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font color="#9b9b9b">姚波收集录出整理解读,仅供参考!</font></b></h1> <h1><b>核心人物:</b>姚仲孙 (Yao Zhongsun)<br><br><b>字: </b>茂宗 (Maozong)<br><br><b>籍贯:</b> 本曹南著姓,后因曾祖任职商水而定居商水 (今河南周口商水县)。<br><br><b>家庭背景: </b>父姚晔 (或煜),状元及第,官至著作佐郎。姚仲孙早孤,事母至孝。<br><br><b>仕途起点:</b> 进士及第,初任许州司理参军。<br><br><b>主要官职:</b> 历任地方推官、知县、通判、知州;朝中任右司谏、侍御史知杂事、三司副使(户部、度支、盐铁)、天章阁待制、龙图阁学士、权三司使等。<br><br><b>特点:</b> 以明察、敢谏、务实、有吏干著称。</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原页:宋史[元] 脱脱 著 列卷第59 宋史三百</h3> <h1>1. 《宋史》[元] 脱脱 著 卷三百 列传第五十九 姚仲孙传 (节选)<br><br><br><br><b>姚仲孫</b><br><br>字茂宗,本曹南著姓。曾祖仁嗣,陳州商水令,因家焉。父曄,舉進士第一,官至著作佐郎。仲孫早孤,事母孝。擢進士第,補許州司理參軍。民婦馬氏夫被殺,指里胥嘗有求而其夫不應,以爲里胥殺之。官捕繫辭服。仲孫疑其枉,知州王嗣宗怒曰:“若敢以身任之耶?”仲孫曰:“幸毋遽决,冀得徐辨。”後兩月,果得殺人者。調邢州推官,徙資州。轉運使檄仲孫詣富順監按疑獄,全活數十人。資州更二守,皆惛老,事多决於仲孫。改大理寺丞,知建昌縣。初,建昌運茶抵南康,或露積于道,間爲霖潦所敗,主吏至破産不能償。仲孫爲劵,吏民輸山木,即高阜爲倉,邑人利之。徙通判彭州。嘗以天下久無事,不可以弛兵備,因上前世禦戎料敵之策,名防邊龜鑑。通判睦州,徙滁州。歲旱飢,有詔發官粟以賑民,而主吏不時給。仲孫既至州,立劾主吏,夜索丁籍盡給之。累遷尚書屯田員外郎。王鬷守益州,辟通判州事,召爲右司諫。入内都知閻文應求爲都知,仲孫數其罪,白上曰:“方帝齊宿太廟,而文應叱醫官,聲聞行在。郭皇后暴薨,中外莫不疑文應寘毒者。”出文應爲㤗州兵馬鈐轄,又稱疾留,復論奏,乃亟去。以起居舍人知諫院,管勾國子監,以尚書户部員外郎兼侍御史知雜事。時諫議大夫十二員,仲孫曰:“諫議大夫蓋朝廷之選,不宜以歲月序進。今諸寺卿至前行郎中三十五員,貼近職者猶不在數。若以年勞授,則數年之外,諫議大夫員益多。請艱其選,以處材望之臣,餘悉次補卿監。”乃詔當選者奏聽旨。先是,諸路復提點刑獄,還朝多擢爲省府官。仲孫請第其課爲三等計黜之,即詔仲孫司考課之法。歷三司户部、度支、鹽鐡副使,進天章閣待制、河北都轉運使。大修城壘兵備,仁宗賜詔褒之。權知澶州,河壞明公埽,絶浮橋,仲孫親總役堤上,埽一夕復完。權知大名府,夜領禁兵塞金堤决河。是歲,澶、魏雖大水,民不及患。進禮部郎中、龍圖閣學士,徙陜西都轉運使。未行,權三司使事。屬西北備邊,募兵益屯及賞賜聘問之費,不可勝計。仲孫悉心經度,雖病,未嘗輒廢事。坐小吏詐爲文符,出知蔡州。因母憂喪一目,卒。</h1> <h1><b><br></b></h1><h1><b><br></b></h1><h1><b>译文:</b></h1><h1><br>姚仲孙,字茂宗,祖上本是曹州南部的望族。