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根溯源,传承家族血脉

王联春

<p class="ql-block">山东省龙口市北马镇四家王家村</p><p class="ql-block">王氏规范世传家册</p><p class="ql-block">创业垂统克开后</p><p class="ql-block">慎终追远不忘初</p><p class="ql-block">村史</p><p class="ql-block">本村自明朝弘治年间(明弘治十一年是公元一四九八年)王闫姓氏由云南前来居住,当时因划属第四甲,故取名四甲王家村。原家册光绪26年立(公元一九零零年)</p> <p class="ql-block">写在前面~王树森/文:</p><p class="ql-block">咱们王氏祖先应该是在明朝时跟随朱元璋南征时的监军将领之后代,落在云南大理或祥云县,后又迁至山东济南大柳树,大约1300年又迁入山东省黄县,在现龙口市北马镇四甲王村落户,可能是军户。历史上,我们祖先出了一个武解元(山东省武术第一名),还出了一个教喻(相当于县教育局局长)。据本谱书记载推断,可能是清嘉庆年间,有“文”字辈的先祖带领“克”字辈的先祖闯关东的,先在辽宁海城牛庄居住几年后,又继续北上前往投奔黑龙江省望奎县黄涯子那支家族。为加快北上的速度,途中购置了一辆大马车拉着女眷,女眷脚小走路不方便,速度慢。路途遥远,披风戴月,日夜兼程, 也不知走了多长时间,也不知走到哪里了。就这样一路拖家带口,餐风宿露,不管走到哪里,有活干就停下来找活做,为全家人的一口饭,春夏给地主老财家傍青,打短工赚钱。冬天无活可干就继续前行。</p><p class="ql-block">先人们沿着通往北大荒的小路,走啊走,走得人困马乏。一天夜里,漆黑的远方看见前方有灯光,一家人就奔灯光走去,发现是个小屯落,走进屯中,看见一位老人出来喂夜马,上前搭话说明来意,唠一会儿,老人说:我们老家也是山东烟台文登的,姓丛,你们别走了,我家地多,咱们又是老乡,你们在这落脚吧,我帮你们在我们丛家三个大院东面再盖一个大院。于是我们先人们就在这里住下,这个地方就是昌图县八面城辖属干沟子屯。</p><p class="ql-block">据这本谱书记载,克字辈哥五个。我们的家谱上,克字辈的有九位:王克忠、王克结、王克仪、王克仁、王克发、王克勤、王克礼、王克志。但那位不咱这支的先祖,不知道。</p><p class="ql-block">志字辈的先祖,过世的给我们留下他们的名讳:王志敏、王志聪亲哥俩。</p><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底,我和王述坤兄去了干沟子,找到了名字叫王述发和王述平兄弟二人。向他们咨询有关先人的历史,他们却无从知晓,上一辈的事一点不知道。询问祖茔地的情况,他们说:祖茔地早就被社员拉土挖没有了;他们自己茔地是另立的。</p><p class="ql-block">通过这些事的追根部底的分析判断,我的祖太爷们(悦字辈)6人(名讳: 王悦财、王悦智、王悦全、王悦廷、王悦刚、王悦强),诸位先人年轻时就从老家干沟子屯迁出,落户在林海镇李家围子村北,在那里建宅筑院,居住下来。我太爷辈(“国”字辈)5 人,成人后从老屯分离出来,随父辈迁到蘑菇山屯。我太爷王国权,娶妻西蘑菇山屯赵氏,大太爷王国桢,娶妻三合屯赵氏。二太爷王国栋,娶妻常家店屯常氏,还有四太爷王国 彬和老太爷王国相。从这些事件可推断出我们与老屯分家的大致时间。</p><p class="ql-block">在山东老家,第一代祖先是王守槐,谱书记载他哥兄弟5个,老大叫王守勤,老二王守槐,老三叫王守东,老四、老五没有记载。下一代祖先王应賓,是王守槐的生独儿子。</p><p class="ql-block">据我们这支血脉的主家谱上记载,第一代祖先就是王应賓。王应宾生有七个儿子,老大叫王启志,老三叫王启旺,王啟旺,是我们这支家族的第一代祖先。</p><p class="ql-block">据王啟志支系族谱我们知道,他们这支的后辈已经发展到“德”字辈,相当于我们的辈分诗中“翰联述际广、永思学得成”中的“永”字辈,我们这支的辈分诗中的“翰联述际广”中的“述、际、广”,与山东老家的恒、庆、兰相当。</p><p class="ql-block">我们是“追远堂”的后续支脉 。其它的线索正在收集整理考证中。