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患胰腺癌的人,有5大恶习

加木

<p class="ql-block">复旦大学分析172名胰腺癌死者,发现:易患胰腺癌的人,有5大恶习</p> <p class="ql-block">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在过去五年间,对172名胰腺癌死亡病例进行了系统回顾分析,结论让不少医生都皱眉——不是因为数据有多新,而是结果太熟悉。</p><p class="ql-block">这172人中,80%以上在确诊时已是晚期,超过一半在六个月内病亡,近七成患者在生前存在同样的五种生活行为。</p><p class="ql-block">这五个行为几乎构成了胰腺癌风险的“特有组合”,比很多人想象的都精准,也更容易被忽视。</p><p class="ql-block">胰腺癌被称作“癌中之王”,生存率低、发现晚、进展快。</p><p class="ql-block">它不是因为治疗难,而是因为起病隐蔽,早期症状极少,大多数患者在体重下降、黄疸、腹痛出现时已失去手术机会。</p><p class="ql-block">这也是所有癌种中五年生存率最低之一。问题在于,公众对这种疾病几无防范意识,尚停留在“听着吓人,实则离己甚远”的状态。</p><p class="ql-block">而复旦这项研究清楚地指出:不是运气差的人才得胰腺癌,是那些反复伤害身体的人,把这个病一步步拉近。</p><p class="ql-block">第一个问题,是长期餐后吸烟。</p><p class="ql-block">研究显示,在172名死者中,有高达109人存在长期吸烟史,而其中超过七成有饭后立即吸烟的习惯。</p><p class="ql-block">这一行为比普通吸烟更危险,因为饭后胰腺正处在高负荷消化状态,组织血流增加,烟草中的多环芳烃和亚硝胺类致癌物更容易在这个阶段进入胰腺局部循环。</p> <p class="ql-block">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曾通过动物模型证实,胰腺在餐后15-45分钟内对化学毒素的敏感度上升约30%。</p><p class="ql-block">这意味着饭后吸烟,相当于把致癌物直送进易受伤的靶器官。</p><p class="ql-block">第二,是晚间高脂晚餐+睡前躺平。</p><p class="ql-block">这组人群中有明显的共性——不喜欢早餐,午饭草草应付,晚饭吃得特别丰富,往往是肉类、油炸、重口味为主,饭后半小时内直接上床看电视或休息。</p><p class="ql-block">这种模式导致胰液大量分泌,而胰腺导管在躺卧状态下排泄变慢,胰液在胰腺内淤积,长期形成自我消化性炎症,诱发胰腺实质损伤。</p><p class="ql-block">德国海德堡大学医学中心的一项研究指出:晚餐高脂、进食至躺卧时间小于30分钟者,其胰腺慢性炎症的发生风险是正常人群的2.8倍,而慢性炎症正是胰腺癌的已知前驱病变。</p> <p class="ql-block">第三个被反复验证的恶习,是持续20年以上的高糖饮食结构。</p><p class="ql-block">这不等于吃糖果,而是日常主食比例极高、精制碳水频繁摄入,例如白米白面、大量甜饮、无节制的加工食品。</p><p class="ql-block">长期高血糖环境本身就会引发胰岛细胞过度工作,激活胰腺局部炎症反应。</p><p class="ql-block">高糖饮食会抑制胰高血糖素样肽(如GLP - 1)的正常释放,而此类肽类激素原本能够对胰腺细胞起到保护作用。</p><p class="ql-block">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在《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上发表的队列研究显示,</p><p class="ql-block">长期糖摄入与胰腺癌发生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尤其是非糖尿病但空腹血糖长期偏高人群风险提升38%。</p><p class="ql-block">这类人往往不被归入“高危”人群,但正是风险处在边缘地带的结构性慢伤最容易被忽视。</p><p class="ql-block">第四种行为,是忽略反复性中上腹部不适。</p><p class="ql-block">胰腺癌早期的唯一信号,往往是隐约的腹胀、恶心、饱胀感。这些症状多数人归为“消化不好”“胃不舒服”,久而久之连胃镜都懒得查。</p><p class="ql-block">但这项研究里,有多达96人曾反复在发病前就医,被误诊为胃炎、消化不良或胆囊问题。</p><p class="ql-block">这不是医生的问题,而是胰腺位置特殊、影像难查、症状不典型的共性决定的。</p><p class="ql-block">但患者自身如果不对这些信号提高警觉,错过早期干预就是常态。</p><p class="ql-block">事实上,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建议,对于持续两周以上的中上腹胀痛,应纳入胰腺影像排查范畴,尤其是40岁以上人群。</p> <p class="ql-block">第五个恶习,是滥用止痛药或频繁使用激素类药物而无监控机制。</p><p class="ql-block">在死者样本中,有14人有长期服用止痛药、18人有激素使用史,包括糖皮质激素、抗炎激素等。</p><p class="ql-block">这类药物会对胰腺造成一定程度的代谢干扰和炎症反应。</p><p class="ql-block">一项发表于《Gut》期刊的系统性回顾分析指出,激素类药物可导致胰腺局部脂肪变性、血供下降,进而降低细胞修复能力,加速恶变进程。</p><p class="ql-block">虽然比例不高,但这些人群往往同时具备上述其他高危行为,形成“复合伤害”。</p><p class="ql-block">而真正致命的,往往就是这些非主流、非典型、但持续存在的小毒素堆积。</p><p class="ql-block">所有这些看似分散的生活习惯,本质上都是对胰腺局部微环境的长期破坏。</p><p class="ql-block">胰腺并非高代谢器官,然而却极易遭受慢性炎症与代谢紊乱的干扰。</p><p class="ql-block">一旦细胞应激反应启动,DNA损伤修复能力下降,突变累积速率增加,肿瘤相关信号通路如KRAS、p16、TP53等容易被激活。而在确诊之前,这些细胞学变化根本不会通过体检被捕捉到。</p><p class="ql-block">复旦研究团队最后的建议不是做筛查,而是做“生活结构干预”,尤其是针对有家族肿瘤史、糖尿病前期、中老年男性、BMI&gt;27的群体。</p> <p class="ql-block">他们发现,真正影响胰腺癌发病率的,并不是某一两项危险因素,而是这些因素的叠加+时间跨度。</p><p class="ql-block">如果把胰腺癌风险看作一个蓄水池,每一个恶习都是一个水龙头。不关掉,就迟早溢出来。</p><p class="ql-block">这不是恐吓,而是逻辑。身体的恶性病变从不突然,而是结构性改变的必然结果。</p><p class="ql-block">谁在用20年时间积累错误,谁就别指望靠一次体检把问题扳回来。</p><p class="ql-block">现在很多人把健康寄托在设备、筛查、数据上,但胰腺癌就是一个反面教材——它几乎不会在你准备好的时候出现。</p><p class="ql-block">真正有效的策略,是把那些不被当回事的小习惯,提前处理。</p><p class="ql-block">否则,风险不但不会降低,还会随着年龄和代谢能力下降而倍增。</p><p class="ql-block">那172人里,有47人曾在生前提过一句“我这人身体一直挺好的”。</p><p class="ql-block">问题就在这句话上——身体好,不等于系统稳定;感觉健康,不等于结构没崩。</p><p class="ql-block">真正的健康,是把可能压垮胰腺的那些小动作,一个一个挪走,不等它发作才慌乱。</p><p class="ql-block">该收手的,不是症状出现时,而是现在。</p> <p class="ql-block">发布于2025~08~0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