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云南大学(Yunnan University,简称“云大”或“YNU”)始建于1922年,1923年正式开学,时为私立东陆大学,1934年更名为省立云南大学,1938年改为国立云南大学,是我国西部边疆最早建立的综合性大学之一 。1937年,熊庆来出任校长后,学校进入辉煌时期,20世纪40年代已发展为包括文、法、理、工、农、医等学科,规模较大,在国际上有影响的中国著名大学之一,1946年被《不列颠百科全书》列为中国15所世界著名大学之一 。五十年代院系调整后,云南大学部分学科独立建校,1978年被列为全国88所重点大学之一,1997年成为首批“211工程”高校,2017年入选首批42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之一,2018年成为中西部14所“部省合建”高校 。</p> <p class="ql-block">云南大学校徽</p> <p class="ql-block">云南大学南校门(南门)的校名是集毛泽东书法字帖而成,其门的设计风格为传统中式,与校园内的龙门道(九五台阶)、“腾蛟”“起凤”牌坊等古建筑相呼应,营造出古朴典雅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九五台阶</p> <p class="ql-block">云南大学“凤起蛟腾”</p><p class="ql-block">——两个牌坊、一条长阶、一所大学的百年人才宣言一、位置与形制</p><p class="ql-block">从东陆校区南门进入校园,迎面先是 95 级“龙门道”石阶(俗称“九五台阶”),左右各耸一座四柱三间冲天式牌坊:</p><p class="ql-block">• 东侧额题 “蛟腾”(蛟龙跃起)</p><p class="ql-block">• 西侧额题 “凤起”(凤凰振翅)</p><p class="ql-block">两坊正背双面题字:外书“为国求贤”“明经取士”,内书“蛟腾”“凤起”,寓意“入此门者,皆当成龙成凤、为国栋梁”。</p> <p class="ql-block">二、历史渊源1. 明代初创</p><p class="ql-block"> 原址为明清云南贡院大门,始设于明永乐九年(1411)。科举时代,士子入院应试必经此二坊,取《滕王阁序》“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之典,以兆文运昌盛。2. 近代毁建</p><p class="ql-block"> • 1923 年东陆大学建校后保留旧坊。</p><p class="ql-block"> • “文革”中被拆毁。</p><p class="ql-block"> • 2003 年依据老照片“修旧如旧”重建,石料仍采昆明西山青石,斗拱、雀替皆按明代法式复原。三、文化符号</p><p class="ql-block">• 入学礼仪:新生报到日,男生喜与“蛟腾”合影,女生多在“凤起”下打卡,取“蛟龙出海、丹凤朝阳”之吉兆。</p><p class="ql-block">• 毕业典礼:学位授予后,学生反向下阶,称“蛟腾凤起、一跃龙门”,寄望前程万里。</p><p class="ql-block">• 校园文创:校徽钥匙扣、毕业纪念章均以“蛟腾凤起”剪影作图案。四、建筑看点</p><p class="ql-block">• 坊高 8.4 米,柱头饰云纹,额枋浮雕双凤戏珠、二龙抢宝。</p><p class="ql-block">• 坊前各置明代石狮一对,原物出土于贡院遗址,2003 年复位。</p><p class="ql-block">• 夜晚有暖色投光,坊影倒映石阶,成为昆明市区最上镜的夜景之一。一句话总结</p><p class="ql-block">“凤起蛟腾”不只是两个古牌坊,更是云南大学把六百余年贡院遗风浓缩成一句暗语:进此门,当化龙成凤,为国求贤。</p> <p class="ql-block">至公堂——明清贡院遗构,红柱彩绘,闻一多曾在此做“最后一次演讲”,现为礼堂。</p> <p class="ql-block">重修至公堂碑记</p> <p class="ql-block">云南大学人类学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东号舍(贡院考棚)——青砖长廊,昔日科举号舍,今为艺术琴房,可窥古代考场蜡像</p> <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初创:</p><p class="ql-block">明永乐九年(1411年),朝廷准许云南设乡试,最早的贡院建于今昆明长春路、威远街一带。迁建:因旧地狭小,弘治十二年(1499年)迁至现址,背靠城墙,南临翠湖,地势高峻,风水极佳。鼎盛:清康熙年间,号舍增至4865间,每三年一次乡试,云贵两省考生达五六千人。终结: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举行最后一次乡试。