</p> <p class="ql-block">前言 </p><p class="ql-block">此家谱记载的王氏家族祖上居住于山东省龙口市北马镇四甲王家村。这本家谱最初是我的爷爷王恒恕(1882-1940)于民国三年(1914)依据祖上的一本《追远堂家册》抄录并增补的,因此命名为"二部"。百年的《追远堂家册》历经了上世纪的抗日、解放战争之战火、大跃进、文革等变迁,几近遗失,弥足珍贵。上世纪八十年代老家的祖宅出售,当老家俱搬至济南后,我的奶奶宋振娟(1901-1992)偶然中在堂箱的最里面发现了此《追远堂家册》,后经我的父亲王庆福(1932-2009)进一步整理而保存至今。</p><p class="ql-block">据本家谱的记载,四甲王家村王氏家族有详细身世记载的历史开始时间为第六代先祖王克任(1737-1811),据此推算第一代先祖王守槐大致为明末生人,记载当时葬于"南茔"。现祖宅和原籍已无本家谱记载的在世的王氏家族后人居住,当今的王氏家族各代后人分别居住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和山东省济南市等地。</p><p class="ql-block">二零一五年十月,王氏家族第十四代王兰彬、王兰林、王敏、王军齐聚山东省会济南,拜读此《追远堂家册》,追思先祖,经商定增补新中国时期各代家人的资料,完善家谱内容至21世纪初。</p><p class="ql-block">因时代久远,资料匮乏,内容错漏之处敬请谅解。</p><p class="ql-block">编者:王军(原名王兰军)</p><p class="ql-block">2015年10月12日</p> <p class="ql-block">辈分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谁都想有一个称心如意的姓名,它将伴随你走完一生。我们中华民族的姓名有其独特和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按字排列辈分字,这正是一种文化传统延续的体现。父母给新生儿起名时应当认真谨慎,按规范的辈分字起名,辈一目了眼。</p><p class="ql-block">常言道:"遗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艺:教子一艺,不如赐子佳名"。有其佳明,可终生享用,其真正的价值远胜遗子千金,教子一艺所能比拟的。</p><p class="ql-block">我们王氏家族要克服目前对辈分字使用比较随意的现象,为此,我们酝酿成立了规范王氏世传家册小组。小组成员根据老辈人选择辈分字的方式对新的辈分字进行了广泛、精益求精地选择并认真讨论,最终确定,现辈分字排列如下:</p><p class="ql-block">(一)老辈人确定的辈分字:守、克、一、希、加、有;志、曰、国、凤、建、善、功、能、维、新。</p><p class="ql-block">(二)新确定的辈分字(按老辈人确定的辈分字顺延):</p><p class="ql-block">祝、运、登、康、培:光、景、万、远、尚:会、兴、松、冠、连;誉、久、向、旭、东。</p><p class="ql-block">以上确定的辈分字发送给大家,希望家族的人们能够广泛宣传,特别是要宣传规范辈分字的意义,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同时,要按所规范的顺序,准确使用辈分字,克服随意性。新的辈分字已经确定,希望得到家族成员的主动维护,正确使用。愿家族成员能够喜欢规范的辈分字,世代相传、赐福永远。</p><p class="ql-block">(三)参考材料:(村辈辈分字)志:云、曰:国、田、荣:凤、兆、思、树;春、治、鸿、金、泰、宝、安:瑞、恒、纯、通、开、日:常、承、益、永、经、若;兰、庆、文、得、杰、声。</p> <p class="ql-block">第一代祖先:王守槐</p><p class="ql-block">第二代祖先:王应賓</p><p class="ql-block">咱这支家族的家谱上的第一辈祖先就是王应賓,</p><p class="ql-block">老屯的谱书上记载的是王应彬,这是正确的。彬~賓,只是音同字不同。