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托儿所的故事

米粒儿13842605

<p class="ql-block">文字 米粒儿</p><p class="ql-block">图片 米粒儿 网络一张</p><p class="ql-block">音乐 小燕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代人生活质量提高,生育率反而下滑,幼儿园已招不滿人。想起50年前,北大荒艰苦环境也挡不住知青结婚生子。据1974年统计砖厂有职工177名,知青占145人。兵团对知青恋爱由最初打压转为支持,连长王正坦还亲自撮合几对。我和男友早在5年前自由恋爱,也到了谈婚论嫁时候。我俩到团部登记结婚时,说你俩岁数加起来50岁准许结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5年元旦,已经有多名荒二代出生了。知青托儿所应运而生。从家庭大炕到正式托儿所,从轮流制到专职保育员,二十多个知青后代在这里度过他们的婴幼儿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片网络,我的婚房比这间大许多,火炕、窗户、家具相似。我怀孕后仍在食堂工作,一天没休息就分娩了。丈夫还按东北育儿风俗,买了一架改良版摇车,竹子和绳网组合,摇车挂在房梁上钉的铁勾上,孩子睡的安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元旦后我的56天产假休完,发愁上班没人看孩子。我找到王正坦连长,要求成立托儿所。他说天寒地冻找不到合适房子,短时间解决不了。我说号召我们知青扎根边疆,空喊口号不解决实际问题不行,先成立临时家庭托儿所,连长让我负责和她们商量这件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需要入托的有四个,还有一个候补队员(刚出生)最大八个月,最小是我女儿,几个孩子妈谁也不愿当专职保育员,我提议三家轮流,当然由我挑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家的大炕可以放四个,摇车里可以放一个。冬天上班时间夜长昼短,上下午还有半小时哺乳。一天也就看四小时,孩子月龄太小,身子软立不起脖子,月子里都给抱淘气了,不抱就哭。我一只手抱孩子,另一只手晃动摇车。换尿布把尿不及时,湿了裤子,或是几个比赛似的哭,宝妈看见嘴上不说,但脸上马上晴转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过姐妹间都是心直口快,后来都轮流过有了体会,互相就不计较了。我女儿出生才4斤半,奶水不足,她宁可饿着也不喝奶粉。有两个姐妹奶水足,她们喂完自己孩子,就让女儿吮吸一会儿,吃饱了女儿也能睡个大觉,对我来说真是雪中送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春天来了,又有几对知青结婚。连里决定在连部门前建一栋砖房,做为托儿所、小学校、小卖部。大家说连里对祖国的花朵还挺重视。大食堂后墙上刷的标语“要让红旗飘万代重在教育下一代”。那是1972年学大寨时的口号,刘文胜指导员让文书张维春刷写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农场房子为适应严寒气候,格局像楼房的独居单元房。进门是半间门厅,里面半间是保育员宿舍,门厅有炉子和火道。火墙旁有门进大间,搭了火炕放不会翻身的婴儿。还做了有栏杆的床,放能站立的孩子。连里买了几个脸盆,门外让木工做了一条固定长椅,这就是托儿所全部家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连里挑选两名天津姑娘柴大维和杨素惠做保育员,我想肯定看中她们的待人厚道性格温柔。让我召集孩子妈开会,推选或自荐一个有育儿经验的孩子妈。有人说有两个孩子的妈妈更有经验。我考虑弊大于利,将来有扯不清的事。提议任树阁,当过炊事班长,办事公道认真负责,大家通过同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任树阁的儿子八个月,白白胖胖,大眼睛很招人喜欢。孩子爸小苗也是北京人,却给孩子起个狗蛋的小名。大维姐回忆说狗蛋像托儿所的明星赛的,(天津话)树阁也捞不着抱。食堂和连部离托儿所近,人刚送托儿所,一会儿就被男女知青抢着抱走,在宿舍里传来传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照片上3位保育员,虽然性格不一样,但都是对孩子有爱心的人、不敢有丝毫懈怠。托儿所是最热闹的地方,大多孩子是小奶娃,饥渴冷热就是用哭声来表达。有会爬会翻身的,还有两三岁的,正是人嫌狗不待见的淘气乱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个孩子睏了,就地一滚钻进炕洞睡着了。(夏天不烧炕)阿姨发现两只脚,才把他拉出来,迷迷瞪瞪一脸黑灰,让人又好气又好笑。