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来到临海一个不大的博物馆,看着海岸锈迹斑斑的船锚,可知,平静如水的大海,这里曾发生了一段颠簸流离横穿大西洋的移民迁徙史。1773年9月15日,一艘破旧的三桅帆船“赫克托号”载着189名苏格兰高地移民,历经11周凶险航行,比正常航期延后一倍多时间,最后颤巍巍地停靠在新斯科舍省皮克图海岸。船上三分之一的乘客因饥荒和坏血病死于途中,幸存者衣衫褴褛、骨瘦如柴,却以顽强的意志踏上北美土地。这一刻不仅标志着苏格兰高地移民大规模迁居加拿大的开端,成为了加拿大移民国家叙事的重要原点。18世纪中后期的苏格兰高地,正经历着深刻的社会剧变。卡洛登战役后,英国政府禁止高地氏族制度、没收土地、打压盖尔文化。传统畜牧经济被羊毛产业取代,地主大规模圈地养羊,佃农遭暴力驱逐,史称“高地清除”。连年作物歉收使生存环境急剧恶化。为求生路,一批批高地人选择横渡大西洋。皮克图的殖民公司以“免费土地”为承诺招募移民,吸引这些绝望中的流亡者登上赫克托号。1773年7月,“赫克托号”启航,船上挤满男女老少,牲畜与人同舱,卫生条件极差,瘟疫肆虐,天花和痢疾暴发,18名儿童夭折,尸体被抛入大海。腌肉腐败长蛆,淡水发臭,最后一周仅靠少量燕麦维生。船体多次漏水,主桅杆在风暴中折断,靠临时修补勉强航行。当皮克图的红砂岩海岸线映入眼帘时,移民们跪地痛哭,他们用189条性命中的36条,换来了新大陆的入场券。登陆后移民们面临严酷现实,所谓“肥沃土地”实为原始森林,工具与补给严重不足。抵达时已近深秋,移民们只能挖地穴容身,靠原住民接济度过首冬。当地原住民主动传授生存技能。识别可食用植物与药用草药,建造桦树皮独木舟,设置陷阱狩猎麋鹿 这种互助关系成为早期移民存活的关键,也奠定了苏格兰人与Mi’kmaq人长期和平交往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赫克托号移民成为加拿大苏格兰族群的先驱。至19世纪中叶,超过10万苏格兰人追随他们的足迹迁居新斯科舍,塑造了东海岸文化基因。今日加拿大有480万人自称苏格兰后裔。此次航行比“五月花号”晚153年,却标志着加拿大作为非武装殖民、以经济移民为主的建国模式开端,为后续多元移民政策提供范本。移民与Mi’kmaq人的互助打破了“殖民者和原住民必然冲突”的魔咒,皮克图地区至今留存两种文化共生的传统技艺与口头历史,让我们看到了一段温情的历史记忆。苏格兰移民潮巩固了英国在北美的影响力,助推新斯科舍成为联邦创始省。移民引入苏格兰农耕技术,将林区转化为农业带,后期更发展出造船业和木材贸易中心。“赫克托号”被尊为加拿大版的“五月花号”,皮克图建有等比例复原船体博物馆,2003年加拿大邮政为其发行纪念邮票。早期合作证明跨文化共存的可能性,为当代原住民和解提供历史参照。赫克托号的故事浓缩了移民史压迫中逃离、绝境中互助、荒原上新生的典型叙事。当站在皮克图港凝视复刻的“赫克托号”时,看到的不仅是一艘船,更是加拿大作为移民国家的精神图腾。它承载着文化碰撞中的包容智慧,也铭记每一个为生存与尊严跨越大洋的平凡生命。这份记忆,在塑造着加拿大对开放性与多元价值的坚守。赫克托号原船于19世纪初在加勒比海沉没。1990年代新斯科舍省发起复原工程,2000年完工的复制船成为国家级历史地标,每年吸引数万访客重温这段“大西洋彼岸的苏格兰根脉”。离开博物馆,看着一本厚厚的留言簿,我也用中文留下几句感言“记住这段横跨大洋的艰辛历史,珍惜和原住民和谐相处的历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