</p><p class="ql-block">我们蘑菇山屯的家谱记载的是王应寳( 宝),繁体字“寳”与“賓”字形相近,抄写时可能是笔误。</p> <p class="ql-block">下面谱书记载的先辈名讳是王啟志的血脉传承,《谱书》的作者王军可能是祖先王啟志的后世子孙。</p> <p class="ql-block">第三代祖宗是王啟旺。</p><p class="ql-block">王啟旺是王应賓的第三儿子,是咱这支家族的祖先。</p><p class="ql-block">王应賓共有七子:1、王啟志,2、王啟兴,3、王啟旺,4、王啟显,5、王啟荣,6、王啟士,7、王啟蘭。</p><p class="ql-block">王啟旺是王应宾的第三个儿子。谱书为老大王啟志的后人,对我们这支就没有了文字记载。</p><p class="ql-block">王啟志的后人以次是:</p><p class="ql-block">王啟志~~王希全~王文化~王克强</p><p class="ql-block">我们这支的传承是:</p><p class="ql-block">王应賓~王啟旺~王希光、王希禄~王文德、王文克、王文显~王克忠、王克结、王克仪、王克仕、王克仁、王克发、王克勤、王克礼、王克智。</p><p class="ql-block">谱书记载:先祖王文化与儿子王克强过世后都葬于东北祖茔。</p><p class="ql-block">是不是咱这支先人闯关东有待考证。</p> <p class="ql-block">谱书记载的文字:王克强~张氏:</p><p class="ql-block">所生一子王志乐。</p><p class="ql-block">过世后,葬于东北祖茔。</p><p class="ql-block">王克任,生于乾隆二年二十二日申时。皇清显考王公克任高寿七十有四卒于嘉庆年十月二十九日辰时。</p><p class="ql-block">成氏:生于乾隆三年十月初一日酉时。皇清显考王公克任元配。卒于道光四年三月二十三未时。</p> <p class="ql-block">谱书记载的文字:王志乐过世后葬于东北祖茔。</p><p class="ql-block">王志显生于乾隆某年十月初三日申时皇清显考王公克显高寿55岁,嘉庆年七月二十四未时。</p><p class="ql-block">赵氏,生于乾隆某年四月二十八,皇清显考王公志显元配。赵太君五十二岁,卒于嘉庆五月二十五日辰时。</p> <p class="ql-block">王志临:</p><p class="ql-block">生于乾隆三十四年十二月初八日寅时。皇清登仕志临(寿)有七十七岁,道光二十七年二月十九日申时。</p><p class="ql-block">皇清例赠孺人志临元配牟太君。</p><p class="ql-block">孙氏生于乾隆十年正月十二戌时,皇清显妣王公志临,孙太君五十八岁,卒于道光八年十二月初八日戍时,葬于东北祖茔。</p> <p class="ql-block">王中峰~郑氏:</p><p class="ql-block">皇清显考妣王公中峰元配郑太君。</p><p class="ql-block">过世后葬于济南祖茔。</p><p class="ql-block">所生一子国琦。</p><p class="ql-block">王中岳~于氏:</p><p class="ql-block">王中岳:</p><p class="ql-block">生于乾隆五十三年有十日未时。皇清显考王公中岳,字嵩山,二十九岁,卒于咸丰五年八月初五日巳时</p><p class="ql-block">于氏:生于乾隆十九年一月十九申时,皇清显妣王公中岳元配三十四岁,卒于嘉庆二十三年四月十九辰时。</p><p class="ql-block">过世后葬于东北祖茔,所生一子国顺。</p> <p class="ql-block">王国顺:生于嘉庆十九年三月十七日申时。</p><p class="ql-block">皇清显考王公国顺六十六岁,卒于光绪五年九月十四日酉时。</p><p class="ql-block">张氏:生于嘉庆二十一年六月二十八日酉时。</p><p class="ql-block">皇清显妣王国顺元配,张太君八十岁,卒于光绪二十三年六月初二寅时。</p><p class="ql-block">王国缙:生于道光二年二年二月二十六日丑时。