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名家评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吕永生,</p><p class="ql-block">汉字与书法博士,</p><p class="ql-block">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高校专职书法教师与科研工作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真实朴素的亲和力</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读《大熔小铸》有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文/吕永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熔小铸》是张紫梁所著的一部近作,由线装书局出版,约20万字。书中人物描写概鲜活生动,似乎所写具象身上有着岁月赋予的温度与光芒,一个个犹如画面款款而来。张紫梁是温州人,他是一位抒情派作家,同时也是一位诗人,还是一个半工半写颇有艺术思想的篆刻家。他用极为细腻的笔法以及十分敏锐的洞察力,给我们描绘出艺术、文学、学术、教育等各个领域人物的精神画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一、记书法家潘知山</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大熔小铸》中,把瑞安书法家潘知山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了出来。初次见到潘知山的时候,他给人留下的印象确实像是一位长者,这可不单单是因为他们之间存在着年龄方面的差距,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有着颇为深厚的书法技艺以及渊博的学识。张紫梁能够和潘知山相识,其实是缘起于恩师吴进先生的牵线搭桥。在张紫梁给潘知山写信的时候,他是尊称对方为“先生”的,然而潘知山却以为他们俩都师从吴进先生,所以坚持要以兄弟这样的称呼来相待,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很好地展现出了他为人处世的谦逊态度以及平易近人的亲和力,这也使得张紫梁内心感到十分感动,同时又带有一丝尴尬与无奈的情绪,最后便以“兄”这个称呼来对待潘知山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瑞安的“会文斋”画廊所举行的那次聚会,处处都洋溢着生活般的趣味。潘知山的女儿潘倚剑曾问出一句“我父亲和你称兄道弟的,我应当怎样称呼你?”这句话一出,现场的气氛顿时便变得轻松且诙谐起来。再看潘知山,他所说的“本该如此”这句话,更是将他随性不羁以及豁达大度的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对于那些喜好舞文弄墨之人而言,酒往往充当着表达情谊的一种媒介。潘知山颇爱饮酒,当他与张紫梁见面之时,因十分高兴便频频举起酒杯。在酒精的作用之下,他开始高谈阔论,尽情地谈论着艺术以及人生等方面的话题。他所展现出的那种豪爽坦率以及真诚待人的态度,着实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张紫梁饮酒一向都是凭借自己的感觉来,当遇到知己时,更是宁愿伤害自身身体也不愿伤害彼此之间的感情。两人在相互敬酒、推杯换盏的过程中,彼此之间的情谊变得越来越深厚了。他们一道喝尽了从玉海楼采摘葡萄后所酿制出来的酒,那种甜甜的且回味悠长的美酒,恰恰就好似他们之间醇厚无比的情谊一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酒后书写书法,把这场相聚推向了高潮。潘知山虽然步态略微蹒跚,不过依然憨然一笑,兴致盎然地邀请张紫梁写字。他展开宣纸,笔沾墨汁,笔画如同龙书写十分灵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落纸如云烟”,他所书写的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笔力强劲有力,章法错落有致,把与张紫梁相逢时那种欢欣交集惊喜的心境融入到书法之中。看着他写字时的神情,让人不由得联想到唐代大书法家张旭醉意酣畅之时挥毫落纸之情景。这幅充满着酒气与豪情的书法作品,不但是艺术的呈现,而且还是他们深厚情谊的证明。之后,张紫梁与潘知山一直保持着通信联系,潘知山对于张紫梁的索书要求总是予以满足,还谦虚地表示自己是半路才开始学习书法的,学什么都学不好,反倒羡慕张紫梁年纪轻轻便在文学方面取得了成就。他的这种谦逊以及对晚辈的鼓励,着实令人敬佩。在张紫梁的笔下,行文尤写真实而朴素,亦不乏抒情达意。</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吕永生书法</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二、写林剑丹先生题写校训</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书中所载《记林剑丹先生题写校训》一文,使我们得以窥见林剑丹先生对于教育无私奉献的那种支持态度。林剑丹先生所题写的校训,其内容包含“知和行、技和道、识和人”以及“博文、约礼、笃行、浩气”等,在他的笔端之下,这些文字彰显出一种铿锵有力的态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紫梁特别注重对细节方面的刻画描述,凭借其细腻的笔触,将林剑丹先生挥毫泼墨的整个场景极为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让人宛若清晰地看到先生神情专注且全神贯注的样子,还有那灵动无比的笔触。林剑丹先生的书法作品,绝不仅仅只是单纯的文字书写行为,它更是承载着一种精神层面的传递功能。他以几十年如一日的书法功底,为学校赋予了文化艺术方面特有的灵魂,不断地鼓舞激励着全校师生们于知识学习以及品德修养这两条道路之上持续向前迈进。他对教育所倾注的那份满腔热忱以及辛勤付出,切实地彰显出一位杰出的书法家在社会中所肩负的责任感、使命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之中,像林剑丹先生那样甘愿为教育事业贡献出自己力量的书法家实不多见,他的种种行为为我们树立起了可贵的学习榜样,也让我们真切地看到了艺术与教育相互融合之后所能呈现出的美好发展前景。