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文/旧时长春路 ‍刘亚朝

叮叮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云南民族大学历史系教授刘亚朝文,见《昆明古城旧话》,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叮叮编辑</i></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长春路(1980年代 张卫民)</span></p> <p class="ql-block">长春路是老昆明城内东西方向的一条重要街路。早年原为三段:东段由大东门往西到兴华街口,称大东门正街;中段兴华街口至象眼街口,称树皮坡,也写作熟皮坡;西段由象眼街口到正义路,称长春坊。</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80年代长春路中段熟皮坡(廖可夫 摄)</span></p> <p class="ql-block">大东门正街自然是因大东门(殷春楼)得名。树皮坡是由西向东倾斜的一片缓坡,元朝时期长满了涂杉树。涂杉是一种名贵木材,被人们砍来使用,坡上堆满了剥下来的树皮。后来这里发展成为街道,便得名树皮坡。清朝时期,这一带有许多手工制皮的作坊,把剥下来的生兽皮硝制成熟皮。树皮坡一名,便又演变成熟皮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大东门殷春楼(民国老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大东门是老昆明城的六座城门(民国年间开设的护国门不在内)之一,位置在今青年路和长春路交叉处的小花园。它正式的名称叫咸和门,门上的城楼叫殷春楼。城外有护城河环绕,河上有桥,叫凤凰桥。出城门过桥不远,就是盘龙江,江上也有桥,叫敷润桥。护城河与盘龙江之间窄窄的一片土地,原来是田野,后来逐渐成为街市。出大东门拐左往北,叫猪集街;拐右往南,叫金牛寺街。猪集街是马店客栈集中的地方,从东大路来的马帮和客商,进城以前就在这一带歇息。这里的马店,大门都比较宽,院落也宽敞,方便马帮进出。马店两旁,多是些打造马蹄铁、马嚼子的铁匠铺,整天叮叮当当响;还有些小店门外有一座Π型的木架,那是给马治伤和钉马掌时用的。这里的客栈,以“鸡毛小店”为多。这种小店屋内没有被褥,而是堆满鸡毛,客人晚上睡觉时就钻进鸡毛堆里,垫也是它,盖也是它。20年代初,著名作家艾芜从四川步行流浪到昆明,就住过这种小店。当年的猪集街,虽然街道狭窄,房屋低矮湫隘,却经常人来人往,相当热闹,不过因为夹杂着许多骡马,与城里热闹大街的景象自是不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文庙(原长春观)棂星门(1920)</span></p> <p class="ql-block">至于长春坊,则是因为这里曾有元朝时期创立的道观长春观(清代改建为文庙),故此得名。半个多世纪以前,长春路是一条商店、饭铺、酒馆、戏院、茶室林立的热闹街道<span style="font-size:15px;">(长春路上有家“长春百货商店”,货品多,服务好,很受市民欢迎;有家“长春剧院”,它的前身是“云南大戏院”;有家“长春卫生院”,它的前身是麒麟诊所。长春路曾是昆明市最热闹的街道之一)</span>最东头,是几家卖烟丝的店铺。店外挂着“蒙自新安所刀菸”之类的市招,玻璃柜里陈放着切得像绒毛一样细的橙黄色烟丝,还有用土纸卷成的引火纸捻。这种烟丝是吸水烟袋或水烟筒用的,现在昆明已很少有人用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38年长春路上的昆华女中(单位老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再过去,街南面是老岳家蒸肉馆和专卖北方面食的“中华饭店”,北面是“凤翥麦饼店”和昆华女子中学<span style="font-size:15px;">(20世纪龙云在云南执政期间,从五华山省衙署回威远街龙公馆途中,遇昆华女子中学学生于长春路街上边走边嗑瓜子,次日便以五华山省政府之名发布整饬令规范学生行为‌。