</p><p class="ql-block">皇清显考王公国缙,字绅卿,六十四岁,卒于光绪十五年十月初一日巳时。</p><p class="ql-block">于 氏:生于道光八年十二月十二日戌时。皇清显妣王公国缙元配,于太君三十四岁,卒于道光十年八月十七日戌时。</p> <p class="ql-block">姜氏: 生道光二十五年正月十四日戌时。皇清显妣王公国缙继配。姜太君九十四岁。卒于民国二十七年有初一丑时。</p><p class="ql-block">王国琦:</p><p class="ql-block">生于道光十一年五月十六戌时。皇清显考王公国琦六十六岁,卒于光绪二十二年五月二十一日亥时。</p><p class="ql-block">周氏:生于道光十七年冬月初三子时,皇清和显妣王公国琦元配。周太君七十四岁,卒于宣统二年八月初二日辰时。</p> <p class="ql-block">王国新:生于道光二十五年八月二十八日戌时。皇清登仕佐郞,王公国新,字,子贞。六十九岁,卒于中华民国二年旧历五月二十八日寅时。</p><p class="ql-block">尚氏:生于道光二十七年三月初九日未时。皇清显妣王公国新元配,尚太君三十八岁卒于光绪十年十月二十七日未时。(丁山祭尚葬于北泊茔)</p><p class="ql-block">仲氏:生于咸丰十年二月十八日亥时。所生二子:</p><p class="ql-block">长子~凤芹</p><p class="ql-block">次子~凤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王凤阁:</p><p class="ql-block">生于道光十八年十月初十日辰时。</p><p class="ql-block">皇清显考王公凤阁高寿七十五岁,卒于中华民国元年旧历四月初十日戌时。</p><p class="ql-block">姜 氏:生于道光二十一年五月初三日辰时。皇清显妣王公凤阁元配。姜太君五十岁,卒于光绪十六年八月初十日申时。(甲山庚向葬于常祖茔。所生三子</p><p class="ql-block">长子~建幾、次子~建倫、三子~建壹)。</p><p class="ql-block">王凤翰:生于同治八年八月十二日戌时。</p><p class="ql-block">梁氏:生于同治八年九月二十九日戌时。</p> <p class="ql-block">王凤藻:生于同治十年二月十九丑时。</p><p class="ql-block">张氏:生于光绪二十年九月十一日丑时。</p><p class="ql-block">王凤昌:生于同治十三年十月二十五日寅时。</p><p class="ql-block">张氏:生于光绪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戌时。卒于光绪二十七年五月初七日辰时。(丁山祭向葬于北泊茔)</p> <p class="ql-block">刘氏:生于光绪五年八月初七日卯卯时。</p><p class="ql-block">王凤基:生于光绪七年十月初五子时。</p><p class="ql-block">于氏:</p> <p class="ql-block">王凤芹:生于光绪十一年冬月二十五日申时。</p><p class="ql-block">于氏:生于光绪十八年七月二十一日子时。</p><p class="ql-block">王凤周:生于光绪十八年七月二十一日子时。</p><p class="ql-block">于氏:生于光绪十六年三月十八日申时。</p> <p class="ql-block">王建幾:生于咸丰十一年五月十一日卯卯时。皇清显考王公建幾五十八岁,卒于中华民国八年十月二十日巳时。</p><p class="ql-block">于氏:生于咸丰八年六月初三日辰时,皇清显妣王公建幾元配。于太君四十六岁卒于光绪二十九年十二月十四日未时(甲山庚向葬阿南茔)</p><p class="ql-block">王建伦:生于同治三年十二月初二日子时。皇清显考王公建伦,字,鼎臣。高寿七十三岁,卒于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十一月初九日申时(葬阿南茔)</p><p class="ql-block">所生一子~恒怨。</p><p class="ql-block">贾氏:生于咸丰十一年三月二十六日戌时。