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采访“雷锋式的干部” -- 陈宝俊

迎新

<p class="ql-block">  陈宝俊,是我们40军在和平年代中,为数不多被中央军委正式命名的英模人物。1973年入伍后,他始终以雷锋为榜样,热心无私地帮助身边的战友。在圆满完成学习与训练任务的同时,他还不遗余力地为驻地群众排忧解难,事迹突出、贡献卓著,于1976年荣立二等功。同年,在唐山抗震救灾中,他奋不顾身抢救人民生命财产,再次荣立一等功。1977年,他被评为学雷锋先进个人标兵和学雷锋先进干部,成为我部干部战士学习的楷模。</p><p class="ql-block"> 1977年8月初,接到军宣传处的通知,让我参加由军宣传处与锦州列车段联合组织的对陈宝俊的采访报道活动。那是一个清晨,我先到军宣传处报到,随后跟随宣传处干事陈启轩步行前往锦州火车站。在车站,我们见到了陈宝俊本人,以及来自120师宣传科的干事梁一志、锦州客运段的干事王淑丽和列车长苏丽锦。</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陈宝俊中等个头,匀称的身材,一张白皙的脸上挂着暖人的笑容,</span>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一位干练、正气凛然的青年军官。他刚参加完军里的一个会议,正准备返回所在部队359团在兴城县的驻地。大家彼此做了简单介绍后,便一同登上了开往山海关的慢车。</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列通勤性质的列车,乘客大多是常坐这趟车的熟面孔。我们找到座位坐了下来。列车刚启动,陈宝俊便起身行动。他向列车员借来一个大水壶,打满开水后,从车厢一头开始,为旅客逐一倒水。他笑容可掬,言语温和,令人如沐春风。在晃动的车厢中,他熟练地操控着沉重的水壶,将旅客手中的水杯一一续满,滴水不漏。送完水后,又从座位底下拿出扫帚,开始清扫车厢地面。他动作轻快,边扫边轻声请旅客配合抬腿挪脚。扫完地,他又开始擦拭地板……</p><p class="ql-block"> 每当列车到站,他总会主动上前帮助携带重物的旅客拿东西、搀扶老人、协助妇女抱孩子……许多常坐这趟车的旅客早已熟悉他,纷纷称赞他的热心与无私。后来他告诉我,每次上车他从不坐座位,他更愿意为列车员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为旅客服务,这是他的快乐。</p><p class="ql-block"> 在一个车站停车时,天正下着雨,他看到一位老大娘要上车,便立刻上前搀扶。他右手扶着大娘,左手撑伞,胳膊上还挂着她的行李,小心翼翼地将大娘扶上了车。我们用相机记录下了这一感人瞬间。</p> <p class="ql-block">  1979年6月,已担任二营机枪连指导员的陈宝俊,在执行任务中不幸英勇牺牲。1980年3月,中央军委授予他“雷锋式的干部”荣誉称号,号召全军向他学习。</p><p class="ql-block"> 同年4月2日,我正在石家庄高级步校学习。当天在《解放军报》上看到了这一消息和那张熟悉的照片,令我震惊,不敢相信。参加采访陈宝俊活动的往事,如同放映着的电影一样,一幕幕又浮现在眼前。如此一位可亲可敬的好干部,竟英年早逝,实在是令人扼腕叹息。</p> <p class="ql-block">  毛主席曾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啊!”陈宝俊正是这样的人,他坚持不断地做好事,不图名、不求利,始终把服务他人当作自己的人生信条。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雷锋式的干部”,他用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书写了一位“雷锋式的干部”的忠诚与担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