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吐鲁番,日头刚探出头依旧带着灼人的温度。帕旦木汗将采访本塞进帆布包时,指尖蹭过扉页上“坎儿井的心声”几个字,墨迹还带着新印的涩感。她抬头望了眼远处被热浪扭曲的戈壁轮廓,喉间泛起干燥的痒意。这是她第三次核对采访清单,确保录音笔里的电池足够支撑三天,也确保自己能听懂鄯善方言里那些关于坎儿井的古老词汇。<br><br><div>班车碾过戈壁公路时,车窗外的植被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得稀疏。帕旦木汗对面的老汉正用羊油擦拭着铜烟杆,烟锅里的莫合烟味混着尘土味飘过来,让她想起爷爷讲过的故事:百年前,他的祖父跟着驼队穿越库木塔格沙漠,是坎儿井渗出的泉水救了整支队伍的命。“那些水流在地下,像睡着的龙。”老人磕了磕烟锅,铜质的烟嘴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现在的年轻人,怕是连龙口在哪儿都找不到了。”<br><br></div><div>这话在第二天清晨得到了印证。帕旦木汗在鲁克沁镇找到76岁的守井人托乎提时,老人正趴在坎儿井暗渠的检修口前,用布满老茧的手丈量着渠壁的裂缝。“看见没?”他指着渠底凝结的盐霜,声音里带着不易察觉的颤抖,“十年前这里的水能漫过膝盖,现在连渠边的芨芨草都旱死了。”检修口上方的土坯墙爬满了马齿苋,托乎提说这是坎儿井在哭。过去只有水多的年份,这些植物才会疯长。</div> 沿着蜿蜒的明渠往前走,帕旦木汗发现不少地方已经盖起了砖混房。正在晾晒葡萄干的妇人告诉她,三年前村里通了自来水,年轻人嫌坎儿井水带着土腥味,都改接了水管。“你看那座老磨坊,”她朝巷子深处努努嘴,磨盘上的青苔厚得能塞进指甲缝,“我嫁过来时,每天凌晨都能听见水流推动磨盘的声音,现在只有刮风时,才能听见渠里石头滚动的响动。”<br><br><div>在吐峪沟大峡谷,帕旦木汗遇见了正在维修暗渠的艾买提。这个30岁的年轻人戴着头灯钻进仅容一人爬行的通道,腰间的麻绳系着装满水泥的铁桶。“昨天发现三处坍塌,”他从暗渠里探出头时,安全帽上还沾着潮湿的泥土,“老一辈人说坎儿井是活的,堵了就得赶紧治,不然它会自己赌气断流。”阳光透过峡谷的缝隙照在他汗湿的脸上,帕旦木汗突然明白为什么托乎提总说,听水流声能判断坎儿井的情绪。此刻从暗渠深处传来的水声,确实比别处更急促些。 采访到第三天,帕旦木汗在迪坎尔村找到了最后的龙口。这座由红柳枝和卵石垒成的分水枢纽,正被一群孩子当作玩具城堡。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举着塑料水枪往龙口的缝隙里灌水,被赶来的老人厉声喝止。</div><div><br></div><div>“这是坎儿井的心脏,”老人用袖子擦拭着龙口上的泥垢,指缝间漏下的水珠在阳光下连成细线,“五十年前,全村人在这里举行引水仪式,现在的娃娃,却以为这只是堆石头。”</div> 返程前的深夜,帕旦木汗躺在村委会的客房里,听见窗外传来奇怪的声响。她披衣出去,看见托乎提正蹲在明渠边,用手电筒照着水面。