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父辈的抗战》前言</b></p><p class="ql-block">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p><p class="ql-block"> 8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赢得了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p><p class="ql-block"> 这一伟大胜利,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洗刷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重新确立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使中国人民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p><p class="ql-block"> 在这场救亡图存的伟大斗争中,中华儿女为中华民族独立和自由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母亲送儿打日寇,妻子送郎上战场,男女老少齐动员。我会会员的父辈,在国难当头之际,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奔赴抗日战场,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一场场殊死战斗。中华儿女同仇敌忾、众志成城,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主义篇章。</p><p class="ql-block"> 习近平主席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77周年仪式上指出:“伟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使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这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习近平主席还强调:“我们要铭记抗战历史、缅怀抗日先烈,要告慰我们的前辈和英烈。”</p><p class="ql-block">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研究会将所属红色薪火相传宣讲团宣讲员、会员的40多篇父辈抗战经历编写的故事内容汇集成册,形成了十余万字的完整版,并在进行了严格的审定与修正后,编辑出版了这本《父辈的抗战》。</p><p class="ql-block"> 《父辈的抗战》以40多个生动鲜活的故事,全景式展现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宏大历史画卷,深情回顾了我们的父辈为抗日战争胜利做出的巨大付出和贡献,深刻揭示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 本书内容丰富,史料翔实,可读性强,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它不仅是一部纪念抗战胜利、缅怀抗日先烈的佳作,也是一部对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p><p class="ql-block"> 在本书编辑出版过程中,得到了会员中开国将领、英烈后代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特别鸣谢上海千禄商贸有限公司对本书印刷费用的赞助!</p><p class="ql-block"> 由于时间仓促,书中难免存在疏漏和不足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视和平、开创未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红色血脉传承研究会</p><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p> <p class="ql-block">彭德清(1910年-1999年),曾用名彭楷珍、陈国华,福建省同安县(翔安区新店镇彭厝村)人。1955年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和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是中共十二大代表和十二大主席团成员、十三大代表,十四大和十五大特邀代表。</p><p class="ql-block">中共十二大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p> <p class="ql-block">彭平平:彭德清将军之女,红色薪火相传宣讲团红军故事组组长。