曾祖父姚仁嗣,任陈州商水县县令,因此定居商水。父亲姚晔,考中进士第一名(状元),官至著作佐郎。仲孙早年丧父,侍奉母亲非常孝顺。考中进士后,补任许州司理参军。有个民妇马氏,丈夫被杀,她指认乡里小吏(里胥)曾向其夫索求财物未果,认为是里胥杀了他。官府逮捕里胥,里胥认罪服法。仲孙怀疑此案有冤情。知州王嗣宗怒道:“你敢用自己的身家性命担保(他无罪)吗?”仲孙回答:“希望不要匆忙判决,请给我时间慢慢查辨。”过了两个月,果然抓到了真正的杀人凶手。(后)调任邢州推官,又调任资州推官。转运使发公文命仲孙前往富顺监审理疑难案件,他使数十人免于冤死得以活命。资州接连两任知州都年老昏聩,州中事务多由仲孙决断。改任大理寺丞,知建昌县。起初,建昌县运送茶叶到南康,有时露天堆积在路上,赶上连绵大雨就被泡坏,负责的官吏因此破产也赔偿不起。仲孙制作凭证,让吏民缴纳山里的木材,在高地上修建仓库,县里百姓都因此受益。(后)调任彭州通判。他曾认为天下太平已久,但不可放松军备,于是上书陈述前代防御外敌、判断敌情的策略,命名为《防边龟鉴》。又调任睦州通判,再调滁州通判。当年滁州大旱饥荒,朝廷下诏发放官仓粮食赈济灾民,但主管官吏不及时发放。仲孙到滁州后,立即弹劾主管官吏,连夜查找户口名册,将粮食全部发放到位。(此后)累次升迁至尚书屯田员外郎。王鬷任益州知州时,征辟他为益州通判。后召回朝廷任右司谏。入内都知(宦官首领)阎文应谋求升任都知,仲孙历数其罪状,向皇帝报告说:“正当陛下在太庙斋戒住宿时,阎文应呵斥医官,声音都传到了圣驾所在之处。郭皇后突然去世,朝廷内外无不怀疑是阎文应下的毒。”于是将阎文应外调为泰州兵马钤辖,但阎又称病滞留京城。仲孙再次上奏弹劾,阎文应才赶紧离京。仲孙以起居舍人身份知谏院,管勾国子监事务,又以尚书户部员外郎兼任侍御史知杂事。当时谏议大夫有十二员之多,仲孙进言:“谏议大夫本是朝廷精选的人才,不应仅凭资历年限依次升迁。如今各寺卿官至前行郎中(高级郎官)的有三十五人,亲近皇帝的重要职位还不包括在内。如果按年资功劳授予谏议大夫,那么几年之后,谏议大夫人数就更多了。请严格其选拔标准,用来安排有才能威望的大臣,其余人员依次补任各寺监长官。”于是皇帝下诏,今后选任谏议大夫须上奏听候旨意。此前,各路恢复提点刑狱官,他们回朝后多被提拔为尚书省、枢密院等中央要职。仲孙请求按考核成绩分为三等来决定升黜,朝廷随即下诏命仲孙负责考核办法的制定。(此后)历任三司户部副使、度支副使、盐铁副使,升任天章阁待制、河北都转运使。他大规模修筑城池堡垒、整顿军备,仁宗下诏褒奖。权知澶州时,黄河冲毁明公埽(堤坝),浮桥断绝。仲孙亲自在堤上指挥抢修,一夜之间埽工恢复完好。权知大名府时,连夜率领禁军堵塞金堤的黄河决口。当年,澶州、魏州虽然发了大水,百姓却没有遭受灾害。升任礼部郎中、龙图阁学士,调任陕西都转运使。还未赴任,又权(代理)三司使事。当时正值西北边防吃紧,招募士兵增加驻防以及赏赐、外交聘问的费用,不可胜计。仲孙尽心筹划处理,即使生病,也未曾耽误公务。后因下属小吏伪造文书符令(而受牵连),外调为蔡州知州。因母亲去世守丧悲伤过度导致一只眼睛失明,不久去世。</h1> <h1><b>解读:</b></h1><h1><b><br>生平完整:</b> 此段是姚仲孙最详尽的传记,涵盖其家世、早期经历、主要政绩、重要谏言、历任官职直至去世。</h1><h1><br><b>核心事迹突出:</b></h1><h1><b><br>明察冤狱: </b>许州“里胥案”是其成名作,展现其敏锐洞察力、敢于坚持己见、不畏上司压力的品质。