“你听,”老人示意她安静,水流撞击石头的声音里,确实夹杂着细微的渗漏声,“它在喊疼呢。”月光落在老人佝偻的背上,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一条正在干涸的河床。<br><br><div>帕旦木汗打开录音笔,让这细微的声响在寂静的夜里持续流淌。她想起托乎提展示的那本泛黄的修渠日记,光绪年间的字迹记载着某次大修时,全村人轮班守在渠边,用耳朵贴着地面听水流的动静;想起艾买提手机里存着的照片,十年前的坎儿井出水口,能同时供三匹马饮水;想起那个玩水枪的小姑娘,当被问及知道坎儿井吗,她怯生生地回答:“知道呀,就是爷爷总说会渴死的那条沟。”<br><br></div><div>班车驶离鄯善时,帕旦木汗看见路边的坎儿井标识牌歪倒在草丛里。风穿过标识牌的钢管,发出呜呜的声响,像是谁在低声诉说。她翻开采访本,最后一页空白处,不知何时被托乎提用维吾尔语写了一行字,翻译过来是:“水走了,井还在等。”<br><br></div><div>回到记者站整理素材时,帕旦木汗发现录音笔里有段意外的收获。那是在迪坎尔村的龙口,她忘记关掉设备,录下了整整两个小时的声音。起初是孩子们的嬉闹声,接着是托乎提的咳嗽声,后来是风吹过红柳枝的沙沙声,到最后,只剩下水流缓慢渗透土壤的细微声响,像谁在黑暗中轻轻叹息。</div> 帕旦木汗突然明白,坎儿井的心声从来都不是宏大的叙事。它藏在守井人凌晨巡渠的脚步声里,躲在维修工人头灯划破黑暗的光束里,落在被弃用的磨盘积起的第一片落叶上。当她敲下报道的最后一个字时,窗外的月光正照在办公桌的绿萝上,那些新抽的嫩芽,让她想起托乎提说过的话:只要还有人记得给坎儿井清理淤泥,它就永远不会真正死去。<br><br><div>林夏把刚学的维吾尔语问候语在舌尖转了三圈,才敢对着车窗玻璃练习发音。车窗外的风正卷着沙砾抽打玻璃,发出密集的噼啪声。这是她第三次来托克逊,却是第一次不用带着翻译。帆布包里的采访本夹着张泛黄的照片,是十年前采访时拍的:干涸的坎儿井龙口旁,几个农民蹲在开裂的土地上,望着远处的杏树林发呆。<br><br></div><div>“林记者来了!”刚到伊拉湖镇,村委会主任艾力就迎了上来。他手里提着的竹篮里装着颗硕大的杏子,果皮泛着蜜色的光泽。“尝尝,这是坎儿井水流过的地长出来的,甜得能粘住牙齿。”林夏咬下一口,果汁顺着指缝往下淌,甜香里带着清冽的水味。艾力说这口老坎儿井去年秋天修通后,地里的杏子比往年重了近半两,“你看那片杏林,”他指着远处翻涌的绿浪,“今年挂果量是十年前的三倍。” </div><div><br></div><div> 在杏园里遇见买买提时,他正踩着梯子摘秋杏。竹筐里的杏子堆得像座小山,枝条被压得弯弯的,时不时有熟透的果子“啪嗒”落在草席上。“以前这地浇不上水,一棵树上顶多结10公斤果,”买买提从梯子上下来,裤脚还沾着新鲜的泥土,“去年坎儿井修通后,光是这棵老杏树就摘了65公斤。”他指着地头新砌的蓄水池,井水正顺着塑料管道缓缓注入,在阳光下折射出细碎的光斑,“这水带着凉性,浇出来的杏子不容易坏,能多放三天。”</div> 林夏跟着买买提回家时,正赶上他妻子在收晒好的杏干。房顶上铺着的苇席绵延开来,金黄的杏肉在阳光下泛着油光。