</p> <p class="ql-block">考室</p> <p class="ql-block">东陆书院</p> <p class="ql-block">云南大学贡院,即云南贡院,位于昆明市云南大学东陆校区内,是明清两代云南举行乡试的科举考场,始建于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转型:1922年,云南大学在贡院旧址建校,至公堂改为礼堂,东号舍保留为历史遗迹。</p> <p class="ql-block">重修贡院碑记</p> <p class="ql-block">东号舍</p><p class="ql-block">文化价值教育重地:林则徐、闻一多、李公朴等历史人物曾在此讲学或活动。革命记忆:1946年,闻一多在此发表《最后一次的演讲》。保护级别:1987年被列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建筑格局</p><p class="ql-block">至公堂:贡院核心建筑,明清原构,曾为乡试主考场,后为云大礼堂。南明永历帝曾驻跸于此。东号舍:又称贡院考棚,是考生居住与考试之处,现存为清康熙三年(1664年)重建,1999年重修。明远楼:原在至公堂前,后改建为会泽院(云南大学主楼)。周边建筑:会泽院(法式建筑)、映秋院(梁思成设计)、钟楼等,形成中西合璧的校园风貌。</p> <p class="ql-block">一、历史价值1. 创校原点:会泽院始建于1923年、落成于1924年,是云南大学前身——私立东陆大学的第一栋主体建筑,奠定云南现代高等教育。</p> <p class="ql-block">2. 文脉传承:其址原为明清云南贡院“明远楼”,数百年科举文化与大学精神在此交叠,使建筑本身成为“学府替代贡院”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3. 国家记忆:抗战时期,会泽院两次被日机轰炸仍屹立不倒,楼内曾云集熊庆来、冯友兰、费孝通等学者,成为西南联大时期全国学术活动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会泽院云南大学主楼</p><p class="ql-block">会泽百家,至公天下。</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4. 文保地位:2019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会泽院——1924年建,欧式主楼,前有草坪、后有至公堂,中西并置,拍照极出片。</p> <p class="ql-block">会泽院内部是历史陈列馆</p> <p class="ql-block">会泽院大厅</p> <p class="ql-block">二、建筑风格法式新古典主义:外观仿法国巴黎大学主楼,呈H型平面,坐北朝南,地上2层(局部3层),高约23.3 m。</p> <p class="ql-block">经典立面语汇:底层大块石勒脚,红砖墙身,青石腰线分隔;二层拱窗,转角及门窗镶砌细凿青石;正面4根10 m高罗马巨柱,柱头饰叶形浮雕,整体构图严谨,比例雄伟。中西合璧细节:铁艺大门、拱形木窗、内走廊及门厅楼梯均体现欧洲学院派特征,而95级青石台阶(“龙门道”)则暗合《易经》“九五飞龙”之意,隐喻地方文脉与办学愿景。</p> <p class="ql-block">云南大学“至公天下”石碑</p><p class="ql-block">——把十二个字写成一所大学的“精神路标”一、石碑在哪里</p><p class="ql-block">石碑位于云南大学东陆校区会泽院前广场中轴线上,与钟楼、至公堂呈“三点一线”,是来校参观的必打卡处。二、碑上内容</p><p class="ql-block">正面镌刻八字校训:</p><p class="ql-block">会泽百家 至公天下</p><p class="ql-block">背面阴刻同款小篆,并落“云南大学立”及2006年季秋月款。</p> <p class="ql-block">二、碑上内容</p><p class="ql-block">正面镌刻八字校训:</p><p class="ql-block">会泽百家 至公天下</p><p class="ql-block">背面阴刻同款小篆,并落“云南大学立”及2006年季秋月款。三、十二字释义1. 会泽百家:语出《尚书》“会于泽”,意为“汇聚百家学说,兼容并蓄”。2. 至公天下:取自《礼记·礼运》“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强调“公在天下,不为己私”。</p><p class="ql-block">合在一起,既概括了云大“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传统,也宣示“把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相连”的价值追求。四、诞生故事</p><p class="ql-block">• 2006年,云大在迎接“211工程”验收与80周年校庆之际,由校党委宣传部、艺术学院与云南省书法家协会共同策划立碑。