</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强攻车桥</b></p><p class="ql-block"> 整理宣讲:彭平平</p><p class="ql-block"> 我的父亲彭德清生于1910年,1926年参加革命,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44年3月车桥战役时,他任新四军一师3旅七团团长兼政委。</p><p class="ql-block"> 车桥镇是距淮安20余公里的一个大镇,其以南是苏中水网地区,以北是苏北平原,以西隔运河宝应湖便是淮北,淮南平原,是我苏中、苏北、淮北和淮南四块根据地交界的战略要地。</p><p class="ql-block"> 敌伪顽军盘踞车桥,恰好分割了我四块根据地,并且经过敌伪顽军多年经营,称得上高沟深垒,设防严密。车桥成为日伪进攻和封锁我苏中和苏北根据地的战略性据点。</p><p class="ql-block"> 所以攻占车桥地区,就可以打开西北局面,控制苏淮边区的战略机动地区,可以更有利的坚持苏中对敌斗争和打击敌伪“扩展清乡”和屯垦的阴谋。经过深入调查,和周密策划,粟裕师长在44年2月的苏中区党委扩大会议上提出了“攻坚打援”的车桥战役计划,并指出只要组织和指挥得当,车桥战役的胜利是有很大把握的。对于有人怕刺激敌人,引起日军大规模报复的顾虑,他全面的分析说:“从全局来看,日军已是穷途末路,在我军发起攻势作战后,难以对我进行大规模报复‘扫荡’,即使有些小动作,在我有所准备的情况下,影响也不会大。”</p><p class="ql-block"> 苏中区党委会作出打车桥战役的决定,由粟裕负责战役的全面组织指挥,副师长叶飞负责车桥前线战场指挥。紧接着立刻召开团以上干部参加的作战会议,具体研究作战方案,定下攻坚打援的方针,坚决攻占车桥,并歼灭敌人一批增援部队。</p><p class="ql-block"> 为此,粟裕调集主力部队5个多团的兵力,还有地方部队参战,共组成四个作战编队。七团为第二纵队,负责主攻车桥。在会上粟裕强调虽然这次战役安排打援的部队多一些,但并不是“以打援为主”,战役的目的是攻取车桥,解放这一片,是一定规模的对日军攻势作战,这在苏中抗日战争中还没有先例,不像过去对日作战都是游击和运动战相结合。</p><p class="ql-block"> 作战会议结束,粟师长特意把七团团长兼政委彭德清和参谋长俞丙辉留下,再叮嘱一番:“成败胜负,关系重大,你们团一定要完成任务,哪怕敌人筑了铜墙铁壁,也要砸开它!”彭德清坚定地表示:“请首长放心,我们一定拿下车桥!”</p><p class="ql-block"> 接受任务后,七团立即整理集结部队。首先抽调一批营,连,排级干部,组成侦察队,出发侦察车桥的情况,并针对车桥伪军多系山东人,就派有山东口音的侦查员混进去,果然有效,获得了许多有用的情报。</p><p class="ql-block"> 侦察发现车桥工事坚固,外围围墙高二丈,围墙外有外壕,宽二丈五,水深七尺或以上,围墙上每200米设有一个碉堡。街上营舍都有坚固的碉堡和暗堡,以防围墙失守时,可固守待援。车桥内驻有日军38名,伪军总共500多人,多为老兵痞,顽化较深,所以战斗力比一般伪军较强。摸清了敌人的兵力、工事、装备等部署情况,七团召开了作战会议,详细研究了对策,一周内对部队进行了针对性的战术训练,及做好各项准备工作。</p><p class="ql-block"> 攻打车桥的战斗就要开始了。为了迷惑敌人,七团故意在2日白天从凤谷村乘船南下,使敌人误认为我们是要去攻打别处,其实我军是秘密进入安丰以东地区草荡里隐蔽起来。第二天夜里,我军又回师北上到达隐蔽地点。车桥的敌人还蒙在鼓里。</p><p class="ql-block"> 3月5日凌晨1时50分,在三旅旅长陶勇亲自指挥下,七团攻城部队按计划兵分两路,向车桥南北两个方向出击。南面由张云龙副团长和蒋新生主任带领二营;北面由团长彭德清,参谋长俞丙辉带领一,三营,战士们乘着小船,借着芦苇荡的掩护,悄悄地从敌人的外围据点旁穿插过去,直奔车桥。</p><p class="ql-block"> 在到达离车桥半里路的地方,队伍便成冲锋队形展开,静悄悄的向城墙般的围墙摸索前进,距离围墙约200米时,攻击时间到了,彭团长一挥手“上”,带着各种攻击器材的突击队战士们向敌方匍匐前进,火力排的战士们将枪口对准围墙上的碉堡。</p><p class="ql-block"> 当突击队距离围墙一二十米时,敌人发觉了,慌忙开枪,战士们毫不畏惧,迎着枪弹冲了上去!他们有的架梯子,有的搭竹钩子,外壕宽梯子放不稳,一营三连连长刘兴和几个战士“扑通”跳下水,肩膀顶住梯子。很快几十付梯子架上围墙,部队迅速的冲过外壕,爬上围墙,战士们将整束的手榴弹向敌碉堡扔去,几声巨响,火光夹着浓烟和砖块飞向空中,昭示着我们已经胜利的突破了车桥的外围墙。</p><p class="ql-block"> 直到我们继续占领了街道和碉堡,被俘的敌人才惊异的问“你们是从哪里来的呀?”此时,我主攻南面的二营也突破了敌围墙。顿时车桥镇开锅了,曳光弹、信号弹划破了夜空,敌人所有的炮楼都盲目的喷吐着血红的火舌,枪声、手榴弹的爆炸声响成一片,空气里弥漫着令人窒息的硝烟味。</p><p class="ql-block"> 天快亮时,突然狂风大作,黄沙满天,据说是几十年未见。当地老百姓说:“新四军有神保佑,今天出鬼风,帮助新四军打鬼子,打胜仗。”天气迷蒙,我军对伪军据守的各个碉堡,院落展开争夺,战斗在激烈的进行。