这一事件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公共礼仪的重视,以及龙云作为地方统治者对细节的严格管控。但四十年代,下午放学以后,竟然有美国吉普到学校门口,接一些时髦女学生出去吃饭娱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敷润街(1989 张为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金牛街(1985 廖可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金牛街街口的金(铜)牛(镇水神兽井木犴,小亭子是后修的</span></p> <p class="ql-block">金牛寺街居住的回民比较多,所以有一所相当大的清真寺。清真寺往南是井宿祠,里面供奉井木犴,形象是一头铜铸的独角牛,大家便都叫它金牛寺,街也以此得名。金牛寺街的房屋比猪集街的要稍好一点,虽也有几家马店客栈,却也有不少住家。金牛寺街有好几家鞣皮的作坊。作坊两面开门,前门在街上,后门在护城河边。工人们就在护城河里洗鞣皮革。洗来洗去,河水变得臭不可闻,人们也就改叫它臭水河了。50年代初,城墙拆掉了。因为参加拆城义务劳动的主要是青年,所以后来就把在城墙墙基位置修建的道路叫做青年路。敷润桥至今犹存,凤凰桥则被埋没到地下去了。猪集街后来改称珠玑街,字面上好看些;金牛寺街也改叫金牛街,简便一点。但两条街的基本格局直到80年代中期都没有太大的变化。</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长春路咸宁巷口(廖可夫)</span></p> <p class="ql-block">从昆女中间壁咸宁巷进去,不远就是长城电影院。等走到长春路北端,也就可以看见文庙(即长春观旧址)里面的魁星楼了。云南大戏院斜对过,草药店“百草堂”隔壁,有一间超小型的铺面。这间铺面长不到一丈,进深也就五六尺模样,刚巧放得下一张小案桌。案桌上半边支一个玻璃罩,另半边放砧板。店铺主人是个北方老头,大个子大脸庞,一抹八字胡,专卖卤肉和卤豆腐。他的卤豆腐里面塞满了冬笋,吃起来鲜、香、嫩,味道胜过卤肉多多。据说苏东坡有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当然东坡所说的“竹”是庭园中的观赏竹,不过若是幽默一下,这位店主的卤豆腐既有肉味,又有嫩竹(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长春路圣音堂(1990 张卫民)</span></p> <p class="ql-block">烟丝店对街,是天主教的福音堂。每到星期日,常可看见穿黑色长袍的外国修女(昆明人叫“洋老咪”)在散发“洋画”,招揽人们进教堂做礼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民国年间的长春路(民国老照片,转自大卫《长春路的兴衰变迁,是昆明数百年来城市沧海桑田的缩影和见证》)</span></p> <p class="ql-block">福音堂隔壁,是卖豆浆和包子、油条的云香斋早点铺。上午门庭若市,下午冷冷清清。往西,过了报国寺街口,南廊有大安堂中药老店,北廊兴华街口有“国医张金坡寓”。名中医加中药老店,正是相得益彰。大安堂再往西,已到长春路中段,有一家可以容纳一两百人的大茶馆。茶馆隔壁,便是有名的“云南大戏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清华大学学生服务社</span></p><p class="ql-block">抗战时期,西南联大迁至昆明,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创建服务社,由此物资供应、生活服务自给,解决战时办学经费严重不足状况十分有效。