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7月19日上午,我们踏上了一段神圣的旅程,探访那座离内陆最近的雪域净土——拉卜楞寺。这里回荡着千年梵音,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被誉为“世界藏学府”,其规模仅次于布达拉宫,堪称信仰与智慧交织的圣殿。</p> <p class="ql-block">拉卜楞寺,坐落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藏语全称为“噶丹夏珠达尔吉扎西益苏奇具琅”,意为具喜讲修兴吉祥右旋寺,简称扎西奇寺,世人更习惯称它为拉卜楞寺。“拉卜楞”是藏语“拉章”的变音,意为活佛大师的府邸。作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拉卜楞寺占地总面积达86.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逾40万平方米,气势恢宏,令人敬畏。</p> <p class="ql-block">站在寺院前,那庞大的建筑群令人震撼。洁白的墙壁、金光闪耀的屋顶,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神圣庄严,仿佛时间在此凝固。步入寺内,五彩经幡随风飘扬,仿佛在低语,传递着佛陀的智慧与慈悲。</p> <p class="ql-block">一踏入寺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被誉为“世界最长”的转经长廊。这条长达3.5公里的长廊,排列着2000多个转经筒,绵延不绝,金顶红墙在经幡的映衬下更显庄重神圣,成为无数信徒朝圣的必经之路。</p> <p class="ql-block">环绕全寺的转经长廊,是拉卜楞寺最具代表性的景观之一。虔诚的信徒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转动经筒,用脚步丈量信仰的距离,用双手触摸心灵的归宿,仿佛每一圈转经,都是对生命与轮回的深刻体悟。</p> <p class="ql-block">拉卜楞寺始建于1709年,由第一世嘉木样协贝多吉大师主持兴建,历经代代嘉木样大师与各大活佛的不断扩建与完善,逐渐发展为藏传佛教的神圣禅林、知识传播的综合性学府,以及整个安多地区的文化与艺术中心,被世人誉为“世界藏学府”。</p> <p class="ql-block">鼎盛时期,拉卜楞寺僧侣人数高达4000余人,建有六座经堂、四十八座大小佛殿,依其功能分为经堂、佛殿、囊欠、僧舍及其他五类建筑。</p> <p class="ql-block">拉卜楞寺的建筑均以当地石材、木材、泥土与茴麻为原料,极少使用金属,展现出浓郁的地域特色。各殿堂依功能与等级,涂以红、黄、白等天然颜料,阳台与檐角悬挂彩布帘帐,大中型建筑顶部与四隅则装饰鎏金法轮、阴阳兽、宝瓶、幡幢、金顶与雄狮,整体建筑气势磅礴,错落有致,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拉卜楞寺号称拥有108座属寺,是甘南地区的政教中心,至今仍保留着全国最完整的藏传佛教教学体系。寺内现存最古老、唯一保存自第一世嘉木样活佛时期所建的佛殿,便是位于大经堂旁的下续部学院佛殿,见证着三百余年的风雨与辉煌。</p> <p class="ql-block">寺内的闻思学院大经堂,始建于1709年,是甘南地区规模最大的佛殿之一。殿内矗立着140根巨柱,可容纳三千僧人同时诵经。中央供奉着释迦牟尼鎏金佛像,四周壁画以唐卡技法描绘佛陀生平,前殿悬挂着乾隆皇帝亲笔题写的“慧觉寺”匾额,庄严肃穆,令人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走进闻思学院大经堂,四十八根朱漆巨柱直插云霄,柱身雕刻着鎏金佛像与六道轮回图,细节之处尽显匠心。阳光透过天窗洒落在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的鎏金法衣上,折射出斑斓光影,仿佛佛光普照,令人心生敬畏。</p> <p class="ql-block">漫步于经堂之间,空气中弥漫着酥油茶的香气,耳边传来喇嘛们此起彼伏的诵经声,低沉而悠远,仿佛将人带入一个远离尘世的清净世界,心灵也随之沉静下来。</p> <p class="ql-block">作为“世界藏学府”,拉卜楞寺保留着全国最好的藏传佛教教学体系。寺内设有六大学院,分别为闻思学院、上续部学院、下续部学院、医学院、喜金刚学院、时轮学院。</p> <p class="ql-block">拉卜楞寺不仅是一座宗教殿堂,更是一座知识的宝库。其藏经楼珍藏藏语文法、藏史、哲学、医药、历法、音乐、美术等典籍六万五千余卷,另有七万余块木刻印版书籍,以及一部两百余卷的大藏经——《丹珠尔》与《甘珠尔》,是全国藏经最丰富的佛教寺院之一。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艺术价值,令人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作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拉卜楞寺的建筑群不仅承载着宗教信仰,更是一部用土木石瓦书写而成的立体佛经。清晨第一缕阳光洒落在金顶之上,整座寺院仿佛被注入生命,开始缓缓诉说着它的千年故事,等待世人前来聆听与感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