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甘南-5(八坊十三巷篇)

柳叶

<p class="ql-block">2025年7月11日下午,我们游览了八坊十三巷。</p><p class="ql-block">八坊十三巷位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市境内,总面积约41万平方米,全域为步行街,主街长度1300多米,是集古街民居观光、文化博览、特色美食体验、院落休闲、文化创意多功能于一体的休闲聚落与文化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  导游给我们介绍八坊十三巷的概况</p> <p class="ql-block">进入八坊十三巷街区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这里的导视图,为了节省时间,我们还是跟着导游走比较稳妥。</p> <p class="ql-block">八坊十三巷的砖雕艺术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其发展历程与当地伊斯兰文化、古代建筑传统及民族交融密切相关。</p><p class="ql-block">八坊十三巷形成于唐代,当时阿拉伯商人在此定居并修建清真寺,逐渐形成“围寺而居”的格局。这种宗教聚居模式促进了砖雕与伊斯兰艺术结合。</p><p class="ql-block">现存最早的砖雕影壁建于明洪武年间(约1368-1398年),位于清真北寺对面,雕刻内容以龙凤图案为主,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八坊十三巷是八座“坊”和十三条“巷”的统称,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p> <p class="ql-block">八坊民俗馆,古称大公馆,位于大旮巷80号,原为马占鳌之孙、马安良之子马廷勷,人称“三少军”的私邸。</p> <p class="ql-block">至民国十七年(1928年),大公馆形成了占地十分宽阔的三进或四进式四合院。</p> <p class="ql-block">正院之外,有占后院、南院、车院、花园及库房,与正院相连。</p> <p class="ql-block">正房(北房/上房)</p><p class="ql-block">居住者:家庭中地位最高的长辈或家主。通常是祖父、祖母或父母居住,象征“一家之主”的权威。同时正屋也用作客厅或接待贵客的场所,体现主人的社会地位。</p> <p class="ql-block">后院储存军用品,南院为车马院,整个建筑群四周均有高大围墙及哨楼,兼具军事防御功能。</p> <p class="ql-block">西厢房</p><p class="ql-block">居住者:次子、妾室或地位较低的家庭成员。西厢房地位略低于东厢房,常安排给庶出子女、妾室居住。</p> <p class="ql-block">东厢房</p><p class="ql-block">居住者:长子、嫡系子孙或重要家庭成员。中国传统以“东”为尊(“东宫太子”之喻),东厢房地位仅次于正屋,通常安排给长子、长媳或未来继承人。</p> <p class="ql-block"> 与旅友一起“假装”让个茶</p> <p class="ql-block">借水井修建于1926年,已有90多年的历史,迄今为止仍然可以打出清澈的水。临夏古称:河洲,历史上城内水系纵横。在八坊坝口巷原有一条小河,自西向东流过,至王寺街向东拐入石桥巷,故八坊巷水位较低,在汛期手持水桶即可打水。前河沿路、坝口巷、石桥巷等地名,反映了八坊水系纵横交错,河网交织,有江南水乡之韵。</p> <p class="ql-block"> 参观杨星国蛋雕艺术馆</p><p class="ql-block">八坊十三巷的蛋雕艺术以非遗传承人杨星国的作品为代表,其核心特点如下:</p><p class="ql-block">艺术特色与技法‌</p><p class="ql-block">‌材质与工艺‌:选用鸡蛋、鹅蛋、鸵鸟蛋等,通过浮雕、镂空、拼雕等技法创作,蛋壳厚度仅0.3-2毫米,需保持极高手部稳定性。</p> <p class="ql-block">代表作‌:</p><p class="ql-block">《牡丹亭》:外层用鸵鸟蛋壳分300片拼成亭顶,内层以鸸鹋蛋雕出四色牡丹,获第14届深圳文博会铜奖。</p> <p class="ql-block">杨星国将临夏传统雕刻(砖雕、葫芦雕)融入蛋雕,形成独特的河州蛋雕风格。</p><p class="ql-block">2016年杨星国在八坊十三巷开设工作室,成为当地非遗展示窗口。