“富顺监案”再次体现其司法才能,救数十人。</h1><h1><br><b>吏干卓著:</b> 在资州、建昌县、滁州、澶州、大名府等地,均表现出卓越的行政能力和务实精神(如建仓解决运茶问题、雷厉风行赈灾、高效组织抢险救灾)。<br>敢于直谏: 弹劾权宦阎文应,言辞激烈直指要害(涉及皇帝尊严和皇后死因疑点),最终成功将其逐出朝廷。谏议“谏议大夫”选拔标准,意在提高言官质量。</h1><h1><br><b>经济能臣:</b> 历任三司各副使(掌管国家财政经济)、都转运使(掌管一路财赋运输)、权三司使(代理最高财政长官)。在西北边患财政压力巨大的情况下,“悉心经度”,支撑国用。</h1><h1><br><b>军事远见:</b> 提出《防边龟鉴》,强调和平时期不可废弛军备。在河北都转运使任上“大修城垒兵备”,得到仁宗嘉奖。</h1><h1><br><b>孝行感人:</b> 早孤事母至孝,最终因母丧哀毁失明而卒。</h1><h1><br><b>评价: </b>勾勒出一个明察、敢言、务实、干练、有战略眼光且孝行感人的能臣形象。<br></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原页:大清一統志(嘉慶重修一統誌)[清] 穆彰阿 著</h3> <h1>姚仲孫。商水人。父煜,舉進士第一,官著作佐郎。仲孫早孤,事母孝。擢進士,補許州司理參軍,通判彭州。嘗以天下不可弛兵備,上防邊龜鑑。入爲右司諫。閻文應求爲都知,仲孫數其罪出之。兼侍御史,論“諫議大夫不宜以歲月序進,請艱其選,以處材望”,乃詔當選者奏聽㫖。後權三司使事,屬西北備邊,募兵益屯,仲孫悉心經度,雖病,未嘗輒廢事。出知蔡州,卒。</h1> <h1><b>2. 《大清一统志》(嘉慶重修一統誌)[清] 穆彰阿 著 (姚仲孙条目)<br><br>译文:</b><br>姚仲孙。商水人。父亲姚煜,考中进士第一名(状元),官至著作佐郎。仲孙早年丧父,侍奉母亲非常孝顺。考中进士,补任许州司理参军,(后任)彭州通判。曾认为天下不可放松军备,进献《防边龟鉴》。入朝任右司谏。阎文应谋求升任都知,仲孙列举其罪状将其逐出朝廷。兼任侍御史时,论述“谏议大夫不应仅凭资历年限依次升迁,请严格其选拔标准,用来安排有才能威望的大臣”,于是皇帝下诏今后选任须上奏听候旨意。后来权(代理)三司使事,正值西北边防吃紧,招募士兵增加驻防,仲孙尽心筹划处理,即使生病,也未曾耽误公务。外调为蔡州知州,去世。<br><br><b>解读:</b></h1><h1><b><br>高度浓缩: </b>这是方志中的条目,极其精炼地概括了姚仲孙一生最关键的信息点:籍贯、家世(父状元)、孝行、起点官职(司理参军)、重要政绩/谏言(《防边龟鉴》、弹劾阎文应、谏议选拔谏官)、最高职务(权三司使)及其在任上的表现、最终结局。</h1><h1><br><b>重点突出:</b> 主要选取了其作为“谏臣”(弹劾阎文应、改革谏官选拔)和“经济能臣”(权三司使应对边患财政)的形象,以及孝行。省略了大部分地方政绩和司法案例(仅提起点司理参军)。</h1><h1><br><b>差异:</b> 父名记为“煜”,与《宋史》的“晔”不同(可能是笔误或异写)。</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原页:元憲集[宋] 宋庠 撰卷20</h3> <h1><b>尚書户部員外郎兼侍待史知雜事姚仲孫可三司户部副使制</b><br><br>敕:國版制征,民部置使,必擇才彦,參主計文,列爲副介之雄,實兼授受之選。