有个孩子也许缺钙抠墙皮吃,阿姨就及制止。有的孩子瘦弱爱哭,阿姨就照顾更多一些。大维姐说都是战友的孩子,感觉就像自家人的孩子。就想拿出百分百的爱心和责任心,照顾好孩子让家长安心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女儿个子高,说话早,像个小大人。逗站在围栏里的小弟弟笑,帮阿姨递毛巾拿纸,晒尿布。谁哭了谁拉屎了,谁不听话小报告打的快。成了任树阁的小跟班,支使她干这干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小年纪的她性格像男生,从小就有号召力,领几个小朋友上家玩。我家门鼻上插个大钉子,进不去。我们的烧柴堆在房后。后窗里面就是大炕,女儿绕到后面,蹬柴火爬进屋里,把箱子里衣服扔一炕,她们在里面藏猫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保育员也只管孩子吃喝拉撒,别磕碰别摔着,哪有精力教歌谣,唱歌。她快三岁时,我们带她回京两个月,逛公园去游乐场。买积木,拼图、识字卡片。爸爸还给她做教具,七巧板,算盘,我教她说歌谣认字,对女儿智力开发大有裨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农场属国营性质,职工、孩子看病住院免费。幼儿入托、小孩上学都是免费的,场部学校九年一贯制,毕业分配工作。一个连队就是一个小社会,连长除了主抓生产,还跟班劳动,其它事无巨细都要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秋天树阁看到屋里冷,到连部找到王连长,要马车给拉点板皮烧火炕。连长正在忙着处理别的事,有些不耐烦,推托说:“马车今天有其它安排,托儿所属后勤排,你找李永丽,让她找我”。这是连长缓兵之计,偏偏遇上树阁认死理,说:“我只知道她是班长,没听连里任命小米粒儿当后勤排长呀,托儿所和小学校都是连直属,我就找你说。”连长说你这是越级,该找谁找谁。”二人越说越急,树阁脱口而出:“你混蛋,孩子在凉炕上都拉稀了,你孩子在这儿你不会这么说,你就绝户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句话直戳连长肺管子,他有两个女儿,老婆也去世了。气的他都结巴了:“你、你滚蛋”。下午,车老板小潘拉来一马车板皮,卸在托儿所门口。树阁气也消了,虽然出于好心怕孩子们挨冻,也为自己的口不择言而后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40年后连长回江苏盐城老家,途经北京与大家聚会。树阁说:“连长,为托儿所拉板皮的事,我不够冷静,不该发脾气说伤人的话,向您道歉”。老连长说:“都是为了工作,事情都过去了。”图片是1977年知青临别和王正坦连长合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北大荒11年,轻历过数次扑救荒火。最凶险的是1976年春,大火从饶河县烧了几天,越过挠力河从西南北三面包围平顶山,浓烟弥漫厂区上空,风都是热的。最危险的是火正向油库蔓延。连长派几个有救火经验的各带领一组人分段去打隔离带,水井正好在山脚下,摇辘轳打水的裤子被火星烧了几个洞,可见火势之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团部紧急调来一辆卡车,由副连长带几名家庭妇女,把学生幼儿送上车。卫生员两口子回家抱几个月女儿,出来却找不到儿子景波,急的大声喊叫。我把一岁半的女儿举上卡车,交给邻居家大嫂。汽车从沙山口方向突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柴大维从宿舍出来,路过老职工家偏厦,隐隐听到路旁有哭声传出,发现一堆木头垛下,有个小孩子头钻在里头,只露两只脚。轻轻把他拉出来,一看是卫生员的儿子景波,吓的浑身哆嗦,脸上哭成小花脸。原来孩子听见大人喊着火了,受了惊吓,钻进隔壁家柴垛,不敢出来。大维听见他父母还在焦急的喊着大波。看到大维领儿子回来才放下心。说屋里屋外、菜园子、家属院都找遍了,不见儿子踪影急坏了。多亏大维心细,太谢谢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说其它连队也赶来支援,经过奋四小时奋战,终于将大火阻挡在厂区外。据后来邻居大嫂回来说,转移孩子的车出山口,路左侧草地有火窜来,司机叫车上人全坐下,用衣服蒙头,没犹豫一踩油门冲出火场。公路旁的五连收容了他们,吃了顿午饭,我问女儿害怕吗?她却说坐汽车好玩。</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8年4月我带大女儿回京准备待产,7月生下二女儿,十月把大女儿寄养姥姥家,背二女儿回到北大荒。半年未见,几个战友抱孩子来看我。她们说砖厂今年生了七女一男,我说是七仙女和董永。大家取笑说将来董永娶媳妇不发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女儿特别乖,吃饱了就睡,冬天上班时间短,我就把她放家里没送托儿所。