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得糊涂:写在父亲82岁之际

心若闲云

<p class="ql-block">我父亲在两年前肾功能衰竭,不幸开始透析。全家的生活模式也随之改变:一周透析三次,每次三个半小时,左胳膊上做的内瘘,每次去都得扎两针,长年累月下来,针口密密麻麻,惨不忍睹。有时候血管结疤破了,血流不止;有时候脱水过度,就会头晕恶心。因为体内的水无法正常排出就会脚肿手肿眼皮肿,所以每天还需严格控水,不能随便喝水。饮食上也得低钾低磷,豆角毛豆木耳香蕉一大堆蔬菜水果不能吃,鸡蛋不能吃蛋黄等等。</p><p class="ql-block">更要命的是爸爸一年前记忆力严重衰退了。本来昨天刚去妹妹家,今天他会说“好久没去刘汀家了”。本来昨天刚过生日,今天他会问“这蛋糕哪来的?”其实,不止是昨天的事,刚刚发生的他也不记得了。到哥哥家吃午饭,一见到亲孙子,他就问:“乐乐什么时候能够调回来啊?”,你刚回答完,他又开始问一遍,短短两个小时问了不只十遍,而且每一次都问得很真诚,你不认真回答都对不起那份真诚。爸爸现在的记忆时长应该比《海底总动员》Finding Nemo里的Dory短多了。</p> <p class="ql-block">爸爸以前记忆力太强了,即使是两年前八十大寿,多年前的同事部下自发前来庆贺,他还不带稿子不打嗑,洋洋洒洒讲了7分钟,思维敏捷,层次清楚。我怎么也没想到他会得健忘症!</p> <p class="ql-block">现在他每天最关心的是今天星期几,因为一三五上午得去透析,躺在病床上近四个小时不能动,是他最难熬的时候。所以他每天都会问“今天星期几?”,你刚刚回答,他又会问一遍,非常锻炼我们的耐心,也深刻体会到什么叫“不耐其烦”。</p> <p class="ql-block">我们家离血透中心不远,走路大概20分钟。为了让爸爸多走路,尤其吃过早饭后帮助消化,我就哄着他不要坐电动,而是跟我一起走路。刚开始他一肚子的不愿意,因为坐电动又快又舒服,所以他就问“有车为什么不让坐?” “为什么要走路?”我说“对身体好,锻炼身体”。 回曰:“我不需要锻炼”。我只好是“那你就陪我走路”,马上回曰“我才不陪你呢”,让我哭笑不得。后来慢慢习惯了,老爸也同意我每天陪着他走路去医院了。</p><p class="ql-block">有一天,刮起一阵风,非常凉爽,爸爸脱口而出“八月秋高风怒号”,我以为是他即兴创作的打油诗,老爸说这是杜甫的诗,接下来的一句是“卷我屋上三重茅”。真是汗颜,这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我只知道最广为人知的那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于是拿出手机,搜到全诗,没想到爸爸基本上还能把全诗背下来,实在让我又惊喜意外又佩服景仰:</p> <p class="ql-block">杜甫怎么会有如此胸怀!自己受冻,反而想到的是天下寒士,而且愿意牺牲自己。我跟爸爸一起讨论古人没受过共产主义的熏陶还能这样胸怀天下。爸爸近两年也少言寡语,但一说到古诗词,他就滔滔不绝,兴奋不已。像杜甫这首诗,他说自己小时候就经历过诗里写的“娇儿恶卧踏里裂”。那时家里很贫寒,他和大人合盖一条被子,被子破烂不堪,补丁摞补丁,睡到半夜,他的头会从被子的破洞里钻出来。难怪他读杜甫的诗如此心有戚戚焉。即使这么多年过去了,即使现在的事情记不清了,唐诗依然记忆犹新。</p> <p class="ql-block">不仅是唐诗,爸爸对过去的事情也记得很清楚。他会给我讲他当年当县委书记时的经历,这是他人生最得意最辉煌的岁月。后来查到全国只有2800个县委书记时,的确觉得老爸应该自豪。他现在每天最想去的地方是茶馆,因为那里有他当年一起工作奋斗的同志们。大家不约而同,每天上午聚在一起聊天叙旧,评论时事,展望未来,老爸很幸运有这么好的朋友圈!</p> <p class="ql-block">爸爸也会给我讲他文革期间的经历,什么<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大辩论,我闻所未闻</span>,他说他的讲话口才就是当时大辩论的时候锻炼出来的。