以爾具官姚仲孫,踐修士檢,肅給吏資,早階王髦,遂置朝紱。曏疇邦直之譽,且責諫言之良,忠規可甄,輿論彌洽。移總臺屬,亦既歲時,誠存不流,文克無害。而左户缺職,通籍類能,差序宿官之勤,允膺遷秩之次。往莅財筭,深究事經,勿弛勿苛,尚質最要。可<br><br></h1> <h1><b>一、译文: </b><br><br> 敕令:国家统管赋税征收,于户部(民部)设三司使职,须选拔才俊之士,参掌财政文书。位列副使之职,实为兼具授受重任之选。以你现任官职姚仲孙为例:恪守士人操行,处事严谨敏捷。早年以贤才入仕,终得位列朝班。昔获举国称誉之刚直,更肩负谏言之重任;忠诚规谏可彰,众议皆服。转任御史台要职,历时已久,心志坚定不随流俗,文书处理无懈可击。今左户曹(户部)职位空缺,需通晓簿籍之能臣。考量你久任职事之勤勉,当晋升此职。望赴任后总理财赋,深研事务根本,既不可懈怠,亦勿失严苛,以务实为要。准此任命。 <br><br><br><br><b>二、核心职官与制度背景<br><br>1. 三司户部副使的职能 <br><br>三司:</b>北宋最高财政机构,分盐铁、度支、户部三司,总揽国家财政。户部司主管户籍、田赋、税收,副使为仅次于三司使(计相)的副职。 <br>职责:统筹全国赋税征收、户籍管理、财政收支,需精通簿籍(“通籍类能”)与实务(“深究事经”)。 <br><br><br><b>2. 姚仲孙的仕途背景 <br><br>前期履历: <br></b><br>曾任尚书户部员外郎(掌管户籍赋税)、兼侍御史知杂事(御史台次官,监察百官),以刚直敢谏著称(如弹劾权宦阎文应)。 <br><br></h1><h1>在滁州旱灾时连夜分发赈粮,展现实务能力。 <br><br></h1><h1><b>晋升逻辑: </b><br><br>从谏官(言职)转御史台(监察),再迁户部副使(财政),符合宋代“通才型”官员培养路径。 <br><br><br><b>3. 任命标准解读 </b><br><br>德行(“踐修士檢”)→ 清廉自持,如早年拒冤狱、劾贪吏。 <br>能力(“肅給吏資”)→ 高效处理政务,如建昌县修仓解茶损之困。 <br>资历(“差序宿官之勤”)→ 累任地方与中央要职,经验丰富。 <br><br><br><b>三、制书反映的宋代财政管理思想<br><br>1. 务实导向(“尚質最要”) </b><br><br>强调财政官需避免空谈(“勿弛”),但反对苛政扰民(“勿苛”),契合宋代“宽省民力”的赋税原则。</h1><h1> <br>姚仲孙任河北都转运使时,曾因“悉心经度”西北边备财政受褒奖,印证其务实能力。 <br><br><br><b>2. 技术性要求(“通籍類能”) </b><br><br>“通籍”指精通簿册档案管理,凸显宋代财政高度依赖文书核算(如“岁终奏诸路出入之数”)。 <br>三司下设度支、金部、仓部分掌账籍,副使需统筹稽核,技术门槛极高。 <br><br><br><b>3. 权力制衡设计 </b><br><br>三司独立于宰相(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军事),直接对皇帝负责,制书称“副介之雄”表明副使实为财权关键执行者。</h1><h1> <br>姚仲孙由台谏转财政,体现宋代“异职迁转防专权”的用人策略。 <br><br><br><b>四、姚仲孙的后续仕途与历史评价<br><br>权三司使:</b>不久后代理三司使,主持西北边防财政调度,“虽病未尝废事”,凸显其重任。