年底三个知青保育员陆续回返家乡。连里决定让我接替当老师,我在家备课度过寒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春节后开学,托儿所也暂时停办,只好继续放家,二女儿由于水土不服,一直大便不好,“好汉架不住三泡稀”,身体十分瘦弱,她就吃饱了睡,醒了也不爱哭。有次孩子发烧,哭闹不止,我只好用背兜把她背在身后去上课,我走来走去的讲课,一会儿就晃睡着了。大点的女学生说:“老师,燕红都睡着了,我抱着上课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到6月份,我下乡整11年,眼看孩子快一岁,还不会站立。1968年同一列车来的25名同学,唯独剩下我一个。为了孩子,丈夫为我领了病退表,在自愿两地生活承诺书上签字。并一路护送回娘家,回京后转天孩子腹泄的病不治自愈。图片中一家三口回京,在佳木斯公园合影,女儿刚1岁,可怜瘦小的像只小猫。</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卫生员佳木斯青年,我大女儿是卫生员独立接生的第一个知青孩子。2023年一家人佳木斯探亲,大女儿和卫生员合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下收集的是在平顶山出生的部分孩子儿时照片。我感觉他们好像更聪明漂亮呢,“一畦萝卜一畦菜,谁家养活谁家爱”。</p><p class="ql-block">乔金波父佳木斯母北京,1979年5月落户北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女燕华农场6个月照、二女燕红北京三个月照,父佳木斯,母北京,1979年7月落户北京。</p> <p class="ql-block">景波、栾华兄妹父佳木斯,母职工子弟,落户佳木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刘颖父北京母职工子弟,落户北京</p> <p class="ql-block">苗东父母北京,1978年落户北京</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张楠、张东父佳木斯母北京,落户北京,他们父母在砖厂工作17年。张维春说后来托儿所又恢复了,他还在门前设计做了转椅、滑梯等游乐设施。</p> <p class="ql-block">王静父佳木斯母北京,1979年落户北京</p> <p class="ql-block">许莹父母佳木斯,落户佳木斯</p> <p class="ql-block">石霞父天津母北京,落户天津</p> <p class="ql-block">俞兰父母北京,落户北京</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在十年中收获了爱情,有了爱情的结晶。砖厂大概有25个知青二代出生在平顶山,他们也同父辈一样经受过风雪洗礼。我怀孕未生产时,姥爷先取好名字,男燕龙,女燕华,取我俩各自的家乡简称,并期盼他们将来有一天北燕南归。我当时觉得姥爷的愿望只是一个不可实现的梦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理想照进现实,我们这些知青后代全部幸运的随父母落叶归根,很快融入所在的城市。这些孩子如今早己成家立业,他们的子女有的正上中学,有的即将进入大学校门。看到他们的幸福生活,我们所受过的苦难也值得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胜利农场砖厂是唯一保存下来的老连队遗址,我们来到这里祭奠青春,凭吊逝去的岁月。荒草快淹没小学校托儿所的房屋,为了让我俩能近距离拍张照片,当年的小学生(现在也50多岁)开动推土机推出一条路。我俩是同学,都嫁给了佳木斯青年,我俩的孩子都在这个托儿所入托,我俩又都在这个小学校当过老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感谢砖厂承包人老杜,十余年前砖厂停产废弃,家属房拆除搬迁胜利镇。留下轮窑,几栋砖房,有老杜打理着,让我们还能看到砖厂的标志性建筑。高耸的大烟筒,女生宿舍、食堂、学校托儿所,让我们找到回老家的感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食堂后墙大标语字迹犹存,“要让红旗飘万代,重在教育下一代”!当年写字的连队小文书张维春,已是75岁的老者。孩子们不要忘记这里是你们出生地,你们身上流淌着北大荒人的血液,北大荒精神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传承,激励我们在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道路上奋勇向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