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座高山二片大海,三个国家四个神话……(说说二)</p><p class="ql-block">在格鲁吉亚最阔的中世纪,它的疆域左边到达黑海右边到达里海,现在的外高加索地区差不多都是姓格的。</p><p class="ql-block">现在,里海边最大的城市是阿塞拜疆的巴库,黑海边的重镇则是“格鲁吉亚的青岛”巴统。近年来巴统发展迅猛,房价连翻跟斗,相信今后会达到“格鲁吉亚的上海”的地位。</p><p class="ql-block">到了巴统你的眼睛和脚步一定会离不开一个现代雕塑“阿里与尼诺”。</p> <p class="ql-block">雕塑与小说《阿里与尼诺》同名。小说是讲述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一个爱情故事,背景设定在多元文化交汇的高加索地区,尤其是阿塞拜疆的巴库。</p><p class="ql-block">故事中穆斯林贵族青年阿里·汗(Ali Khan Shirvanshir)与基督教格鲁吉亚公主尼诺·基普里亚尼(Nino Kipiani)发生了跨文化跨宗教的爱情,却受到宗教、家庭和政治局势的重重阻碍。阿里代表东方的精神世界和伊斯兰价值,而尼诺则象征西方的自由、理性与基督教文明。他们的爱情不仅是个人的结合,也隐喻着东西方文化的对话与冲突。</p><p class="ql-block">随着战争爆发和俄国革命的冲击,巴库陷入混乱,阿里与尼诺辗转流亡至伊朗和格鲁吉亚。最终,阿塞拜疆短暂独立,阿里返回祖国并投身保卫国家。尼诺则始终陪伴左右。然而在一场苏联入侵中,阿里为保卫家园英勇牺牲,尼诺逃亡法国,故事以悲剧结尾。</p> <p class="ql-block">虽然《阿里与尼诺》是巴库的故事,但巴统的雕塑体现了格鲁吉亚对小说中尼诺角色的认同,以及艺术创作者对跨文化爱情的独立表达。</p><p class="ql-block">雕塑由格鲁吉亚艺术家塔玛拉·科韦拉泽(Tamar Kvesitadze)在2007年创作,安装于2010年。科韦拉泽希望用“相逢短暂、随后分离”的形式表达生命与爱情的脆弱与美丽。</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起初这座雕塑名为《Man and Woman》“男人和女人”,后来作者也默认了大众的解读,以“阿里与尼诺”广泛传播。</span></p> <p class="ql-block">2016年拍摄的英文电影版《Ali and Nino》,由英国导演Asif Kapadia执导,虽然制作认真,但在票房和口碑上反响平平,IMDB评分约 7.0/10,评价多集中在“浪漫但节奏拖沓”“历史背景展现不足”等。</p> <p class="ql-block">人们喜爱《阿里与尼诺》,是因为它表达了“爱超越宗教与社会”理念。这使它既浪漫,又有厚重感。</p> <p class="ql-block">(上图:一只盼望爱情的单身狗)</p><p class="ql-block">雕塑《阿里与尼诺》已经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超越了原小说和电影。雕塑位于巴统的海边,每晚动态旋转,视觉冲击力极强,极易通过照片和短视频在社交媒体上传播。我也和许多游客一样,先看到雕塑,后来才知道有小说和电影。雕塑无语言障碍,任何文化背景的观众都能感受其“相爱却分离”的象征意义。</p><p class="ql-block">这是雕塑的成功典范,给雕塑创作者带来了莫大的鼓舞和启发。雕塑作为一种符号,可以利用背后那张现成的历史文化说明书。</p> <p class="ql-block">我痴痴呆呆地在“阿里与尼诺”看了半天,哪里也不想去,仿佛这个雕塑就是巴统的一切,看过她就代表看过了巴统。她是黑海边上的明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