</h1><h1> <br><b>悲剧结局:</b>因下属伪造文书牵连贬蔡州,母丧哀毁失明而卒,反映宋代连坐制严苛。 <br>历史定位: <br><br><b>能臣多面性:</b>司法明察(释里胥冤)、财政干练(边备调度)、谏官刚直(劾阎文应),然体制局限致其未竟全功。 <br><br><br><b>五、延伸知识:宋代三司制度演变</b><br><br>| 时期 | 财政机构 | 特点 | 姚仲孙任职背景 | <br><br><br></h1><h5><br></h5><h5>| 北宋前期 | 三司(户部、盐铁、度支) | 财权独立,直隶皇帝 | 任户部副使(本制书) | <br>| 元丰改制 | 废三司,归户部 | 财权重归尚书省,削弱独立性 | 已卒于蔡州(未经历) | </h5><br><br><br><b>总结 </b><br><br>此制书不仅是对姚仲孙个人能力的肯定,更是北宋财政管理体系的技术性缩影——以文书控制为核心(“参主计文”),以务实操作为准则(“尚质最要”),在集权与效率间寻求平衡。而姚仲孙从台谏到财臣的转型,恰是宋代“士大夫政治”下复合型官僚的典型写照。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原页:牧津[明] 祁承熯 編卷33</h3> <h1>姚仲孫,大中祥符中,爲許州司理參軍。時王嗣宗知州事,民有被盜殺者,其妻訴里胥責賄其夫,不與而怨,此必盜也。乃捕繫獄,將傅以死,而仲孫疑之。嗣宗怒曰:若保非盜也耶?然亦不敢遽决。後數日,果得真盜者。嗣宗方喜曰:審獄當如是也。再調卭州軍事推官,改資州轉運使,檄往富順監按疑獄,而全活者數十人。里胥之生,全賴仲孫一疑,所以不敢遽决。不然,决後而得真盜,亦無救于冤者矣。</h1> <h1><b>4. 《牧津》[明] 祁承熯 編 卷三十三 (姚仲孙条目)<br><br>译文:</b><br>姚仲孙,大中祥符年间(宋真宗年号),任许州司理参军。当时王嗣宗任知州。有百姓被盗贼杀害,他的妻子控告乡里小吏(里胥)曾向其夫勒索贿赂未成而怀恨在心,认为必定是里胥所为。于是将里胥逮捕入狱,将要处以死刑,但仲孙对此案表示怀疑。王嗣宗怒道:“你担保(他)不是盗贼吗?”然而也不敢匆忙判决。过了几天,果然抓到了真正的盗贼。王嗣宗这才高兴地说:“审理案件就应当像这样(谨慎)啊!”(仲孙)又调任邛州军事推官,改任资州推官。转运使发公文命他前往富顺监审理疑难案件,使数十人得以活命。那乡里小吏的性命,全赖仲孙这一怀疑,所以(王嗣宗)不敢匆忙判决。不然,判决之后再抓到真凶,也无法挽救那被冤枉的人了。<br><br><b>解读:<br>聚焦司法:</b> 这段文字集中叙述姚仲孙早期在司法岗位上的两个著名案例:许州“里胥冤案”和富顺监“活数十人”案。</h1><h1><br><b>细节补充:</b><br>点明“里胥案”发生在“大中祥符中”(真宗朝)。<br>对“里胥案”的过程描述更生动具体,特别是知州王嗣宗从愤怒质疑(“若保非盗也耶?”)到最终信服赞叹(“审狱当如是也”)的态度转变,凸显了姚仲孙坚持疑罪从无原则的关键作用及其最终效果。</h1><h1><br>明确指出“里胥之生,全赖仲孙一疑”以及匆忙判决的严重后果,是对姚仲孙司法智慧和勇气的极高评价。</h1><h1><br>补充了“里胥案”后调任邛州军事推官的细节(其他文献多提邢州或资州)。</h1><h1><br><b>核心意义:</b> 高度赞扬了姚仲孙作为司法官的明察秋毫、敢于疑罪、坚持审慎原则的宝贵品质,认为这是避免冤狱的关键。