清华家属女眷开了个“凤翥麦饼店”。凤翥麦饼店的老店原来在西北城凤翥街,故此得名。当时北大、清华、南开三大名校南迁组成西南联大,校址就在大西门外,所以凤翥街一带满街都是联大的外省人。有的教授夫人使出了在西洋学得的手艺做些洋点心卖,也很受大家欢迎。不过西洋点心的价格也就不低,不是穷学生天天吃得起的。凤翥麦饼店的老板心思很活,就在制作麦饼时“土洋结合”,价格也适中可取。他家采用面筋多的上好麦面和邓川出的上好奶油,烘烤时的燃料是用干松毛扭成的松毛绳,烘出的麦饼既甜美可口,又奶香扑鼻。最特别的是做麦饼的案桌上放一杆挂在架子上的小秤,制饼师傅每揪起一团面,就放到小秤里去称一下,看看分量够不够。虽然都是一揪就准,很少有添减的时候,但是仍然照称不误,从不嫌麻烦。这种谨慎敬业的作风,就在当时也不太多见。这样一来,他家的麦饼一时大大风行,并且得了一个别名“摩登粑粑”,“凤翥麦饼店”的本名反倒湮没不彰了。长春路凤翥麦饼店有两间铺面,店堂里放的是仿佛火车厢座椅似的高靠背椅。有的吃客时间充裕,就在店堂里要上一碗稀饭或是牛奶,消消停停地细品;但大多数人都是买上一个麦饼拿上边走边吃,很有点外国人吃“热狗”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敷润桥(1985 张为民)</span></p> <p class="ql-block">云香斋是老昆明一家有名的早点铺,店址在长春路和护国北路的交叉口附近。这家早点铺主要卖豆浆、包子、油条,都是昆明普通老百姓喜爱的食品。这些东西家家都在做,家家都在卖,但他家做的就是有些不同,弄得家住附近的人们天天吃不厌。云香斋的豆浆料足汁浓,舀一碗起来,一会就结起一层皮。煮豆浆时还兴加一点米,越发增加豆浆的浓度。到上午十点钟左右,豆浆快到锅底,有的老吃客扣准了时间去买,舀到的就是豆浆稀饭了。50年代,光浆一分钱一碗,加白糖的两分钱,加盐不收钱,着实便宜。包子分甜咸两种,甜的就是豆沙包,咸的是素菜包。菜包的馅以豆腐丁为主,再加些别样配料。豆腐丁是用包豆腐,老嫩才适当。配料最常用的是笋丁,用干笋发开切成。他家的笋也拣得嫩,吃起来决不会绊口塞牙。到出青蚕豆的季节,就不用笋,改用青蚕豆切丁,这时候的菜包最好吃;有时还可能加一点点香椿丁,那么滋味也就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了。云香斋也还有别的一些点心:一是重阳糕,二是盐饼子,三是凉饺。重阳糕用麦面做,面发得泡,吃起来松软可口,用大蒸笼蒸,一个就有小圆桌大,再切成菱形的小块来卖,重阳糕分做三四层,中夹黑色的豆沙,面上撒满红绿蜜饯丝,色彩丰富,更引人食欲大开。虽说名叫重阳糕,倒也并不是九九重阳节才有,不过那几天应了节令,特别引人注目一些。盐饼子就是油煎饼,只用椒盐不用葱,面不太泡,吃了比较耐饥顶事。凉饺只在卖晌午时有,用糯米面做。先把面和好后蒸熟放凉,然后揪一砣揉圆压平做成饺皮,放上豆沙馅,对折做成饺形,边缘扭出麻花,还染上一点红色,凉饺就做成了。它的味道是甜蜜清凉滑爽,午后天气热,吃着特别滋润。</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唐继尧与同僚在长春路云南大戏院观戏(民国老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云南大戏院是当时昆明城里最大的戏院,名称和实际确也相符。长期在里面演出的主要是京剧团,偶或有滇剧、川剧等作一点客串。那时的京剧名角如关鹔鸘、关鹔鹃姊妹,还有徐敏初、叶芸茹、陆惠良、梁次珊等都经常在云南大戏院献艺,很受老昆明京戏迷的欢迎。有一天晚上大约是官方的招待会,众名角一齐上场,看客大都是乘小轿车的官,一时间整条长春路从街头直到街尾都停满了小轿车。当时昆明市的小轿车大约也就百多辆,所以这里顿时成为一个小轿车的展览会。街上的闲人没门票看不了戏,就在街上看看小轿车展览,倒也自得其乐。</p> <p class="ql-block">长春路鼎新饭店(原老岳家蒸菜馆,张为民)</p> <p class="ql-block">五六十年前,长春路中段有一家饭馆。