</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吕永生书法</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三、书中其他人物的时代精神与价值坚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熔小铸》中,有着许多不同的人物,他们身处各个不同的领域当中,然而这些人物却有着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对于自己所热衷的事业都满心执着,始终坚守着内心深处的价值追求。就比如潘知山对于书法艺术的那种热爱之情以及对其所作出的传承之举,再如林剑丹先生给予教育事业的有力支持与无私奉献,他们在各自的人生旅途之上,全都呈现出了坚韧不拔的顽强精神以及极为高尚的人格品质。又,《忆起韩天衡先生给我回信的一幕》《我与蔡老的一件往事》《1964年马亦钊先生在上海》《自成家数始丈夫——观汪庭汉师书展随想》《吴思雷先生二三事》《吴老的酒片断》《我的山水我做主——兼读吴佐仁先生的诗心造画》《印坛刀客叶向荣》等等,或评论或随笔,概是心之所想,情随事迁。尤且,《唯愿天佑父亲》《忆父亲最后的日子》二文,说明了作者对父母的孝敬及其真情的流露。这些人物所在的时代,那是一个充斥着变革并且机遇频出的时代。他们在时代的这股浪潮之中,并没有随着潮流盲目地随波逐流,反而是依靠着自身坚定的信念以及辛勤的努力,在各自所属的领域里面散发出耀眼的光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他们的这些故事,让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精神面貌,同时也让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在任何一个时代当中,坚守内心的价值追求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在当下温州这个社会当中,人们常常会轻易地被物质方面的利益所诱惑,进而忽视了在精神层面上的追求。当我们去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便可以从这些人物的身上获取到满满的力量,促使我们去重新审视自身的人生目标以及价值观念,鼓舞着我们在朝着梦想迈进的这条道路上坚定不移地向前行进,也能体现出温州文人、艺人方方面面的精神所在。</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吕永生书法</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四、写作真实朴素而情感真挚</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紫梁的写作风格极为朴实且自然,通篇皆是发自肺腑之言,绝无半点装腔作势以及矫揉造作之感。在对人物展开描写的时候,其十分看重细节方面的刻画工作,借助一些颇为细微的动作、语言以及神态方面的描写内容,把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内心世界充分且生动地展现了出来。就好比在描绘潘知山酒后写字的那种情景之时,用“他笔走龙蛇,落纸云烟,点划快捷,顿挫有致,笔力遒劲,章法错落”这几句话,仅仅寥寥数语,便将潘知山那高超的书法技艺以及沉醉其中的那种状态鲜活地勾勒了出来。与此他还很擅长将叙述、抒情与评论相互融合在一起,在讲述人物故事的进程当中,恰到好处地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情感以及相关观点,进而使得读者能够更为轻易地与之产生共鸣。在书写有关潘知山的情谊相关内容时,既叙述了两人相识、相聚的具体经过,又抒发了对于这份情谊的珍视之情以及种种感慨,从而让读者深切地感受到了他们彼此之间那种深厚无比的情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样一种真实且朴素的写作风格,赋予了这本书更强的感染力以及亲和力,好似能够让读者仿佛置身于书中的那个世界一般,与书中的那些人物一道去经历他们所有的喜怒哀乐。</p> <p class="ql-block"><b>吕永生书法</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五、文学性、资料性兼具</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熔小铸》不单纯是一部文学作品,它还是一部有着丰富资料价值的书籍。此书为我们深入了解温州的文化艺术发展给予了极为宝贵的资料,其中的人物与故事,可以说是温州文化艺术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凭借这本书,本文能够清晰地看到温州在艺术、文学、学术、教育等诸多领域的发展脉络,并且能够知晓这些领域的人物为推动温州文化发展所付出的努力以及做出的贡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对于从事温州文化研究的学者而言,这本书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而对于普通的读者来讲,它同样是一本了解温州文化、感受人文魅力的好作品。它使得我们在欣赏文学之美的时候,也增长了知识,拓宽了视野。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合上《大熔小铸》,心中充满了诸多感慨。书中的人物就好似一面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光辉与美好;又好比一首首赞歌,歌颂着那些坚守梦想、追求价值的人们。张紫梁为人厚道实在,好读好写而文学功底深奥,为我们留存下了这些人物的风采以及书艺、刻艺、拳艺之故事,让他们留存在《大熔小铸》岁月长河里熠熠生辉。为之恭喜,为之庆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感谢张紫梁兄的厚爱与赠书,当亦自我恭喜与庆幸,边拜读边感悟,咬文嚼字边思考,确是一次难忘的阅读之乐,也让我对生活、对艺术、对人生、对学习有了更为深刻的思考与反省。此书的面世,也是对温州许多年轻人的鼓励。如邱朝剑的书法、陈元子的篆刻,也在作者的笔下留下人生的书痕与印记。我坚信,每一个读过这本书的人,都会被书中的人物写实、字字珠玑所打动,都会在心中留下属于自己的那份感动与思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时间匆匆,限于水平;有空再读,再读再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 2025年7月11日</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o_zsDsSNPNcSx6I-I-V4QQ" target="_blank">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