</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5.宋史新編[明] 柯維騏 撰 卷93</h3> <h1>姚仲孫字茂宗,商水人。父燁,舉進士第一,官至著作佐郎。仲孫登進士第,歷官州縣,以天下無事,不可以弛兵備。因上前世禦戎料敵之策,名防邊龜鑑。累遷右司諫。論入内都知閻文應之罪曰:方帝齋宿太廟,文應叱醫官,聲聞行在。郭皇后暴薨,中外疑其寘毒。仁宗出文應爲秦州兵馬鈐轄,又稱疾留,復論奏,乃亟去。以起居舍人知諫院,累遷禮部郎中、龍圖閣學士、權三司使。宋史新事:屬西北備邊,募兵益屯,及賞賜聘問之費,不可勝計。仲孫悉心經度,雖病未嘗輒廢事。坐小吏詐爲文符,出知蔡州,因母憂喪一目卒。</h1> <h1><b>5. 《宋史新編》[明] 柯維騏 撰 卷九十三 (姚仲孙条目)<br><br>译文:</b><br>姚仲孙字茂宗,商水人。父亲姚燁(晔),考中进士第一名(状元),官至著作佐郎。仲孙考中进士,历任州县长官。认为天下无事,不可放松军备。于是进献前代防御外敌、判断敌情的策略,命名为《防边龟鉴》。累次升迁至右司谏。弹劾入内都知阎文应的罪状说:“正当陛下在太庙斋戒住宿时,阎文应呵斥医官,声音都传到了圣驾所在之处。郭皇后突然去世,朝廷内外怀疑是他下毒。”仁宗将阎文应外调为秦州兵马钤辖,阎又称病滞留京城,仲孙再次上奏弹劾,阎文应才赶紧离京。(仲孙)以起居舍人知谏院,累次升迁至礼部郎中、龙图阁学士、权三司使。(《宋史新编》按:)正值西北边防吃紧,招募士兵增加驻防,以及赏赐、外交聘问的费用,不可胜计。仲孙尽心筹划处理,即使生病也未曾耽误公务。因下属小吏伪造文书符令(而受牵连),外调为蔡州知州,因母亲去世守丧悲伤过度导致一只眼睛失明去世。<br><br><b>解读:<br>精炼传记:</b> 这是明代人柯维骐重编宋史中的姚仲孙传,相对《宋史》原文更为简洁。</h1><h1><br><b>内容取舍:<br>保留了核心信息:</b>籍贯、家世、仕途起点(进士)、重要主张(《防边龟鉴》)、最高谏职(右司谏)及弹劾阎文应事迹、最高朝职(权三司使)及在任表现、最终结局。</h1><h1><br>特别标注“宋史新事”,强调其在权三司使任上应对西北边患财政压力的贡献(“悉心经度,虽病未尝辄废事”)。</h1><h1><br>省略了大部分地方任职经历和司法案例(如著名的“里胥案”、建仓、赈灾、治水等),仅保留《防边龟鉴》作为其政治见解的代表。</h1><h1><br><b>重点: </b>突出了其作为战略建言者(《防边龟鉴》)、耿直谏臣(弹劾阎文应)和财政能臣(权三司使)的形象。父名记为“燁”(晔)。</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原页:仁獄類編[明] 余懋學 編 卷九</h3> <h1>仲孫釋胥枉<br><br>宋姚仲孫補許州司理參軍,民婦馬氏夫被殺,指里胥嘗有求,而其夫不應,以爲里胥殺之,捕繫詞服。仲孫疑其枉,知州王嗣宗怒曰:君敢以身任邪?仲孫曰:幸無遽决,冀得徐辨。後兩月,果得殺人者。</h1> <h1>6. 《仲孙释胥枉》<br><br><b>译文:</b><br>宋朝姚仲孙补任许州司理参军。民妇马氏的丈夫被杀,(马氏)指认乡里小吏(里胥)曾有所求而其夫未应允,认为是里胥杀了他。(官府)逮捕里胥,(里胥)认罪。仲孙怀疑此案冤枉。知州王嗣宗怒道:“你敢以身家性命担保(他无罪)吗?”