</p><p class="ql-block">• 书法家冯国语先生以小篆书写,石料取自大理苍山花岗岩,整块重约18吨,由大理非遗石匠全手工凿刻。</p><p class="ql-block">• 石碑安放后,广场被师生昵称为“至公坪”,每年开学典礼、毕业典礼都在此举行宣誓仪式。五、文化意义</p><p class="ql-block">• 课堂外的课堂:新生入学教育第一站必到碑前,由校史馆老师讲述“会泽百家 至公天下”与熊庆来、李广田等老校长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创作母题:石碑屡见于学生摄影、诗歌与毕业照中;2025年“我为云大写首诗”征稿启事也将“会泽百家 至公天下”作为关键词。</p><p class="ql-block">• 城市地标:昆明地铁3号线“潘家湾”站站台文化墙即以缩小版“至公天下”石碑浮雕装饰,寓意“把大学精神延伸到城市”。一句话总结</p><p class="ql-block">一块石头,十二个字,把云大近百年的“学术自由、爱国奉献”浓缩成了看得见、摸得着、走得进的“精神坐标”。</p> <p class="ql-block">风节亭</p> <p class="ql-block">再建风节亭记</p> <p class="ql-block">映秋楼——梁思成、林徽因设计,黄墙绿窗,中西合璧的女生宿舍,静卧钟楼西侧。</p> <p class="ql-block">钟楼——原水塔,七层27米高,挺拔于理科三馆之间,夕照时“钟楼接晖”成校园标志。</p> <p class="ql-block">不同角度不同季节的钟楼照片</p> <p class="ql-block">怀周院</p> <p class="ql-block">天文馆</p> <p class="ql-block">怀周院</p> <p class="ql-block">文渊楼</p> <p class="ql-block">文渊楼正面</p> <p class="ql-block">音乐系硕士生毕业汇报演出海报</p> <p class="ql-block">学术报告海报</p><p class="ql-block">何谓艺术</p> <p class="ql-block">艺术与设计学院作品展</p> <p class="ql-block">图书馆</p> <p class="ql-block">科学馆</p> <p class="ql-block">庆来堂</p> <p class="ql-block">与缅甸留学生合影</p> <p class="ql-block">物理大楼广场</p> <p class="ql-block">云南大学建校七十周年纪念</p><p class="ql-block">物理系校友赠</p><p class="ql-block">对真理和知识的追求,并为之奋斗,是人的最高品质之一。</p><p class="ql-block"> ————爱因斯坦</p> <p class="ql-block">物理馆</p><p class="ql-block">云南大学物理馆位于东陆校区(翠湖北路2号),是1954年建成的“理科三馆”之一,与化学馆、生物馆共同构成一组“工”字形苏式建筑群。</p><p class="ql-block">一、建筑形制</p><p class="ql-block">• 设计者:云大土木系姚瞻教授。</p><p class="ql-block">• 朝向与体量:坐南向北,三层(局部四层)砖混结构,占地约3500 m²,建筑面积6948 m²。</p><p class="ql-block">• 立面特征:正面六根高约30米的圆形立柱,柱头简洁雕花;中部以双圆柱跨廊与后楼相连,整体雄伟端庄,2005年被列为昆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建筑。</p> <p class="ql-block">二、功能演变</p><p class="ql-block">1. 初创时期(1954—1970s)</p><p class="ql-block"> 作为云南大学物理系教学科研主楼,内设普通物理、近代物理及光学实验室,是西南地区最早开展光谱、激光研究的基地之一。2. 改革开放后</p><p class="ql-block"> 逐步整合为“物理实验教学中心”,面向全校开设30余门实验课,年人时数达14万,成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p> <p class="ql-block">当下使用</p><p class="ql-block"> 一楼保留部分历史陈列;二、三楼为教学科研实验室,拥有3100余台(套)设备,总值2000余万元,支撑光电信息、等离子体、计算物理等方向。</p> <p class="ql-block">三、人文景观</p><p class="ql-block">楼前矗立着1993年落成的爱因斯坦纪念墙,由1966—1970届物理系校友捐建,墙上镌刻着爱因斯坦名言:“对真理和知识的追求并为之奋斗,是人的最高品质之一”。