饭馆原来没有名称,因他家的粉蒸肉最有名,老板姓岳,吃客们便都叫它老岳家蒸肉馆。后来大约是因为没有一个名称不方便,才取了个很正式的店名叫鼎新饭店。这是一家非常大众化的饭馆。两开间的店堂,十分湫隘,不过进深倒比较长,所以约莫可以摆下十多张八仙桌。老岳家的厨房里,两摞一人多高的蒸笼从下午开始就热气腾腾地蒸着粉蒸肉。他家的蒸肉可细分为原碗蒸肉、蒸骨、蒸羊、剁蒸等好几类。原碗蒸肉取带皮五花肉或前腿肉为原料,切片约火柴棍厚薄,加盐、糖、酒、酱油和作料拌匀,腌两个多钟头入味,就可以装碗上笼了。作料以米粉为主,是那种碾得比较粗的米粉,加花椒、茴香子、八角、草果等合碾成的的五香粉,至于是否还有点什么特别的“秘诀”,那就只有岳家老板才知道。蒸羊就是蒸羊肉,也不油腻也不膻,并且有一种特殊的香气。至于剁蒸,那是用不入格的边角料蒸成,蒸时不用碗,油汁就流在下面一层蒸笼的“底”里面。剁蒸的规格比较低,所以常听见堂倌对来晚的顾客说:“对不起你家了,只有剁蒸了。”那些年,老昆明东城一带的人家,往往从老岳家买蒸肉去做下饭菜,这时堂倌就会大喊:“原碗蒸肉几碗几碗出堂了!”俭省的人家,多半会买两碗蒸肉,外加两碗“底”。那时,蒸肉、蒸骨、蒸羊一律是两角一碗,“底”老岳家正名为鼎新饭店之后,又卖过烧鸭和过桥米线,蒸肉却反而渐则只要五分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盘龙江边(民国 拍摄者不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映江楼是昆明市最大的一家回民餐馆,座落在长春路盘龙江畔。映江楼主要经营具有云南风味特色的回族风味菜肴。这里的牛、羊、鸡、鸭菜肴,从宰杀到烹制,均严格按回族习惯,以保证菜肴的传统风味。如牛肉冷片,采用焖煮法制成,并佐以芝麻酱和云南特有的甜酱油,成菜鲜嫩滋润,酥香味美,入口化渣,常食不腻。 该店的著名菜肴有: 煮牛干巴、风干牛肉、五色牛尾,大炖酥牛肉、糖醋牛里脊、烧牛舌、牛肉菊花火锅等,均是各具风味的牛肉菜肴。食客在店里用餐,可赏盘龙江在楼下流过,故名映江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长春路上八十年代的一女中(昆华女中),这个院子是典型的庙宇式建筑(单位老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东升小学是昆明最老的小学校之一,开办于1903年6月,原名模范小学堂,民国初年改名昆明市立第三小学校。据1924年的统计,校内有教员25人,男女学生1280名,分设17个班,是当时昆明市规模最大的小学校。后来大约是因为校址在城东面,旁边不远的东城根脚又名叫东升街,学校也就改名东升小学。东升小学在长春路上报国街的麒麟寺巷内,其实就是原来的麒麟寺。麒麟寺也叫奇灵寺,原是一座相当大的寺院。清末戊戌变法以后,各地将一些寺庙改作学校,这里便开办了模范小学堂。学校校舍沿南北中轴线对称排列。最南面是大门,即原来寺庙的山门,两扇大木门足足有半尺厚。进大门是一个院落,院落西侧竖立着一块大石碑,记述了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开办学校、改建校舍的经过。之后便进二门,是一道木栅门,左右两边各有一间教室。往北,西面是操场,有秋千、滑坡、单双杠之类;东面是两间教室。再往北,东西对称分别各有四间教室。最后是大礼堂,即原来寺庙的大殿。大殿二层,有木楼梯可以登楼,这在其他寺庙里是很罕见的。当初建校时除寺庙的山门和大殿未动外,其余教室都是新建的,所以都设计得相当科学合理。教室面积大小适当;窗户多而高大,采光好;教室都有两道门,出入方便。尤其好的是教室之间大多都有一个小花园,使得环境很是优美。</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正义路华丰茶楼(1940年代)</span></p> <p class="ql-block">过去的昆明人,业余时间最好的去处莫过于茶馆了。因此那时昆明的茶馆比较多,一般的街道总有大茶馆一两家,至于一间铺面三四张茶桌的小茶馆就更不计其数了。