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岱庙

郭少玲

<p class="ql-block">  六月五日一早,我们从曲阜出发,一个多小时的车程就来到了岱庙。</p> <p class="ql-block">  岱庙位于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南麓,是中国古代帝王祭祀泰山神的重要场所,也是泰山文化轴线的起点,被誉为“东岳神府”。作为泰山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岱庙始建于汉代,历经唐、宋、元、明、清多次扩建修缮,现存建筑以宋、清风格为主,展现了帝王宫城的宏伟气象。</p><p class="ql-block"> 岱庙与北京故宫、曲阜三孔、承德避暑山庄外八庙并称中国四大古建筑群。</p><p class="ql-block"> 岱庙宫城呈长方形,总体以南北为纵轴线,分为东、中、西三轴,南北长406米,东西宽237米,占地面积96222平方米。南临遥参亭,四角为巽、艮、乾、坤角楼。庙内轴线上贯穿着岱庙坊、正阳门、配天门、仁安门、天贶殿、后寝宫、厚载门。岱庙内还有钟楼、鼓楼、铁塔、铜亭等古建筑186间。在中轴线两侧的东西两轴线上,建设次要建筑物。所有建筑物相互依存,紧密结合,主次分明。</p> <p class="ql-block">  遥参亭是岱庙建筑群南北轴线上的第一组建筑,实为岱庙的入口,民间曾有“参拜泰山神,先拜遥参门”之说。</p><p class="ql-block"> 该组建筑为一座两进院落的庙宇。唐代,此处称“遥参门”,大概当时这里仅是一座门。宋代在门内建亭,才有了“亭”的称谓。当年帝王来泰山祭祀时,都要在这里举行简单的参拜仪式,再进岱庙正式参拜泰山神。故明代以前,这里曾被叫做“草参亭”。明代扩建后改为了遥参亭。</p><p class="ql-block"> 遥参亭分前后两院,南为山门,门上匾额书“泰山第一行宫”。遥参亭大门南建有遥参亭坊,建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石坊四柱三门,宽9米,通高5.8米,冲天柱式,柱头雕刻神兽,上部有门楣、额板和额坊、雀替。坊额书“遥参亭”,额坊正中有三宝火焰纹珠,坊左右旗杆高竖。遥参亭坊两侧有一对铁质雄狮,造型朴拙,通体黝黑。</p> <p class="ql-block">  岱庙坊:建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当时由山东布政使施天裔负责主持建造。这座坊为四柱三间三楼式,宽度为9.8米,进深为3米,总高度为11.3米。在四根柱子的南北抱鼓石上,各有一对巨大的狮子蹲坐着,并且周围还有许多幼狮子在攀耍,它们的姿态各不相同。重梁和四根柱子上雕刻着20多组形象逼真的吉祥鸟兽和各种花卉图案,如 “丹凤朝阳” “二龙戏珠” “群鹤闹莲” 和 “天马行空” 等。坊的柱子上刻有阳阴两面的对联,南面的对联是“峻极于天,赞化体元生万物;帝出乎震,赫声濯灵镇东方”,北面的对联是“为众岳之统宗,万国具瞻,巍巍乎德何可尚;操群灵之总摄,九州待命,荡荡乎功孰于京”。岱庙坊上部是歇山顶,正脊两端有巨大的螭吻,中间有一座宝瓶。中柱和边柱的大小额枋上雕有麒麟、仙鹤等吉祥图案,而边柱外则雕有升龙图案。岱庙坊的结构饱满,造型庄重,是泰山上最大、雕刻工艺最精美的一座牌坊。</p><p class="ql-block">(遥参亭和岱庙坊,我们没有去,直接就进入岱庙了,后期做美篇时才知道前边还有这样两个地方可以一并游览就更完美了,就从网上搜了两张照片,一并介绍给大家。🤭)</p> <p class="ql-block">  出岱庙坊,迎面看到的高大宽阔的"正阳门",是进入岱庙的正门,两扇朱红大门,象征着岱庙的尊严,古时候只有帝王才能从此门进入。岁月的磋砣,到解放前夕,正阳门已是裂痕斑斑,门上方的城楼也俱被历史的风雨吹打得烟消云散。现在的正阳门是1985年按照宋代建筑风格重新修建的。</p> <p class="ql-block">我登上了正阳门的城墙,拍下的角楼。向正阳门外观看,看到了岱庙坊和遥参亭的前后院建筑。</p> <p class="ql-block">“挂印封侯”柏</p><p class="ql-block">刚过正阳门的院中就是“挂印封侯”柏,传为汉武帝所植,已有2000余年历史,是岱庙古柏八景之一。<span style="font-size:18px;">最早有文字记载在泰山植树的皇帝,就是汉武帝刘彻。他曾七次登封泰山,植柏树千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正阳门后霍然映入眼帘的是"配天门"。</span></p> <p class="ql-block">配天门</p><p class="ql-block">配天门是岱庙的第二道门,建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配天门的名称来源于孔子的"德配天地"一语,象征着泰山之德与天地相配,体现了泰山在古代文化中的崇高地位。