在大学期间他加入了“孺子牛”战斗队,另一派是“尽开颜”。在学校那级的两派是“东方红”和“反修兵团”。后来从文辩发展到武斗,他回到乡宁,要不是妈妈保护,老爸肯定会被反对派抓起来。</p> <p class="ql-block">经历过童年的贫寒和早年丧母,又经历过若干政治斗争的大风大浪,爸爸养成了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他对他的病从来不往心里去,几年前医生发现他第二个肾也有问题的时候,他来了一句:“<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这样才对称了</span>”。即使现在需要透析,已经是尿毒症了,他还跟看望他的亲友们说自己就是肾功能不好。妹妹费心查找各种透析病人的饮食注意事项,发到家庭群,老爸从来不看。有时几天没有大便,或者针口流血,或者恶心呕吐,或者血压飙升,我们都很担心地说“<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怎么办</span>?”老爸总是不屑一顾地回复道:“<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凉拌</span>。”</p> <p class="ql-block">不得不佩服,老爸的心态是真好!前几天,差不多同龄的亲家打来电话,关心询问爸爸的病情。老爸一句一个“我好着哩,就是有点高血压,很多年了。咱们现在的生活跟以前比真是太幸福了”。提到透析,他只轻描淡写一句:“一周三次,这是现在最有效的治疗方法”,然后就把话谈死了。相比而言,亲家身体很健康,平时也非常注意保健,什么三高都没有,但老爸还反过来安慰他要注意身体(其实就是腰酸背疼,血糖指数有一点高),笑死我了。更好玩的是,<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我妈在旁边插了一句,“你爸在医生面前更没问题”</span>。说得太对了。每次医生问我爸:“你喉咙还疼吗?大便通畅了吗?有问题吗?” 爸爸一定回答:“都挺好的”。有一次妹妹急得向医生反映一大堆问题,不想吃饭什么的,但当医生问我爸的时候,还是一个字:“挺好的”,搞得人家医生还觉得我妹谎报军情呢。后来说起吃饭的事,爸爸还振振有词: “我吃饭就是好着呢,不吃饭怎么可能活到现在?” </p> <p class="ql-block">这样的“好好先生”,医生自然喜欢,血透中心的杨主任经常跟我们说要吃老爷子的百岁宴席。老爸每次见到杨主任,也总是笑容满面,有时候还开玩笑地说:“是洋,不是土。”“年纪轻轻撑起一片天,不得了!” 反正<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我爸已经达到了郑板桥“难得糊涂”的境界,真真假假,半梦半醒,一半清楚一半糊涂。加上他的微信号叫“逍遥刘”,实在是名副其实,每天逍遥自在,无忧无虑。原来记住的都该记,现在记不住的都是不用记的。</span>比如早上恶心吐了,过一会儿你问他,老爸会说“我吐过吗?不记得了”。到了医院我向医生护士汇报,但在老爸心里,那事早就烟消云散,飘到九霄云外了,或者说,那根本就没发生过!</p> <p class="ql-block">妹夫就开玩笑地说,老爸现在的状态最好,返老还童,可以跟他玩了。每次妹夫进门,爸爸就会端坐在沙发上,等着女婿给他按摩,天真可爱如三岁儿童。</p> <p class="ql-block">之前他在西雅图写的打油诗只有两句“门前大松树,树上大松鼠。”这次他给补上后两句“看见人不走,小眼对着瞅”。用乡宁话读来朗朗上口,丰趣诙谐。</p><p class="ql-block">跟妈妈外出看着路边的杏树,他会说“望杏止渴”。</p> <p class="ql-block">出门领子经常不翻,里面的商标都露出来,妈妈说“别人不笑话?”老爸接着就唱:“你笑我,他笑我,一把扇儿破”。八十年代《济公》主题曲。