大茶馆里面往往有民间艺人的表演。其中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固定的,另一种是流动的。京滇剧的清唱、河南坠子和说书等,都有固定的演出时间和地点,甚至也有大体固定的一批茶客听众;流动的则往来飘忽不定,有卖唱、奏琴、打金钱板等类。固定演出中以说书一项听众最多,最受欢迎。长春路中段大茶馆中的一位说书人便是其中的佼佼者,虽然还比不上柳敬亭,却也名气不小。此人姓宋,年纪也就四十岁上下,但人们都昵称之曰小宋。小宋说书绘声绘色,甚是精彩,其内容比原著丰富得多,实在已是原著的创新。他说的故事都较原著要长。比如一部《三国》篇幅本来就大,在他要说上好几年,使得有的老倌儿茶客等不到三国归晋就自己先作了古人了。他每天说书当然也少不了要卖一个关子,即讲到要紧处留下一个悬念明天再来分解,令你不想来也得来。这样,茶馆天天晚上爆满,连过道上窗户外都挤满了人,盛况实在空前。他说《水浒》到大聚义时有一招绝活,就是能把梁山泊好汉一百零八将的星名、绰号、姓名按顺序一口气背出来,从“天魁星呼保义宋江”直到“地狗星金毛犬段景住”,速度极快如瓶泻水绝不打咯噔。有较真的听众拿着书去核对,据说绝无分毫错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长春路如意巷(1984 廖可夫)</span></p> <p class="ql-block">流动艺人中较有名气的是一位姓雷(雷曼天)的小提琴师。他自幼爱好音乐,天赋很好,但家道贫寒无力就学深造。某次拉琴时被一位知音无意中到,遂资助他到法国留学。不巧因战事海道不通,滞留越南多时,最后只得返昆。他后来大约是染上了“不良嗜好”,就此落寞街头卖艺为生。茶客中有知道他来历的,往往多给几文,照顾一下这位昔日的音乐家。茶馆在60年代一度被禁,改为开水站,自此一蹶不振。后来虽逐渐有这些年来兴起了一批新茶室,讲究的装修,新潮的音乐,西式的茶点,所恢复,但终难再现当年的盛况了。欧化的气氛,靓装的男女,高档的消费,美则美矣,但与传统的茶馆已是毫无关联,完全是另一回事了。至于老式茶馆可能还硕果仅存一两家,大抵在花鸟市场景星街一带,当然也早已没有说书和卖艺的人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如意巷水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长春路路上岔街小巷众多,主要有象眼街、六合巷、如意巷、劝学巷、财盛巷、兴华街、三光巷、东道巷、咸宁巷、龙泉巷、青龙巷,吹箫巷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长春路箫巷(19847 廖可夫)</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上世纪九十年代,长春路拆迁扩建后,一条集商贸、金融、证劵、教育、旅游、饮食、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宽敞街道和高楼大厦取而代之并改名换姓为人民中路。从此,一条人气很旺的“长春路”从地图上消失了。)</span></p> <p class="ql-block">长春路“一颗印”民居( 1994 刘建华)</p> <p class="ql-block">如今,那种狭窄的街道、过低矮的店面、昏黄的灯光和亲切的熟面孔所营造出来的温馨气氛,都一去不复返了。</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刘亚朝文,叮叮编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大东门及附近的民居(清末 方苏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长春路旧景(民初 转自云南美术出版社《聚焦百年影像》)</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