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加碑岩(当地方言音‘nie’)位于辽宁省绥中县西部境内的燕山丛中,原始风貌保持完好,过去鲜为人知。 这里山青水绿,风光旖旎,是画家写生基地。这里有一条名字很有意思的狗河,狗河岸边就是加碑岩乡的村庄。村庄两侧有毛公山,帽子山,月亮山,窟窿山,妖精洞,大洋斛等天然景观,还有有著名的黑龙潭瀑布。</p> <p class="ql-block"> 这次活动主要是探路探景,以徒步观景为主,观赏当地山石地貌,体验一下当地风土人情。由于路途较远,我们只探了窟窿山,访了黑龙潭。</p> <p class="ql-block"> 窟窿山位于绥中县西北部加碑岩乡东稍树村西,是境内20座主要山峰之一,属辽西山脉的一部分。海拔695米,其山势险峻,层峦叠翠,现已成为当地自然景观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 由于是探路性质的活动,自是没有现成的成熟路线。随着山势增高,我们也逐渐进入“披荆斩棘”的开路模式。没有路,我们走过就是路!</p> <p class="ql-block"> 接近顶峰时,山势突兀而起,队员们徒手攀岩直到窟窿山顶洞门。</p> <p class="ql-block">美丽传说</p><p class="ql-block">“二郎神担山逐日 窟窿山静卧村西”</p><p class="ql-block">相传二郎神担山逐日时,因太阳烤焦大地,二郎神将窟窿山和凤凰山压住十一个太阳,仅剩一个因害怕而不敢现身。二郎神最终将两座山留在凡间,形成了现在的界山。 </p> <p class="ql-block"> 窟窿山大洞之中,还有一小洞。由于山势太过险峻,没有合适落脚点,故没有角度拍摄出大洞套小洞的奇观。</p> <p class="ql-block">绥中西北部重峦叠嶂,登上山顶极目远眺,千山万壑,山高而峭,谷深而狭;林深洞幽。</p> <p class="ql-block"> 下撤</p> <p class="ql-block"> 村头路餐</p> <p class="ql-block"> 简单路餐后,前往黑龙潭</p> <p class="ql-block"> 进⼊娄⽯沟,走在通向⿊龙潭的⼩路上,河道其间和两侧或是巨⽯矗⽴,或是鹅卵石垫底,石头形状颜色各异。<span style="font-size:18px;">⼭间植被茂密,种类繁多,树木高大,</span>生态环境原始。虽是炎夏,沟内也有阵阵凉气。</p> <p class="ql-block"> 黑龙潭位于加碑岩乡西北方向的楼石沟西端,周边被大山环绕,形成幽静的峡谷环境。瀑布落差约120米,其源头为附近山涧溪流,最终汇入小水库,形成独特的水系循环。水流四季不断,尤其在冬季形成冰瀑奇观。周围森林茂密,溪流潺潺,被誉为“天然氧吧”。 </p> <p class="ql-block"> ⿊龙潭瀑布紧靠的⼭崖,⾼约150⽶,四周峭壁环绕,奇⽯遍布,抬头望去,云⽯相接。在⼭顶凹陷的缺⼝处⼀条近10⽶宽的⿊带飘拂⽽下,如同⼀副巨画⾼⾼悬挂在峭壁间。普通的⽔⽆⾊,⽽在⿊龙潭中的⽔⼀眼看去,却⿊得彻底。⿊龙潭的⽔象⽯油⼀样黝⿊光亮却⼜⽆⽐清澈。周围的石壁上,长满了青苔和蕨类植物,增添了几分古朴与清幽。</p> <p class="ql-block"> ⿊龙潭瀑布属于季节性瀑布,秋冬季节是⼀潭⿊⽔永不枯竭。关于⿊龙潭,在当地流传着⼀个凄美的故事。传说这⾥的⽔潭与东海龙宫相连,潭⽔才永不枯竭。</p><p class="ql-block"> 这次我们出行虽然是夏日雨季,但这里仍然干旱,瀑布缺少了气势磅礴的壮观,只丝丝水珠落下,呈现出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秀雅。</p> <p class="ql-block"> ⿊龙潭位于⼭势⼏⼗⽶⾼的平台之上,⼀潭⿊⽔呈圆形,直径约20⽶,⽔深⽆从测量,只听当地⼈说这潭⽔从没有⼲底过,潭⽔永不枯竭。</p> <p class="ql-block"> 瀑布经过崖体的⿊带是⿊⾊的,峭壁上这条⿊带,就是百年风⾬侵蚀⽽成。在30⽶⾼处,有⼀个天然的⼆级平台。在这座居⾼临下的平台上,⾸先映⼊眼睑的是⼀座⼩型神龙庙,庙⾥供奉着龙王。这个平台通体与⽯壁⽔流的颜⾊⼀致,岩⽯表⾯黝⿊光亮,也可⼀览对⾯的⼭峦叠嶂,起伏蜿蜒;向下看去,能见到⿊⽔潭的⼀⾓。</p> <p class="ql-block"> 加碑岩有“九⼭半⽔半分⽥”之称。可见当地⼟地贫瘠,⼭⾼地陡,极易⼲旱,故当地百姓有供奉龙王求⾬的风俗,在当地许多⼭⼝沟⼝之处,仍然能见到同样规模的龙王庙。</p> <p class="ql-block"> 最美的身影,一路捡拾垃圾!</p> <p class="ql-block"> 据百度介绍,清雍正九年(1731年)王姓人家从河北抚宁王庄迁来建村,因家北路西为直立的高山,路东为陡峭的岩石,中间宽度只有两米,是交通要隘,故得名家北岩。据说清道光十三年 (1833),当地百姓为保护桑林,发展桑蚕,把约定的赏罚条款刻在石碑上,立碑于家北岩石处,故将家北岩谐音为加碑岩。</p> <p class="ql-block"> “加碑岩”的读音可能和与河北接壤、受河北口音影响有关。据了解,在太行山和燕山山区,自古有"崖"和"岩"读nié的情况。在河北,许多带“岩”字的地名,都被读作nie。比如河北唐山丰润地区的“岩口”,就被读成就叫niekou。一些地方还把悬崖称叫nié zi,比如:河北省昌黎县的"赤崖"和"崖上"中的"崖"也读nié。所以,当我们看到加碑岩乡的历史由来、它的地理位置,以及整个乡村的地形地貌,就不难理解nié这个读音流传至今的缘由了。</p> <p class="ql-block"> 山里原始的风景,是大自然最慷慨的馈赠。</p><p class="ql-block"> 所有的信息噪音、社会角色都被动关闭,所有的注意力只聚焦在眼前的陡坡和脚下的安全,走路、擦汗、喝水、喘气、赏景……我们闻着草木的芳香,踩着枯黄的落叶,听着夏虫的轻鸣,欣喜偶尔有风吹过汗湿的鬓角,让目光在近景远山游荡,享受这一刻的挥汗如雨与松弛自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