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爱与关系》的第五讲“先提状态,再提成绩”如同一把钥匙解开了我长期的教育困惑——为何孩子时而轻松高效,时而抵触拖延?它直指教育的核心,人的状态永远是根基,生命活力是最高目标。</p> <p class="ql-block">课程从“状态与成绩”的辩证关系出发,最终引向对教育本质的叩问。状态代表对人的关注,成绩代表对事的关注。我们究竟是执着于外在成果的“灌水者”,还是点燃内在火焰的“燃灯人”?这一排序绝非偶然。当我们眼中只有分数、进度等“事”的维度,而忽略孩子作为“人”此刻的生命状态是疲惫、焦虑,还是主动、充满好奇,无异于在沙地上筑高楼。</p> <p class="ql-block">我们是否常陷入“成绩焦虑”,在孩子状态低迷时仍填鸭式“灌满一桶水”?当孩子表现出逃避、对抗或消极应付时,我们仍然急于用更多练习、更严要求去“解决”问题,而非如课中所言“先提状态,再提成绩”?这种本末倒置,往往将孩子推向更深层的防御与枯竭。长期处于高压下的孩子,可能被“事情比人重要”的价值观(即成绩至上)所扭曲,陷入价值混乱,形成“折腾”却无成长的恶性循环思维模式。</p> <p class="ql-block">课程中徐老师“能量不足,能力归零”的警句振聋发聩,能量是油,能力是车,无油之车就算再昂贵也无法启动。“人生六态”(躺平、攻击、脉冲、波动、主动、掌控)更是如同一幅精妙的心理地图,清晰地描绘了孩子从被情绪与环境裹挟的泥潭,逐步走向自我觉醒与力量感的跃升路径。孩子若身心俱疲、内心充满“都是我的错”的“躺平”状态或“都是你的错”的“攻击”状态,抑或在环境洪流中茫然的“脉冲”状态,任何知识灌输都如逆水行舟,甚至适得其反。此时强迫学习,只会成为孩子心里不能轻易察觉到的防御,或怕被爸爸妈妈责怪的恐惧源头,最终导向“怪”的异化。</p> <p class="ql-block">父母最重要的智慧,莫过于精准识别孩子此刻所处的“状态坐标”。徐老师斩钉截铁地强调“前三种状态下不支持返校,不支持学习”。当孩子深陷前三种状态时,强推学习不仅徒劳,更是伤害。唯有当孩子的状态开始向“波动”、“主动”甚至“掌控”攀升时,大脑才能真正开放,学习方能自然发生。这要求我们拥有“重方向轻方法,重能量轻能力”的定力,把教育方向调整至生命状态的提升,生命能量才是驱动一切的内在源泉。</p> <p class="ql-block">“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这句话揭示了教育的真谛。这把“火”是孩子内在的生命力、好奇心和自主意识,点燃它的前提,是父母将“守护孩子的生命能量”置于绝对优先地位。这要求我们超越行为表象,洞察孩子情绪、能量、思维模式的真实位置,当孩子处于躺平、攻击、脉冲状态时,暂停施压,提供安全、支持的环境,帮助恢复心理能量,在孩子状态向被动、主动、掌控转化时,适时提供挑战与支持,让学习成为其内在力量的自然延伸。</p> <p class="ql-block">这节课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教育中最易遗忘的常识。在追求“成绩”的喧嚣中,让我们回归“状态”这一原点。真正的教育力,永远始于对孩子生命能量的敬畏与唤醒。唯有当教育真正以人的生命状态为尺度,以点燃内在火焰为使命,我们才能培养出“超越环境、利用环境、影响环境”的主动者与掌控者,这不仅意味着学业上的成功,更是一个完整、蓬勃、能驾驭自己生命航向的人。这才是教育最深刻、最恒久的“成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