“去年靠卖杏子赚了五万块,”女人擦了擦额头的汗,指缝里还沾着杏肉的绒毛,“给儿子在县城买了套楼房,今年打算再添台冷藏车。”院子里的压水井早就不用了,井台上摆着几盆月季,花瓣上还挂着水珠,那是用坎儿井的水浇的。<br><br><div>转到郭勒布依乡时,红枣刚进入成熟期。成片的枣树林里,喷灌带正均匀地洒水,水珠落在叶片上,折射出七彩虹光。种枣大户热孜万古丽拿着测糖仪往果实上扎,液晶屏上跳出18.7的数字。“你看,”她把仪器递给林夏,“没修坎儿井的时候,糖度最多15,现在客商都抢着要。”地头的简易房里堆着刚收的订单,最远的要发往黑龙江,“他们说托克逊的红枣带着坎儿井水的清甜味,别的地方比不了。”<br><br></div><div>傍晚去了解今年杏子节的情况,林夏被震耳欲聋的麦西来甫乐曲堵在了半路。文化站的干部告诉她,今年的杏子节连办了七天,光是外地旅行社就订了5000张门票。“你看那舞台,”他指着广场中央搭建彩台的地方,印着坎儿井龙口和硕果累累杏树的背景板依旧悬挂着,“三月杏花节来了30万游客,五月杏子节突破了50万,拌面节即将开幕,今天正在演练开幕式节目。”路边的小吃摊已经支了起来,摊主们正往灶台上的铜锅里倒清油,准备做托克逊拌面。这两年靠着节庆名气,连带着拌面都成了网红美食。</div> 深夜的坎儿井维修站还亮着灯。工程师张磊正在核对压力表上的数字,屏幕上的曲线显示水位比上个月又涨了两厘米。“这口井的暗渠总长3.7公里,”他指着墙上的分布图,红笔标出的维修段像条蜿蜒的血管,“去年清理出的淤沙能装满20辆卡车,现在水流速稳定在每秒0.8立方米。”墙角的工具箱里放着件老式测水器,铜制的浮标已经氧化发黑,“以前靠这个测水量,现在有了传感器,数据直接传到手机上,但我还是习惯每天来听听水流声。”<br><br><div>林夏跟着他走到明渠边时,正好遇见巡渠的老人买买提。老人手里的马灯晃悠悠的,照亮渠边丛生的薄荷草。“你听,”他示意林夏安静,水流撞击石头的声音里带着轻快的节奏,“这水在唱歌呢。”远处的村庄传来了狗吠,混着风吹枣树叶的沙沙声,像是谁在低声应和。<br><br></div><div>第二天去拍拌面大赛时,林夏特意站在老面馆“沙木萨”的灶台前。店主阿不都正抡着胳膊揉面,案板上的面团被摔得“砰砰”响。“要用坎儿井的水和面,”他舀起铜壶里的清水往面里倒,水花溅起细小的雾珠,“这水软,和出来的面才有筋道。”灶台边的水缸里沉着个葫芦瓢,阿不都说这是他父亲传下来的,专用来取坎儿井的水,“你看这水,泡出来的茶叶都比自来水香。”</div> 离开托克逊那天,林夏去了趟支边队的坎儿井博物馆。新展出的全息影像里,老坎儿井正在汩汩出水,映得玻璃展柜里的杏子标本愈发鲜亮。讲解员是个年轻姑娘,指着屏幕上的水流告诉游客:“这口井修好后,周围的红枣甜度提高了三个百分点,杏子提前成熟了七天,带动全县增收超过两千万。”林夏注意到展柜角落摆着个旧水瓢,标签上写着“2015年,伊拉湖镇最后一个停用的坎儿井取水工具”。<br><br><div>班车驶出风城时,路边的广告牌正循环播放着杏花节的宣传片。林夏翻开采访本,最后一页写着热孜万古丽的话:“坎儿井的水不是流进地里,是流进我们心里。”车窗外的风还在呼啸,但此刻听来,倒像是无数欢快的歌声在旷野上回荡。