</p> <p class="ql-block">老实说,爸爸的健忘症,对他来说很难说幸与不幸,但对照顾他的人来说,那就不知增加了多少负担和辛劳了,尤其是妈妈。开始透析后,妈妈为了让爸爸多吃青菜,费心提前浸泡,用心烹饪,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妈妈只用简单的、医生指定的酱油和盐还能炒得色香味俱全,之后又辛辛苦苦从厨房端到饭桌上,但老爸吃菜那个难啊,说半天才挑一小筷子,老妈太不容易了! 爸爸从小就不喜欢吃西红柿和青菜,小时候家里贫穷,食不果腹,但他照样把不爱吃的青菜从碗里捡出来,所以他吃饭的时候,院子里的小鸡最爱他,总是围在他身边。两年前刚得病的时候,我们查了很多透析病人能吃或不能吃的食品列表,但老爸坚持两个“凡是“:凡是你们说可以吃的,我坚决不吃;凡是你们说不能吃的,我坚决要吃。去年刚回来的时候,我跟爸爸硬碰硬,后来我终于释怀了,爱谁谁吧。再说吃药,妈妈每次把降磷的药递给他(每天两次),老爸很少马上咀嚼服用,从递药到把药放在嘴里,每次估计都得二十分钟。可怜的妈妈也八十高龄了,有一次她生气地说:“我已经照顾你两年了,再最多照顾你三年。” 我爸马上反问:“才三年?” 让人哭笑不得。</p> 爸爸记忆力衰退,妈妈打趣地说有一个好处。以前她跟爸爸吵架,两个人几天不理对方。但现在一吵完我爸就忘了,马上转过来就跟她说话。虽然老爸现在什么都忘了,但有一件事记得非常清楚,就是关灯关电。只要看到洗手热水器的红灯亮着,他马上就关;空调的灯亮,马上去关;洗澡的热水器灯亮,马上就关;热水壶的灯亮,马上拔插销。妈妈有关节炎,即使是夏天也不能用凉水洗手。她刚把热水器打开,而且还叮嘱爸爸不要关,我爸转头就忘了,把我妈气得呀,问:你为什么要关?答:我没关。问:你没关,又是谁关的?答:我不知道。 <p class="ql-block">有一次妈妈实在太伤心了,觉得爸爸就是跟她作对,所以也没吃晚饭就生气出门了。老爸一发现妈妈不在,马上电视一关,出门去找妈妈,嘴里还说“你妈都不在家,还看什么电视、吃什么饭呀”。他现在走路很慢,两条腿拖着地走,步履蹒跚地走到两人晚上常去乘凉的地方(差不多得走二三十分钟),但妈妈也不在那儿,急得他直抱怨“你妈就是自由散漫”。等把妈妈找到了,我跟爸爸说:就是因为你又关热水器,又关空调,我妈手疼,晚上热得又睡不好。我爸继续反驳道:“我没关,你看空调不是开着的吗?”的确,空调是我刚进门打开的,清官难断家务事啊,有理说不清!</p> <p class="ql-block">之前还有一次,妈妈先跟女儿去超市买东西,之后去另一个住处睡觉,因为凉快,也因为我回来了,可以在家照顾老爸,她也好不容易给自己放个假。那一晚上,老爸不知道问了我多少遍,“你妈干啥去啦?怎么还不回来?”两三分钟一问,我的耐心都快被熬没了。那一晚,也是我第一次一个人陪爸爸,真切感受到父女关系跟老伴关系太不一样了。人家两人在一起,这家长那家短的,过去八十年有多少事多少人可以聊啊。比如乡宁老家的每个人他们都认识,<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说起他们以前认识的,一般开场就是“xxx还活着吗?”</span>。而我毕竟是女儿,聊的话题太有限了,我能明显感到爸爸的孤独和寂寞。再说我妈那边,她不在我爸身边也不放心,一遍遍让我妹妹问我,“你爸后来还找我吗?要是再找,我还是回去吧。他现在有病,不能着急。”反正那天,老两口分开了,两人都睡得不安然,以后我妈再也不提她休息放假的事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开阔眼界有两种,去外面的世界旅游叫开阔眼界;但我回到老家,也是一种开阔眼界。</span>毕竟美国人少,接触到的中国人更少(跟国内比),而且身边的朋友都是跟自己经历差不多的一类人。<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在陪伴父母的过去两个月,我第一次深切感受到孝顺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东西。