仲孙说:“希望不要匆忙判决,请给我时间慢慢查辨。”过了两个月,果然抓到了真正的杀人凶手。<br><br><b>解读:<br>单一案例:</b> 这段文字仅聚焦于姚仲孙最著名的司法案例——许州“里胥冤案”。</h1><h1><br><b>标题点睛: </b>“仲孙释胥枉”(姚仲孙洗刷了里胥的冤枉)直接点明了事件的核心意义。</h1><h1><br><b>核心价值:</b> 作为独立条目或故事,高度浓缩并强调了姚仲孙在司法审判中明察疑点、不畏压力、坚持审慎原则、最终避免冤案的关键作用。这是其清官循吏形象的最典型代表事件之一。<br><br><br><br><br><b>总结与综合解读:<br><br>1. 出身与品格:</b> 姚仲孙出身官宦(父为状元),早孤事母至孝,进士及第。孝行是其重要人格底色。</h1><h1><br><b>2. 司法典范:</b> 其仕途始于司法(司理参军、推官),以“许州里胥案”和“富顺监案”名扬天下。他明察秋毫,敢于质疑口供和上司,坚持“疑罪从无”和审慎原则(“幸毋遽决”),避免了重大冤狱,拯救了许多性命。被同僚赞为“审狱当如是也”,是宋代司法公正的杰出代表。</h1><h1><br><b>3. 地方干吏:</b> 在地方任职(知县、通判、知州)期间,他展现出卓越的行政能力和务实精神:建仓解决运输损耗问题、雷厉风行赈灾确保粮食到户、高效组织抢险救灾(黄河决口),保障民生,深受百姓爱戴(“邑人利之”、“民不及患”)。</h1><h1><br><b>4. 耿直谏臣:</b> 任右司谏、知谏院期间,他敢于直言进谏:</h1><h1><br><b>弹劾权宦:</b> 不畏强权,坚决弹劾皇帝宠信的宦官首领阎文应,直指其僭越(呵斥医官惊扰皇帝斋戒)和重大嫌疑(郭后暴薨疑其下毒),最终成功将其逐出权力中心。展现了非凡的勇气和政治胆识。</h1><h1><br><b>改革谏官选拔: </b>反对仅凭资历升迁谏官,主张严格选拔“材望之臣”,以提高谏官队伍的质量和谏诤效能。其建议被采纳。</h1><h1><br><b>5. 经济能臣与战略眼光:</b></h1><h1><b><br>《防边龟鉴》:</b> 在和平时期(“天下久无事”)就敏锐指出不可放松军备,系统总结前代御边经验,提出战略预案,体现其深远的战略眼光。</h1><h1><br><b>支撑西北边患:</b> 在担任三司副使、都转运使,三司:北宋最高财政机构,分盐铁、度支、户部三司,总揽国家财政。户部司主管户籍、田赋、税收,副使为仅次于三司使(计相)的副职。 特别是权三司使(代理国家最高财政长官)期间,正值北宋面临巨大西北边防压力(西夏)。他负责筹措“募兵益屯及赏赐聘问之费,不可胜计”的巨额开支,殚精竭虑(“悉心经度”),抱病工作(“虽病,未尝辄废事”),支撑了国家边防大局,展现了杰出的财政管理和统筹协调能力。</h1><h1><br><b>6. 结局:</b> 因下属官吏伪造文书受牵连(“坐小吏诈为文符”),外放知蔡州。后因母丧悲痛过度,导致一只眼睛失明而去世。</h1><h1><br><b>7. 形象:</b> 综合各史料,姚仲孙的形象丰满立体:他是一位明察秋毫的司法官、务实爱民的父母官、刚正不阿的谏官、深谋远虑的战略建言者、支撑危局的财政能臣,同时也是一个至孝之人。他的事迹,尤其在司法公正、敢于谏诤、应对财政危机方面的表现,使其成为宋代中期一位值得称道的名臣。<br></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