她摸出手机给编辑部发了条消息,附上刚拍的照片:夕阳下的坎儿井龙口,清水潺潺流出,灌溉着无边无际的果林,远处的村庄升起袅袅炊烟,像一幅流动的油画。<br><br></div><div>艾力江把采访本塞进帆布包时,晨光正斜斜地淌过葡萄镇布拉克村的巷道。他指尖划过包侧绣着的葡萄藤纹样,那是母亲去年用剩的丝线绣的,针脚里还裹着坎儿井的潮气。作为《华夏地理》杂志社驻吐鲁番记者站新来的记者,这是他第一次以职业身份走访坎儿井,背包里的录音笔正滋滋地蓄着电,像在呼应血管里奔涌的期待。<br><br></div><div>“艾力江,记着多拍些龙口的照片。”站长林夏在电话里的声音混着风沙的质感,“高昌区刚完成37个坎儿井灌区的维修,那些老匠人守了半辈子,就等有人好好写写他们的手艺。”</div> 他踩着晨露往镇上的客运站走,路边的葡萄架挂满了翡翠般的葡萄。布拉克村的每一寸土地都浸着坎儿井的气息,童年时跟着祖父去清理暗渠的记忆突然漫上来。老人粗糙的手掌抚过渠壁的卵石,水珠顺着指缝滴在他仰起的脸上,凉丝丝的,带着雪水特有的清冽。那时祖父总说,坎儿井是大地的血脉,每道褶皱里都藏着祖先的智慧。<br><br><div>客运站的中巴车扬起沙尘时,艾力江正对着车窗整理衣领。证件照上的自己穿着崭新的冲锋衣,眼神里的青涩还没褪尽,但维汉双语流利切换的底气,是从小在葡萄架下听着两种语言长大的馈赠。司机是个红脸膛的回族大叔,听见他用维吾尔语报出目的地,方向盘一打就笑了:“去火焰山那边看坎儿井?正好,我表兄就在火焰山镇修暗渠。”<br><br></div><div>车过交河故城时,艾力江掀开窗帘。残垣断壁间隐约能看见几道土黄色的垄沟,那是汉代坎儿井的遗迹。课本上说,这片土地上的水利奇迹延续了两千多年,从西域都护府时期的“井渠”到如今的现代化灌区,水流从未真正停歇。他摸出采访本,在扉页画下一道弯曲的线条,像极了坎儿井明暗交替的走向。<br><br></div><div>火焰山镇的坎儿井管理站建在一片杏林后面。站长买买提・尼亚孜握着他的手时,掌心的老茧硌得人发疼。“欢迎回家,孩子。”老人的汉语带着浓重的口音,却比任何寒暄都让人温暖,“上个月刚修完的吐尔逊坎儿井,可是咱们高昌区的‘井王’。”</div> 沿着长满骆驼刺的土坡往下走,艾力江听见了水流声。起初像春蚕啃食桑叶,越往前走越清晰,最后竟如琴弦震颤。买买提站长指着前方一道石砌的龙口:“你看那渠壁的卵石,都是光绪年间的老物件。去年维修时,我们把松动的石块一块块撬下来,用传统的糯米灰浆重新砌回去,光这道龙口就耗了27个匠人。”<br><br><div>艾力江蹲下身,录音笔凑近水流。暗渠里涌出的雪水带着细碎的冰碴,在阳光下折射出七彩的光。他忽然想起祖父说过,坎儿井的暗渠要挖在地下水位线以上,这样才能让雪山融水顺着地势自然流淌。“这条坎儿井总长多少?”他用维吾尔语问正在清理渠口的老人。<br><br></div><div>“8公里地!”老人舞动看尔曼,土块落在渠边溅起水花,“从火焰山北麓一直通到葡萄地,是目前高昌区最长的活井。”<br>正午的日头晒得戈壁发烫,艾力江跟着维修队钻进暗渠。手电筒的光柱里漂浮着无数尘埃,脚下的卵石湿滑难行。渠壁渗出的水珠打在安全帽上,叮咚作响。“这里的暗渠最深处有九米。”带队的工程师小张用激光测距仪对着头顶,“去年发现三处坍塌,我们采用了‘暗挖法’修补,既没破坏地表植被,又保住了百年前的渠体结构。”