除了亲爱的哥哥嫂子妹妹妹夫,周围太多的人是我学习的榜样和楷模。</span>比如永泽大哥和海荣大哥都是爸爸50年前在谭坪公社结识的忘年交年轻人,到现在他们还把我爸当自己的老人,经常来看望他,给他过生日。</p> <p class="ql-block">永泽大哥为人非常真诚,虽然现在儿女都在深圳,也已儿孙绕膝,但本可享受天伦之乐的他还是暂时离开爱妻和孙儿回到老家,几年前把八十七寿的父亲送走,现在又在家悉心照顾年迈的母亲。他对我说的最感人的一句话是,“在父母身边陪伴,有时是不需要语言的,老人就觉得很踏实。” 海荣大哥也是个大孝子,全家的顶梁柱,两年前把85岁的老母亲送走后,他才开始云游天下,真正做到了“父母在,不远游”。海荣哥博闻强识,记忆力超强,从小热爱古诗词,他去游览南昌的滕王阁,因为可以不差一字流利背诵《滕王阁序》,免票参观。到了湖北“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他就深情背诵一遍《前赤壁赋》。游到江西九江琵琶亭,他就用特有的乡宁普通话挑战白居易的《琵琶行》,铿锵激昂,阴阳顿挫,感情充沛,一泻千里。很显然,他的背诵是建立在深刻理解之上,这些诗词已经深化于内心,是由内向外的真情流露。</p> 在青岛,见到刚刚送走95岁老母的小姑父,他很显然比几年前苍老憔悴很多。一向身体健康、心胸开阔的他这两年为了照顾母亲却操劳过度、经常失眠。他对我说的最感人的一句是,“即使95岁了,也舍不得让走”,边说眼里还噙着泪花。 <p class="ql-block">除了身边的亲友,在医院那些不知名的肾友家属也让我感动。<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一位母亲</span>每次都全程陪同儿子,一周三次,已经坚持两年了;<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一位妻子</span>就在床头坐着,陪伴只有一只胳膊的丈夫,因为他听力不好,她要做他的耳朵,每次一坐就是四个小时;<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那位丈夫</span>也一直陪在生病的妻子旁边,他的妻子脚还受伤了,所以每次他都推着轮椅进来。</p> <p class="ql-block">今年夏天国内流行一首歌,叫《搀扶》。因为这些质朴无华、平凡而伟大的人们,我才能真切感受这些歌词:“<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搀扶,管它天不长地不久</span>;别哭,因为有我把你守;有一天我们走不动了,另外一个时空再相守。”</p> <p class="ql-block">又到快说再见的时候,又到要分别的时刻了。我来时两手空空,归来却收获满满。这个夏天学到了很多,开阔了很多眼界,增加了不少新的兴趣爱好,比如全程观看了法网和温网,喜欢沉着冷静的辛纳Sinner和跟女儿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可爱的阿卡Carlos Alcaraz,以及迟暮英雄德约科维奇。原来去年8月4日在塞尔维亚目睹的庆祝巴黎奥运会网球冠军的就是德约打败阿卡的那一激动一刻。</p> <p class="ql-block">不过最大的心得是:一个社会就像人的身体一样,有的从事大脑工作,有的做手当脚,还有千千万万的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你很难说哪个重要哪个低下,每个人只是在一个很小的适合自己的位置上工作,整个系统才能运作。就像《罗马书》12:4-8里讲的“正如我们一个身子上有好些肢体,肢体也不都是一样的用处。… 按我们所得的恩赐,各有不同。”</p> <p class="ql-block">再见了,亲人们。今年陪你们度过了2/3最炎热的三伏天,明年我依然愿意再次跳入火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