当皇帝前往岱庙祭祀时,会在这道门前下车,稍作休息后,洗净手进入仁安门。配天门面宽五间,进深三间,采用单檐歇山式建筑。殿内供奉着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四方星宿的神灵。</p> <p class="ql-block">  配天门旁有灵侯殿:供奉的三位神仙分别是孚灵侯唐宏、威灵侯葛雍、泱灵侯周武,三人均为周朝时期秉公任直、说言直声极负盛名的耿介之士。相传宋真宗东封泰山时在南天门遇见三位神人故加封为"三灵侯"。后建殿供奉,祈人们心愿得以实现和学业、事业的成功。</p> <p class="ql-block">中轴线东侧有汉柏院:为炳灵院旧址,因为院内有汉柏树而得名。现在,汉柏树仍然保存了五株,传说它们是汉武帝泰山封禅时种下的,已经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其中,最著名的是“汉柏连理”和“赤眉斧痕”两株。此外,还有许多历代的碑刻和经幢,形成了岱庙小碑林这一独特的景观。乾隆皇帝来泰山共计十余次,许多他留下的御书碑刻都集中在这个院子里。</p> <p class="ql-block">  汉柏连理,又名"连理柏",传为汉武帝封禅泰山时亲手所植,同根同生。乾隆皇帝曾绘《御制汉柏图》并立碑纪念。距今已有2100多年。此柏为岱庙八景观之一。</p> <p class="ql-block">  御制汉柏诗图碑</p><p class="ql-block">“汉柏图"为乾隆二十七年(1762)乾隆皇帝第四次到泰山,回宫后凭记忆所绘。碑周环刻乾隆皇帝咏汉柏诗3首。该碑由抚臣富明安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刻制。将。《诗图碑》南侧为明崇祯十五年(1642)陈昌言题画《汉柏图赞》碑,北侧为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张鹏翮题<汉柏》诗碑</p><p class="ql-block">柏树的西侧亦有一碑亭,内有三通石碑,中间一通正面画着的是一棵树,正是清乾隆亲手绘制的《御制汉柏之图》。石碑的背面则是一首诗“汉柏曾经手自图,郁葱映照翠荫扶,殿旁亭里相望近,名实宾主谁是乎。”这也是乾隆所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是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乾隆在游览岱庙时,看到犹如连理的柏树,深有感悟,回到紫禁城之后,亲自绘制了此图,并命人刻碑立在了汉柏的西侧。传说八十多岁的乾隆第十一次来泰山,还再为此柏赋诗,可见其对汉柏情有独钟。</p> <p class="ql-block">  汉柏院北门之外高高的三层基台上有一古亭,因亭内曾立衡方碑,张迁碑两通汉碑,又名“汉碑亭”。汉柏亭气势宏敞。登亭既可瞰岱庙全貌,金碧辉煌;又可瞻泰山雄姿,魏巍如屏风亘立。</p> <p class="ql-block">站在高高的汉柏厅内,四处望去,景色很美,能看到岱庙的全貌,远远的能看到泰山,还有“泰山大酒店”也看得清清楚楚的。</p> <p class="ql-block">高高的汉柏厅四个角上种植着的松树长得很茂盛。</p> <p class="ql-block">基座墙上镶嵌着许多碑刻。</p> <p class="ql-block">汉柏厅后面就是东御座。</p> <p class="ql-block">  东御座:最早建于元代,称为迎宾堂,是供达官贵人休憩之地。后在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进行拓建,并改名为驻跸亭,成为皇帝在泰山岱庙的御用之所。</p><p class="ql-block">东御座是岱庙内保存最为完整的清代院落之一,由垂花门、仪门、大门、正殿和配殿组成。正殿、配殿、大门之间通过环廊相互连接。正殿的明间是皇帝召见群臣的场所,两个次间中,东侧用作书房,西侧用作寝室。</p> <p class="ql-block">秦泰山刻石</p><p class="ql-block">刻于公元前219年,系秦始皇封禅泰山于岱顶所立。公元前209年增刻秦二世颂德诏书,均由丞相李斯篆书。现仅存二世诏书十个残字,为泰山现存最早的刻石。</p> <p class="ql-block">宋青帝广生帝君赞碑</p><p class="ql-block">立于北宋大中祥元年(1008),宋真宗撰写赞文,御书院摩勒立碑。原立泰山西南麓青帝观。清乾隆十二年(1747)碑毁。民国初年,葛云庵觅得残石9块,拼为一碑,修复立于岱庙东御座。此碑是现存研究青帝主泰山的唯一皇家碑刻。</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御制诗碑</p><p class="ql-block">碑通高266厘米,宽110厘米,厚41厘米。