<br><br></div><div>艾力江的靴底突然踩到什么柔软的东西,低头一看,竟是丛倔强的蒲公英。根系顺着石缝扎进渠壁,白色的绒球在气流中微微颤动。“坎儿井里常有这些小生命。”小张笑着踢开一块松动的卵石,“水养着土,土又养着万物,这就是咱们中国人的生存哲学。”</div> 走出暗渠时,夕阳正把火焰山染成赤金色。艾力江望着远处连绵的葡萄架,那些翡翠般的藤蔓顺着田埂铺展开,直到天边。买买提站长递来一块冰镇西瓜,瓜瓤里还带着冰碴:“知道吗?全区26万亩葡萄,全靠这170多条坎儿井滋养。去年维修后,每亩地的用水量节省了三成,产量反倒增了两成。”<br><br><div>夜里住在管理站的土坯房,艾力江被水流声搅得睡不着。他摸出手机翻到母亲早上发来的视频:布拉克村的葡萄架下,父亲正打开自家的坎儿井龙口,清水漫过渠沿,在月光下闪着碎银般的光。“家里的井也修好了,”母亲的声音带着笑意,“你小时候玩水的那道明渠,现在砌了汉白玉栏杆。”<br><br><div>第二天清晨,艾力江赶往艾丁湖。世界海拔最低的洼地在晨光中泛着盐碱地白光,远远望去相片碎裂的镜子。负责这片坎儿井的热合曼大叔牵着毛驴在路口等他,驴背上驮着羊皮囊装的饮用水。“往下走300米,就是咱们的‘井魂’。”老人的胡子上结着白霜,“那是全疆海拔最低的坎儿井,比海平面还低154.31米。”<br><br></div><div>通往井眼的路比想象中难走,脚下的盐壳不时发出碎裂的脆响。热合曼大叔却走得稳稳当当,皮靴踩在盐土上的声音很有节奏。“这口井挖于民国初年,”他忽然停下脚步,指着远处一道土岗,“当年马仲英的部队在这打仗,全靠这口井供水。后来风沙差点把它埋了,去年我们清出了17车沙土才见着渠底。”</div></div> 井眼藏在一片红柳丛后面,用六角形的青砖砌成井口。艾力江趴在井边往下看,幽深的暗渠里泛着幽蓝的光,仿佛大地睁开的一只眼睛。“你听,”热合曼大叔示意他安静,“水流的声音和别处不一样,带着点回音,那是因为井太深,能听见地壳的呼吸。”<br><br><div>正在维修明渠的几个妇女递来镶饼和酸奶疙瘩。艾力江用维吾尔语跟她们聊起家常,得知其中一位叫古丽的大姐,丈夫在乌鲁木齐打工,她一个人既要照顾老人孩子,还要负责三亩葡萄地的灌溉。“坎儿井修好了就是好,”古丽用袖口擦着额头的汗,“以前三天两头要清理淤塞,现在拧开闸门就有水,省下的时间能多绣两个花帽。” <br><br></div><div>艾力江注意到渠边堆着些奇怪的石头,有棱有角的像被精心打磨过。“这是水脉石”,热合曼大叔拿起一块递给她,“暗渠里挖出来的,能指引地下水走向。老辈人说,这些石头里住着水神。”他摩挲着石头表面的纹路,忽然哼起一段古老的歌谣,曲调苍凉又温柔,像水流过戈壁的声音。<br><br></div><div>回程时路过一片葡萄园,正是秋灌时节。明渠里的水顺着支渠流进每一行葡萄架,滋润着刚挂果的藤蔓。艾力江看见几个孩子光着脚丫在渠边玩水,裤脚卷得老高,水花溅在晒得通红的脸上。那场景和二十年前的布拉克村重叠在一起,他仿佛看见年幼的自己正追着祖父的身影,在葡萄架下跑来跑去,渠水浸湿的布鞋踩在土路上,留下一串带着湿气的脚印。</div> “这些孩子都认得坎儿井的每个闸门。”