皇清显妣王公建伦元配,贾太君三十九岁,卒于光绪十五年三月十五日寅我。(甲山庚向葬明泽茔)。</p> <p class="ql-block">王恒怨:生于光绪八年七月二十五日辰时。</p><p class="ql-block">朱氏生于光绪二十七年九月二十四日丑时生。卒于公历一九九二年二月十二日,农历壬申年正月初九日未时寿终。骨灰埋于济南市玉函山安息园。</p><p class="ql-block">王庆元:生于光绪三十一年九月初十丑时。民故显考王公庆元十九岁,卒于民国十三年十月初作辰时。</p><p class="ql-block">逄(pang)氏:生于光绪三十三年冬月十八日申时。民故显妣王公庆元元配,逄氏十八岁,卒于民国十三年十二月初九日巳时。葬北泊茔。</p> <p class="ql-block">王恒怨:生于光绪八年七月二十五日辰时,显考王公讳恒怨五十九岁,卒于民国二十九年三月二十日申时寿终。</p><p class="ql-block">宋振娟:生于光绪二十七年九月二十四日丑时生,显妣王公恒怨继配宋振娟太君九十二岁。卒于公元一九九二年农历壬申年正月初九日未时寿终。</p><p class="ql-block">张 氏:生于光绪十四年十月十五日丑时。显妣王公讳恒怨元配,张氏四十四岁卒于民国二十年正月二十七日子时寿终。葬于赶集道茔~祭山丁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王树森/文:</p><p class="ql-block">最近查看收集的资料,我们王家从山东闯关东,据说是清嘉庆年2年从黄县出发投奔早年流放到望奎黄涯子族人,望奎是190几年才设县,齐齐哈尔在满清叫卜奎,卜奎是一个人名,生于1663年,乾隆时期任索伦总管,达尔斡语,是勇士的意思。因望奎原来归海伦管,后因距齐齐哈尔很近,站在高处可以看见,所以叫望奎,黄涯子是呼兰河在通江镇右岸冲刷形成,黑土下面黄土露出,象山崖一样,取名黄涯子,清政府在此没水运驿站,历史上有名。据望奎县志记载黄涯子历史上是八旗子弟封地,当地所有农田都分给八旗子弟和亲属。并按照天干地支命名,所以现在望奎各村有坤二,坤三,等等地名屯名,据说,最早闯关东到黄涯子的是1831年从登州府文登来的乔恒章,他家老宅叫乔家大院,己成为黄涯子展览馆,也是农耕文化一个景区,至于我们王家在哪里,我想去一趟望奎黄涯子找一找。</p><p class="ql-block">我们从前甸子出来时间大约在l900年至1910年之间,根据是大太爷王国桢刚记事,模湖记得分家之事,还有他在前甸子老家读私塾,小孩5,6刚记事,加上读书2,3年,他1895年出生,所以分家大约是1903牟前后,至1917年我们在磨菇山落脚,在给老刘家,老宫家,老王家扛活打工,流浪十多年,在这十多年里,可能有暂短的居住地,靠勤快,善良,人好赢得大家的认可,所以大太爷王国桢娶三合屯赵家姑娘为妻,太爷娶西蘑菇山赵姓太奶,三太爷王国栋娶常家店常氏,四太爷王国彬娶杨氏,王国相娶河北李氏,悦字辈姑太奶,一个嫁老刘家,一个嫁范大管事,国字辈三个姑奶奶,分别嫁当地石。毕,张。石王氏(双辽),毕王氏(毕家),张王氏(北六)。逐</p><p class="ql-block">渐扎下了根。老亲新亲都应该交往走动!</p><p class="ql-block">现行资料收集很困难,看大家能回忆起来的发给我。</p><p class="ql-block">听说哈尔滨辖区内有一支王姓,是王守东之后王启瑞后人,1980年王纯庚手抄一本谱书,现在我和此支系两个后人建立了联系,一个在山东老家,一个在延吉,准备拜访一下。</p> <p class="ql-block">王树森/文:</p><p class="ql-block">这几天,我也啄磨家谱两边的对联上的日勤日俭,唯读唯耕的出处和意思,查山东登州黄县志显示,黄县历史上是莱子国,始建于西周初期,历史上人才辈出,天杰地灵,但黄县山地多,人口多耕地面积很少,即使丰收粮食也不够吃,所以必须勤快勤劳,想办法因地制宜发展林果,小企业小作坊,做卖买做生意,同时在努力耕作的前提下要孩子读书学文化,因为有很多人家要去关外的大连,佳木斯市,牡丹江,奉天,海城的商铺当帐房,当经理,最远去海参葳,叫闯葳子,挣钱回来建宅院建学校,农忙和节日回乡劳动,当地都以他们为荣,姑娘以嫁他们为荣,好象现在国外留学工作一样,所以逐渐形成风尚,我去马亭王就看见一处王家宅院,盖二百多间,有主街3条,当外敌侵犯把主街大门一关就形成一座城,它的主人叫王日龄,早年闯海参葳子,后来发达了盖了毫宅,现为烟台历史保护地。