方首方座,碑首及碑身四库线刻二龙逻珠图案,奇阳刻枪隆二十七年(1762)《词也痴作》一首,降期刻吃隆二十二年(1767)《冯仿庙六韵),碑北侧到栋晚五十五年(1700)(海饮应脑礼作)一首。</p> <p class="ql-block">宋铁桶</p> <p class="ql-block">仁安门</p><p class="ql-block">仁安门是岱庙的第三道门,取名于《论语·里仁篇》中的 “仁者安人” 。仁安门最早建于元至元三年(1266),在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的一场火灾中被毁,之后多次重建。它的建筑风格是九脊歇山式,有五间宽,两间深。这道门内曾供奉着天聋和地哑两位神灵。仁安门曾与环廊、天贶殿相连,在该建筑格局中形成了以大殿为中心的封闭式庭院。</p> <p class="ql-block">北过仁安门透过蔽是遮天的苍松翠柏向北望去,只见一座五光十色、金碧辉煌的大殿矗立在高大的露台上,这就是岱庙的主体建筑一一宋天贶殿。</p> <p class="ql-block">  宋天贶殿</p><p class="ql-block">宋天贶殿东西长43.67米,南北宽17.18米,高22.3米,创建于宋代,相传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 年)六月初六有 “天书” 降于泰山,宋真宗为了感谢上天,于次年在泰山兴建天贶殿,采用重檐庑殿顶的形制,重檐八角,斗拱飞翘,上覆黄琉璃瓦,这是中国古代礼制建筑的最高等级,为中国古代三大宫殿式建筑之一。</p><p class="ql-block"> 殿内主祀东岳大帝泰山神,面容肃穆,气氛庄严。像高4.4米,头顶冕旒,身着衮袍,手持圭板,俨然帝君。龛上悬清康熙皇帝题"配天作镇"匾,门内上悬乾隆皇帝题"大德曰生"匾。像前陈列明、清铜五供各一套及铜鼎、铜釜、卤簿等。</p><p class="ql-block">殿内墙壁上绘有《泰山神启跸回銮图》,画中人物多达 697 人,姿态各异,栩栩如生,每个人物的装束、仪态无一雷同。</p> <p class="ql-block">东岳大帝泰山神</p> <p class="ql-block">泰山神启跸回銮图(这几张照片是在网上搜的)</p> <p class="ql-block">扶桑石</p><p class="ql-block">“扶桑”之名可以追溯到《淮南子·天文》中的一句话:“日出于旸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是为晨明”。实际上,扶桑是古代的一种神树的名字,据传这座石雕形状酷似扶桑,因此被称为“扶桑石”。而这块扶桑石,在民间通常被称为“迷糊石”。民间一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游戏:参与者闭上眼睛,围着扶桑石顺时针转三圈,然后再逆时针转三圈,最后去摸北面的古柏树。相传,如果能够摸到古柏树,就会被泰山神赐予福祉。这个民俗游戏也被称为“摸福”。</p> <p class="ql-block">宣和重修泰岳庙记碑</p><p class="ql-block">立于宋徽宗宣和六年(1124),碑文记载了宋徽宗在位20余年间增修岱庙的情况。碑阴有明人"万代瞻仰"四字题刻。</p> <p class="ql-block">重修东岳庙记碑,立于清康熙十七年</p><p class="ql-block">(1678),为山东布政使施天裔重修岱庙记事</p><p class="ql-block">碑。碑阴刻"重修岱庙履历记事"。</p> <p class="ql-block">大宋东岳天齐仁圣帝碑</p><p class="ql-block">立于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系宋真宗加封泰山神为"天齐仁圣帝"所立的封号碑。碑阴有明代"五岳独宗"四字题刻。</p> <p class="ql-block">元创建藏峰寺记碑</p><p class="ql-block">立于元延佑六年(1319),碑文记述创建藏峰寺之事。由将仕郎、泰安州新泰县主簿刘绂撰并书,碑阴刻捐资者衔名。原在泰山西北麓藏峰寺故址,1971年移置岱庙。</p> <p class="ql-block">  中轴线西侧有唐槐院也称为延禧院,原拥有一座宫殿,用来祀奉延禧真人。在过去,唐槐院有一株“大可数抱,枝干荫亩许”的唐槐,但在1928年山东省国民政府由济南迁至泰安期间,战事频发使古槐树受到了严重的破坏,逐渐枯死。直到1952年,岱庙的住持尚士濂在枯树干中种下了一棵小槐树,并给它取名为“唐槐抱子”。如今,这株年轻的槐树已经长成了一棵郁郁葱葱的大树,成为岱庙的一大美景。除了唐槐抱子,院内还有槐香池、古槐荫山、百碑墙和清乾隆唐槐诗碑等景观。延禧殿的遗址位于唐槐院的北部。</p> <p class="ql-block">唐槐抱子</p> <p class="ql-block">漫步岱庙,不经意间便会被那橙红色的小喇叭吸引。