陪同的技术员小周笑着说,“我们去年搞了个‘坎儿井小卫士’活动,让孩子们给每个井眼挂牌,现在他们比大人还清楚哪段渠该清淤了。”<br><br><div>艾力江蹲下来给孩子们看相机里的照片,有火焰山镇的 “井王”,有艾丁湖的“井魂”,还有布拉克村新修的汉白玉栏杆。最小的那个男孩突然指着屏幕说:“叔叔,我们村的井里有鱼!”引来一阵哄笑。热合曼大叔却严肃起来:“是真的,几十年前放进去的冷水鱼,现在还活着呢。坎儿井就是这样,只要水不断,生命就不会断。”<br><br><div>采访的最后一站是高昌区坎儿井博物馆。馆长马合木提带他看了幅巨大的卫星地图,上面用红线标出了全区所有坎儿井的走向,像一张覆盖大地的血脉网络。“你看这里,” 他指着地图上的葡萄镇,“从火焰山到艾丁湖,落差一千五百米,我们的祖先就是利用这种自然坡度,让雪水在地下流淌几百里,既减少蒸发,又避开风沙。”<br><br></div><div>在展厅的玻璃柜里,艾力江看见了各种修井的工具:木夯、坎土曼、测水位的芦苇秆,还有一本泛黄的《坎儿井修缮图谱》,上面用毛笔字记录着清代的维修工艺。“这些老手艺不能丢,”马合木提馆长翻着图谱说,“这次维修我们请了八位七十岁以上的老匠人,他们带着年轻人手把手教,光是打木楔子的角度就有十二种讲究。”</div></div> 夕阳西下时,艾力江站在博物馆的天台上。远处的火焰山褪去了白日的灼热,变成一座温柔的赤红色剪影。风里传来葡萄藤的清香,混着坎儿井特有的湿润气息。他拿出采访本,最后一页空白处,突然想写下些什么给未来的自己。<br><br><div>“今天见到了最深的井,最长的渠,最低处的水流。但最动人的,是那些守着坎儿井的人。他们的手掌粗糙如卵石,眼神却清澈如雪水。”<br><br></div><div>手机振动起来,是母亲发来的视频通话。镜头里,父亲正站在自家的坎儿井龙口前,身后的葡萄架上挂满了晶莹的水珠。“回来吧,孩子。”母亲的声音穿过电流,带着熟悉的暖意,“你最爱吃的马奶子,用新修的井水浇过,甜得很呢。”<br><br></div><div>艾力江对着屏幕笑起来,眼角有湿润的东西滑落。他忽然明白,这次采访哪里是寻找什么“之最”,分明是一场迟到的回归。从布拉克村的童年到火焰山镇的暗渠,从艾丁湖的井眼到博物馆的图谱,坎儿井的水流过的地方,都是他血脉里的故乡。</div> 夜风渐起,吹动帆布包上的葡萄藤绣纹。艾力江摸出录音笔,按下播放键。水流声、匠人的笑声、孩子们的嬉闹声、古老的歌谣声……这些声音在寂静的夜里交织,像一首大地写给时光的诗。他知道,明天的报道里,这些声音会和那些“之最”一起,变成让更多人听见的故事。<br><br><div>高昌区采访结束后,艾力江跟林夏请了一天假,想回趟布拉克村看坎儿井。第二天,艾力江推开家门时,葡萄架的阴影正爬过院子里的晾房。母亲从晾房探出头来,围裙上还沾着葡萄的糖迹,看见他背上的帆布包,手里的木铲当啷落在石桌上:“可算回来了,你阿塔天不亮就去井边等着了。”<br><br></div><div>穿过月亮门时,他听见熟悉的水流声。自家的坎儿井龙口藏在葡萄架最茂密的地方,汉白玉栏杆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是去年维修时新换的。