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杂记之读刘应秋解“苛政猛于虎”</p><p class="ql-block"> 《苛政猛于虎》章被选入语文教材中,如何解读“苛政猛于虎”,让学生真正受到教育,多数人浑沦吞枣、语焉不详地泛泛讲过,不去追求语境之外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刘应秋《草堂说礼》解析的较为透彻,兹分享如下。</p><p class="ql-block"> 第一部分作者引用圣人的话语,指出,凡害民者皆可杀,虎是残害百姓的动物,故必杀。然而泰山的老妇不畏虎害,却畏惧苛政?为何?由此引出讨论的话题,进入第二部分。</p><p class="ql-block"> 第二部分是解说的核心。作者使用对比的方法,论证虎害与苛政之害。</p><p class="ql-block"> 1、虎害祸害的时间短-“在一时”,而苛政祸害百姓的时间长-“在数世”。由此知“苛政猛于虎”。也告诉我们制定政策法令要慎重,更要依据百姓的反应做出调整,避免政策法令,成为祸害百姓的“苛政”。</p><p class="ql-block"> 2、虎害范围小-“在一家”,而苛政范围大-“在一路”。由此知“苛政猛于虎”。同样也告诉我们自然灾害的影响范围小,可能在于特定的区域,影响特定的人群,而政策法令则影响海内各个层面,遍及区域内的各个阶层。所以制定政策法令的人,一定要认真调查,不可头脑一昏,制定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成为危害社会的“苛政”。</p><p class="ql-block"> 3、虎害可以避免-“可避而免”,而苛政-“不可逋而脱”。虎害必定发生在特定的地区与人群,人们可以主动规避这些区域,从而规避虎害;而苛政,也就是不恰当的政策法令,一旦颁布,其危害就是人人无法避免的。</p><p class="ql-block"> 由上三条分析,可知为什么“苛政猛于虎。”那么造成“苛政猛于虎”的原因是什么?在于为政者的作为:有作为的为政者,虎害必除,苛政亦必除;无作为的为政者,则不仅虎害严重,苛政也更加严厉。</p><p class="ql-block"> 第三部分详分为政者的类型以及虎害的状态。这点作者将虎害与苛政混二合一,一并合说。</p><p class="ql-block"> 第四部分是作者的希望,希望有驳那样的吃虎猛兽,吃掉猛虎,以便保护百姓安全;更希望有圣人出现,能够使天下没有苛捐杂税,以便百姓休养生息。</p><p class="ql-block"> “苛政猛于虎”经刘应秋的解说,利于讲解,更利于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行政观,同时也利于学生对于当代时政的认同,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我们当下的时代不就是“葛天氏”时代吗?</p><p class="ql-block"> 附:苛政猛于虎</p><p class="ql-block">大禹铸九鼎而曰:“使民入山,不逢不若。”周公明六官而曰:“凡害民者皆可杀。”虎之为物,为圣人之所必驱者,为其为民害也。而泰山之妇至不畏虎而畏苛政。噫,我知之矣。虎之害人在一时,而苛政之害人在数世;虎之害人在一家,而苛政之害人在一路;虎之害人可避而免,而苛政之害人不可逋而脱焉。威刑所加则虎而白额者也;风声所树,则虎而附翼者也;上官纵容而不问,则虎而负隅者也;逞贪婪而不悛,则虎而乳者也;放爪牙而肆虐,则虎而伥者也;饱其中而不舍,则又虎视眈眈而欲逐逐者也。谓之猛于虎不诚猛于虎也哉!无惑乎民之弱肉而为强食也!噫,安得驳生于其间而使天下无虎患;安得圣人生乎其间而使天下无苛政之患?无怀氏之民乎?葛天氏之民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