它们一簇簇、一团团地簇拥着,在碧绿枝干的衬托下,愈发鲜艳夺目。红墙之上,凌霄花肆意攀爬,如灵动的画笔,勾勒出自然的诗意;庭院之中,它们探出身来,好似在与游人私语。这里的凌霄花开的真漂亮!</p> <p class="ql-block">岱庙里分布着自秦汉以来各朝各代的许多碑刻。</p> <p class="ql-block">鲁班殿:建于清康熙年间,内部供奉着木工祖师鲁班。它有五间宽,三间深。民国时期,鲁班殿遭到了损毁,仅存下基址。2015年3月,鲁班殿的修复工程完成。</p> <p class="ql-block">宋石刻画</p><p class="ql-block">2002年8月岱庙西城墙修复工程中出土,石系单钩栏构件﹣﹣华板,时代为宋。剔地起突,两面刻。分别为捶丸图、踢瓶图、玩鼓图、狮戏图、双鹿图、双羊图。造型生动,雕法娴熟,为研究岱庙建筑史及宋代民间的游艺、竞技活动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泰山世界地质公园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中轴线上宋天贶殿后面就是后寝宫了!</p><p class="ql-block"> 后寝三宫创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间,历代均有重修。中寝宫是为泰山神妃“淑明后”修建的后宫,为单檐歇山式建筑,有甬道与天贶殿相通。其东西两侧的银杏树为清代所植。</p> <p class="ql-block">后寝宫旁的古银杏树,粗壮高大,枝繁叶茂。</p> <p class="ql-block">后寝宫东配殿“与圣同明”</p> <p class="ql-block">后寝宫西配殿:普天共仰</p> <p class="ql-block">  铜亭:又名金阙,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铸造,铜质,原置于泰山顶碧霞祠内,内奉碧霞元君。亭为仿木结构,设计巧妙、工艺精湛。</p> <p class="ql-block">  岱庙铁塔:在岱庙后花园的西面,明嘉靖年间铸,塔原有13级,后因日军轰炸泰安时被毁,现尚存4级。塔上铸满了到泰山进香的香社和香客的名字。</p> <p class="ql-block">后花园:紫苑</p> <p class="ql-block">后花园:素景</p> <p class="ql-block">后花园后边就是最后一道门“厚载门”了,</p> <p class="ql-block">  厚载门:是岱庙的最后一道门,最早建于宋祥符二年(1009),并在1984年进行了重建。它在明代被称为后宰门,又被称为鲁瞻门,是岱庙的北门。厚载取自《易经·坤卦》中的“坤厚载物”,意味着广阔的大地能够承载万物。厚载门的城楼上有一座名望岳阁,登上后可以远眺泰山。</p> <p class="ql-block">  厚载门前是岱宗文化广场,沿中轴线往北是宽阔的甬道,广场北边是岱宗大街,甬道过岱宗大街和红门路对接。泰山旅游攻略介绍的一条经典徒步登山路线就是:红门游览路——最经典的登山路线(徒步进山):以“岱庙”为起点,是泰山上人文和自然景观最集中的经典登山线路,也是泰山的精华所在,全程9.5公里,盘道7863级台阶,山脚至山顶之间几乎没有平路。历朝皇帝封禅皆为此处登山,本线路也被称为泰山御道。途中树木郁郁葱葱,阶梯盘旋而上,山峰奇秀俊美,人文古迹众多,古朴寺庙8处、碑碣200多块、摩崖刻石300多处,可以充分体验传统文化的韵味。</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岱庙像一颗镶嵌在泰山南麓的明珠,静静地诉说着两千多年的历史与信仰。它不仅是古代帝王祭祀泰山的圣地,更是一座承载着中华文明精髓的建筑艺术宝库。</span></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们游览了岱庙i,仿佛穿越时空,走进了一段历史的长河,翻开了一部厚重的史书。 "岱庙,古朴典雅,尽显帝王威仪;"汉柏唐槐、古木参天,每一棵都似在低语往昔的故事;历朝历代的碑刻林立,每一处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漫步在岱庙的青石板路上,我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与匠心。岱庙,这座泰山文化的瑰宝,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向世人展示着中华文明的辉煌。岱庙,值得一游。</p><p class="ql-block"> 我们从岱庙出来,就直奔酒店了,下午好好休息,养精蓄锐,准备明天一早登泰山!下期“登泰山”的美篇再见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