父亲正蹲在渠边用棉布擦拭一块青石板,石板上刻着些模糊的纹路,像极了小时候在暗渠里摸到的水脉石。<br><br></div><div>“这是你爷爷的爷爷留下的。”父亲的手指抚过石板边缘的凹槽,“民国十八年大旱时,全村就靠这口井活命。当时军阀要征用坎儿井,老人们连夜在暗渠里凿了这条秘道。”他忽然压低声音,示意艾力江凑近些,“你看栏杆第三根柱子,逆时针转半圈。”</div> 艾力江依言转动石柱,只听咔嗒一声轻响,龙口侧面的卵石墙竟缓缓移开,露出个仅容一人通过的洞口。潮湿的凉气混着泥土味涌出来,他打开手电筒往里照,一道狭窄的暗渠蜿蜒伸向黑暗深处,渠壁的卵石上布满细密的凿痕。<br><br><div>“这才是布拉克村真正的坎儿井。”父亲的声音带着一丝骄傲,“明面上的渠是给葡萄地浇水的,这条秘道直通火焰山的地下含水层,是祖先留的救命水。去年维修队清淤时才发现,暗渠里藏着七处储水窖,每处都能存够全村人喝半个月的水。”<br><br></div><div>艾力江钻进秘道时,靴底踢到个金属物件。捡起来一看是枚生锈的铜哨,哨身上刻着一朵葡萄花,正是祖父生前总挂在腰间的那枚。“当年土匪来抢水,老人们就吹着哨子报信。”父亲跟在后面解释,手电光扫过渠顶,“你看这些木梁,都是百年前的胡杨木,泡在水里反而越硬,现在的钢筋水泥都比不过。”<br><br></div><div>在第三处储水窖前,艾力江发现了奇怪的现象。水面上漂浮着一层薄薄的油膜,却闻不见丝毫异味。“这是天然的石油层。”父亲用葫芦瓢舀起水,油膜竟自动分开,“咱们的坎儿井正好穿过油气层,这层油能挡住灰尘,让水永远清冽。老辈人说这是水神的油皮袄。”</div> 最深处的窖壁上,艾力江看见一幅模糊的岩画。有个戴头巾的女人正往井里投放什么,旁边刻着几行回鹘文。“这是守井人的标记。” 父亲摸着岩画边缘,“咱们家祖祖辈辈都是坎儿井的守护者,女人负责在井里放草药净化水质,男人负责修缮渠道。你奶奶去世前,还教你阿妈认了27种草药。”<br><br><div>钻出秘道时,暮色已经漫过葡萄架。母亲端来刚酿的葡萄汁,杯子里映着龙口的波光。艾力江忽然注意到汉白玉栏杆的柱头上,都刻着极小的星图。“这是用来测水位的。”父亲抿了口汁,“每个月十五,月光照在栏杆的影子,正好落在渠边的刻度上,比现在的水位计还准。”<br><br></div><div>夜里躺在童年的土炕上,艾力江听见窗外传来潺潺水声。他摸出采访本,在“坎儿井之最”的清单上添了最后一条:最隐秘的储水系统,布拉克村胡杨木秘道,藏着七处百年水窖与石油保护层。笔尖停顿片刻,又补了一行小字:这里的水流里,住着整个家族的记忆。<br><br></div><div>清晨的露水打湿帆布包时,艾力江发现包侧的葡萄藤绣纹上,不知何时沾了片暗渠里的蒲公英绒毛。他想起小张说的 “水养万物”,忽然明白所谓的坎儿井之最,从来都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那些与水共生的生命印记,就像此刻,祖父的铜哨正躺在采访本里,沾着来自秘道深处的潮气。</div> <h5>(图片来自网络,谨在此表示感谢!)</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