</p> <p class="ql-block">  参观河州茗源盖碗茶文化博物馆</p><p class="ql-block">位于八坊十三巷的盖碗茶博物馆,是一家以西北特色三炮台盖碗茶为主题的沉浸式文化展馆,通过历史文物、创意装潢和互动体验展现茶文化精髓。</p> <p class="ql-block">全馆以盖碗茶器具(盖儿、茶杯、茶托)为装饰元素,墙面陈列明清时期茶具文物,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p> <p class="ql-block">通过实物与图文,解读盖碗茶在丝绸之路贸易中的角色。</p> <p class="ql-block">八坊十三巷的铜壶馆位于景区内的‌仁义巷手工艺馆‌,是展示临夏传统铜铸工艺的核心场所。</p> <p class="ql-block">馆内传承600年的临夏铜铸工艺,老师傅需捶打铜壶上万次才能达到"出水如虹"的工艺标准,体现了回族工匠的匠心精神。</p> <p class="ql-block">老王清真寺,坐落在甘肃省临夏市王寺街。是一所清真寺庙。</p><p class="ql-block">据传清真老王寺始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年间曾扩建,1928年被国民军焚毁,1933年由寺坊穆斯林捐资重建。</p> <p class="ql-block">清真老王寺仍保持原寺中国传统建筑之风格,大殿为中国宫殿式,分前殿、正殿和后殿,3殿有机地联为一体,飞檐翘角,挺立高耸。</p> <p class="ql-block">八坊十三巷清真北寺是甘肃省临夏市的重要宗教建筑,始建于明代永乐年间,历经多次扩建与重修,现存建筑融合阿拉伯与中国传统元素,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作为八坊十三巷的核心建筑之一,清真北寺反映了当地回族与多民族文化的交融,其建筑群布局体现了传统宗教空间与居住环境的结合,是研究回族历史和伊斯兰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p> <p class="ql-block">八坊十三巷中的清真西寺是临夏回族自治州典型的中国化民族风格清真寺,以淡绿色基调建筑为特色‌,位于甘肃省临夏市的八坊十三巷景区内。</p> <p class="ql-block">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摒弃传统阿拉伯洋葱头或宫殿式设计,采用‌中国化民族风格‌,淡绿色主色调营造清新雅致的视觉效果‌。</p> <p class="ql-block">体现了‌回族砖雕、汉族木刻、藏族彩绘‌等多元建筑艺术,是西北民族文化与宗教融合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八坊十三巷形成于唐代,清真寺多依坊而建,西寺延续了元明以来回商聚居区的宗教与生活传统。</p><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八坊十三巷是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是回族人民生活的老城区,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p><p class="ql-block">大食(今沙特阿拉伯)、波斯等国的商人和宗教人士,来到八坊经商、传教和定居,先后建了八座清真寺及教坊。人们依寺而居,围坊而商,和睦共处,就形成了回民聚居区,得名“八坊”。</p><p class="ql-block">元明时期,随着人口增加和商贸发展,围绕八座教坊逐渐形成十三条主要巷道,如大旮巷、仁义巷、铁家寺巷等,成为连接各坊的交通脉络。</p><p class="ql-block">清朝后期虽新增更多清真寺,但“八坊”作为传统称谓保留,结合后续形成的十三条巷道,最终统称为“八坊十三巷”。</p><p class="ql-block">两个多小时的游览结束了,虽说是走马观花,但也有一定的收获,欣赏了具有600多年历史的砖雕艺术,欣赏了非遗传承人杨星国的蛋雕艺术,游览了具有600多年的清贞寺。</p><p class="ql-block">旅游让我心情愉悦,开阔眼界,同时通过旅游了解中国历史、天文地理、风土人情,让我的人生阅历更加丰富。</p><p class="ql-block">完成于:2025年8月3日</p><p class="ql-block"> 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