所以我们单纯说日勤日俭,唯读唯耕还略显浅薄,要深刻理解实践才对呀!</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干沟子到前甸子,因家族人口越来越多,大约5,60口人,先到前甸子,大边一带购买了土地,得到了先到狼洞子的另一支系的帮助,我们搬家到前甸子。狼洞子王氏有个叫王连有的家里有家谱,我们先人悦字辈名字都有,他们和刘福恩王连金,陈马架陈家女婿王连福是近支。</p><p class="ql-block">另外,王志敏,王志聪有人说是假葬,根本没来东北。我分析,可能当时我们在这边立足未稳,没坟地,王志敏王志聪去世后送到干沟子祖坟。</p><p class="ql-block">闯关东时间推断,谱书上说,我们在清嘉庆年间闯关东的,嘉庆年间是1795~1820年,也就说闯关东最晚是1820年,我太爷活90岁,1988年秋季去世,由此推断我太爷1898年出生,往上推100年五代,就到(嘉庆年间)文字辈,即1798年,应该文字辈带领子女闯关东,孩子太小没人带领肯定自己不能闯关东。但我一直有一个疑问,家谱上11个克字辈,18个志字辈都葬在干沟子吗?有迁出的吗?据说干沟子老坟地有30多个坟,这样算基本符合人数。但后人呢又去了哪里?</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踏寻先祖踪迹,梳理王氏家族支脉</b></p> <p class="ql-block">各位家人,今天是8月26日,今天开启“踏寻先祖足迹,梳理王氏家族支脉”之旅正式启动,今天我和王联太,王联武,王述栋及老屯王述民去西狼洞(辽宁)寻找族人,具体情况随时发布,希望大家关注,同时希望大家提供关于咱们家族故事,家人分布等信息。</p><p class="ql-block">咱们山东老家在六月份已经找到,现在是山东省龙口市北马镇四甲王家村。目前这个村几乎都姓王,都是咱们家族,咱们一世祖叫王守槐,守字辈老二,老大叫王守勤,老三叫王守东,守字辈兄弟五个。王守槐生一子王应宾,咱们家谱一世祖,王应宾老祖生七子,长子王启志,咱们支系叫王启旺是老三。关于山东老家情况,我打算凉快一点专门去一趟,会获得更详细情况再跟家人分享。</p><p class="ql-block">我们闯关东的时间大约是清嘉庆二年即1798年,先在辽宁海城牛庄居住几年,后到辽宁昌图鴜鹭湖镇干沟子居住很长一段时间。后老五股分家我们到靠山李围子后甸子,我们叫老屯或前甸子,大约在1905前后我们从老屯分家,先后在小碱锅和于家窝堡给老刘家,老宫家,老王家扛活打工,大约在1917年想搬家去投孤家北的亲戚,因为辽河发大水过不去,又返回老屯合伙一年半载,又因矛盾再次分家,才正式落户大磨菇山生活至今,在老屯家人帮助下建一个大院子,挖一口水井,院子东南西北有炮台,有东西箱房,有大草房五间。因为磨菇情况我二叔王联春写的谱书很详细了,就不在叙述了!我主要想把山东老家,及闯关东后到前甸子这两段经历考查整理出来,写一个小册子,供大家欣赏怀念。</p> <p class="ql-block">左起:王述森、王联武、王联太、王述栋。</p> <p class="ql-block">在老屯王述民家,约王述民同往辽宁狼洞子屯,走访家族王联有,王联才兄弟。</p> <p class="ql-block">与狼洞子屯王联才同叙家族血脉之情。</p> <p class="ql-block">王联有、王联才及两位姐姐,全家人与王述森、王联太、王联武、王述民、王述栋合影。</p> <p class="ql-block"><b>王述森一行人受到王联有王联才兄弟俩的热情接待,到刘湖饭店进餐。</b></p> <p class="ql-block">从珍藏的家谱获悉,王联有、王联才的太祖父是王悦湖,爷爷王国生、父亲王瀚胜,然后是王联有和王联才下一代是王述成、。王述龙</p> <p class="ql-block">王联有、王联才家珍藏的家谱</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老一辈人留下来的地契</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