位青年在小镇上转悠。他带我们去了好多点铺,热心地介绍各店铺的特色,他似乎和每个人都熟,打着招呼让我们拍照。<div><br></div> <br> 而约旦的老老少少都很热情淳朴(我没有写男男女女是因为开店的都是男人,连街上也几乎不见女性,)比划着手势和你交流,于是,这次佩特拉小镇的采风有了许多照片,多了许多故事,在这里我想对这位不知名的约旦雷锋说:有你,真好!<br> 图片中那个衬衣领子佩戴徽章的就是带领我们游镇的约旦青年,他是怀着一种自豪感把我们介绍给商家,好像我们都是他的朋友,那徽章上面是约旦的标志性建筑,下面是约旦国旗,好有仪式感。 <br> . 马路对面那个店主见我对他拍照,不仅举起了大拇指,还拉他父亲的手一起向我致意,那个和司机说话的大叔,一见我举起相机,立马笑着招手致意,反应好快,1/500秒。 <br> 车上的两个小孩一见车外有这么多的家伙对着他们,脸色惊恐,但我们几位团友还是不依不饶。我在远处听得小孩在车内哇哇大哭,让我想起了网络上流传甚广的那张照片:一个叙利亚小女孩,误以为摄像机是枪,眼神惊恐地举起了双手。唉,我们摄影人,你别光为自己拍照,照顾一下孩子的心灵感受好不好啊!<br><div><br></div> <div><br></div><div>谢谢观赏</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