</p><p class="ql-block"> 三连突进围墙后被阻挡在东北角的一个碉堡前,里面是由地痞流氓组成的特工队驻守,对我军的政治喊话,敌人却回以下流的辱骂和机枪的疯狂扫射。三连在正面佯攻的同时,另派一个班沿围墙河沟摸至碉堡后面,战士陈福田搬了一架梯子,快速登上,飞身跃上碉堡顶上,用十字镐猛刨几下,把碉堡顶开了大洞,他将一串手榴弹扔下去,碉堡内响起阵阵爆炸声,里面的敌人被全部消灭。战后陈福田被称为“飞将军”。</p><p class="ql-block"> 四连在突破围墙后立即向纵深发展,他们的任务是攻占伪公安局的大碉堡,以监视鬼子碉堡的行动。因伪公安局碉堡距鬼子工事仅30米,手榴弹都可打到,但伪公安局工事大门面向鬼子暗堡,敌人用火力封锁了我们前进的道路。四连的战士们急中生智在街上的房屋开洞,一间房接着一间的打通,一直打到伪公安局房屋的后面,几十名勇士钻进洞里,沿着弯曲的街道,一个洞接着一个洞的钻,钻到了伪公安局的背后,再用十字镐砸开墙壁,出奇不意的从敌人室内床后钻出,敌人惊慌失措,只好投降。</p><p class="ql-block"> 二连强攻伪营部两座碉堡,其内驻着伪团副以下八十余人,距离鬼子碉堡约150米,又在街中心,阻碍我军来往运动。我们调来炮兵协助,一共打了三炮,第一炮打中伪营部,第二第三炮都打中碉堡并摧毁了碉堡的一角,炮击刚停,突击队长周长普就率领突击队,一家伙就爬上碉堡将其占领,同时将手榴弹不停的打进伪军的房屋,压得敌人抬不起头,而刁滑的敌人趁我手榴弹打完,暂时停顿之际,马上进行反冲锋,企图夺回碉堡。</p><p class="ql-block"> 我们占领的碉堡上的五位英雄,虽已有一位负伤,但仍继续坚持战斗,用手边的砖头等打的敌人头破血流,七零八落。这时我手榴弹送上来了,二连大部队也冲上了碉堡,手榴弹象排炮一样在碉堡里炸开,敌人的房屋着火烧起来了。四班战士王祥奋勇当先,爬上房顶,跳进院子,一人缴获步枪二十余支,随后几十个战士蜂拥而上端着刺刀就捅,尽管指挥员在一旁大叫“够了,够了,饶了他吧。”但止不住战士们对敌人的刻骨仇恨,结果近百的敌人大部被我们的手榴弹炸死,子弹打死,刺刀戳死,只剩下三个已被吓破了胆,跪地求饶。</p><p class="ql-block"> 我军在当天中午已全部歼灭了车桥镇内的伪军。下午,战场上呈现着激战前沉寂,镇内只剩下日军的工事和碉堡。日军的工事碉堡比伪军的要强固,围墙内两座大瓦房间筑有一座高两米的碉堡,周围有许多暗堡,并有壕沟互相连接,号称“碉堡中之碉堡”。日本鬼子曾骄傲地说“新四军若是能打下车桥,我们情愿撤出苏中”。</p><p class="ql-block"> 对于这难攻破的日军核心工事,七团决定先用炮轰,再以步兵攻破其一角,然后再顺势扩大战果。我军区从海边调来的山炮设在西南面,北面设三门迫击炮,西面也设三门迫击炮,都距敌250米远。</p><p class="ql-block"> 下午三时半,号令一下,山炮,迫击炮一齐射击。轰!轰!轰!炮弹呼啸着飞向敌军碉堡和瓦房,给敌人的核心工事以毁灭性的打击。黄昏六时十几个号兵吹响了冲锋号,总攻开始了!</p><p class="ql-block"> 三营八连向北进行佯攻,而突击组曹洪斌,宋飞已迅速将西北一堵土墙推倒,一下子冲到暗堡发射口左右死角,将手榴弹从枪口塞入碉堡,碉堡被掀开,炸伤4名敌人。连长张玉成见机立即指挥部队从倒塌的碉堡上翻进院子。</p><p class="ql-block"> 日军见我军冲进来了,十几个鬼子随即摆开要拼刺的架势。我八连新四军战士毫不畏惧,早就编组好的两个拼刺突击排立即冲了上来,一排是端着上好刺刀的步枪全身挂着手榴弹,另一排除了步枪和手榴弹,手上还有支红缨枪,长长的枪头飘着鲜红的穗子,新四军的勇士要用这古老的武器,与日本的三八式刺刀较量一番。</p><p class="ql-block"> 鬼子见了我们的阵势,端刺刀的手抖了,反害怕与我拼刺刀了,小队长带头,回头就跑,连钢盔都丢掉了。</p><p class="ql-block"> 在我军的追击下,最后鬼子龟缩到三个暗堡中。</p><p class="ql-block"> 深夜,正当七团准备对鬼子三个暗堡再发起攻击时,接到命令停止进攻,把部队撤到车桥外围待命。临走,八连战士还放了一把火,火烧了鬼子碉堡。</p><p class="ql-block"> 车桥之战后,日军中悲观情绪扩大,驻东台日军12人集体上吊自杀,3人切腹自杀。伪军更是恐慌动摇,投诚者络绎不绝。</p><p class="ql-block"> 车桥战役共歼日军465人,其中生俘山本一三中尉以下24人,歼伪军483人,摧毁碉堡53座,缴获步兵炮和大批武器弹药,收复日伪军据点12处,是抗战以来华中歼灭日军最多的一次,是“苏中六年抗战以来的创举”。</p><p class="ql-block"> 从此我军打通了苏中与苏北,淮南,淮北地区的联系,淮宝地区纵横各50余公里的地区被打通。</p><p class="ql-block"> 车桥战役结束后,新华社从陕北向全国播发了“车桥大捷”消息,赞扬苏北新四军“以雄厚兵力”打了一个“大歼灭战”。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社论祝贺胜利。陈毅也从延安发来了热情洋溢的嘉奖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备注:参考《彭德清将军回忆文章》原著彭德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