</p><p class="ql-block">四、参观提示</p><p class="ql-block">• 地点:东陆校区理科三馆正中,钟楼西侧。</p><p class="ql-block">• 看点:苏式古典立面、爱因斯坦纪念墙、老式光学仪器展柜。</p><p class="ql-block">• 交通:昆明地铁3号线潘家湾站步行约10分钟;校外人员刷身份证即可进校参观。</p> <p class="ql-block">云南大学东陆校区里的“云南第一天文点”是昆明最早用天文方法测定本地经纬度的原址,也是校园里最有“科学味道”的打卡地标之一,具体信息如下:1. 位置与外观</p><p class="ql-block"> • 石碑位于文津楼(图书馆老楼)东侧草坪边,高约1.2 米,正面题刻“云南第一天文点”七个大字,基座左右分别嵌有1934 年复测始末全文和时任校长何瑶题写的“云南大学天文点”。</p><p class="ql-block"> • 碑后不远处就是校园著名的“银杏大道”,秋季金黄一片,拍照极易出片。</p> <p class="ql-block">历史价值</p><p class="ql-block"> • 清康熙四十九至五十七年(1710—1718 年)清廷曾在全国进行大规模“大地测量”,昆明县北极高25°06′、京师偏西13°38′的坐标即诞生于此。</p><p class="ql-block"> • 1934 年12 月,云南省教育厅、云南大学、昆明一得测候所联合用60°等高仪、无线电时号等现代设备再次实测,把该处正式定为“云南第一天文点”,并立石为志。测得精确坐标:东经102°41′58.88″,北纬25°03′21.19″,成为我国除北京古观象台外,唯一保存至今的原测经纬度确切点位。</p> <p class="ql-block">凌云道</p> <p class="ql-block">云南大学革命烈士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南学楼</p> <p class="ql-block">熊庆来(1893.10—1969.2),字迪之,云南弥勒人,中国现代数学的奠基人之一、著名教育家,1937—1949年任云南大学校长。生平与教育背景熊庆来幼读私塾,1907年考入云南方言学堂。1913年获公费赴比利时学矿业,后因一战转赴法国,先后就读巴黎大学、马赛大学、蒙彼利埃大学,获法国国家理科博士学位,成为最早获此学位的中国科学家之一。</p> <p class="ql-block">执掌云南大学1937年,抗战爆发,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诚邀其回乡,熊庆来毅然放弃清华大学优渥条件,出任云南大学校长。他在就职宣誓中承诺:“绝不妄费一钱,妄用一人,绝不营私舞弊”。主要治校举措:1. 广延名师:聘请吴文藻、顾颉刚、费孝通、吴晗、白寿彝、楚图南等187位专任教授、40位兼任教授,甚至包括外国专家。2. 扩充院系:将原本3个学院、不足500生、设备简陋的省立大学,发展为拥有5个学院、18个系、1100多名学生的综合性国立大学。3. 严格治校:提出“慎选师资、严格考试、整饬校纪、充实设备、培养研究风气”五条原则。4. 筹措经费:争取中英庚款、社会捐助,兴建映秋院、泽清堂等设施。</p> <p class="ql-block">学术贡献</p><p class="ql-block">熊庆来开创了“熊氏无穷数”理论,被国际数学界载入史册;参与创办中国数学会及《中国数学会学报》,被誉为“中国近代数学之父”</p><p class="ql-block">人格风范清廉自守:夫人拒收金项链为子女说情的故事传为佳话。爱才惜才:发现并破格提携只有初中学历的华罗庚进清华,成就一代数学大师。晚年与纪念1949年赴巴黎开会期间突发脑溢血致半身瘫痪,仍坚持左手写作、研究;1969年逝世。1989年云南大学设立“熊庆来奖学金”;其家乡弥勒建有“庆来中学”以志纪念。</p> <p class="ql-block">李广田(1906.10—1968.11),山东邹平人,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教育家,1952—1968年任云南大学副校长、校长,是云南大学历史上第一位“文学家校长”。他把一所边疆大学带进了全国综合性重点大学行列,也把文学的火种留在了云岭之南。一、作家校长:先声夺人的“双重身份”1. 文学成就</p><p class="ql-block">• 与何其芳、卞之琳并称“汉园三诗人”。</p><p class="ql-block">• 散文集《画廊集》《银狐集》《灌木集》被鲁迅赞为“乡土散文的典范”。</p><p class="ql-block">• 长诗《地之子》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数十年。2. 教育履历</p><p class="ql-block">• 1935年北大外文系毕业,抗战爆发后辗转西南联大任教。</p><p class="ql-block">• 1952年奉调云南大学,先后任中文系主任、副校长,1956—1958年兼任校长。二、“云大八年”:三件奠基性工程1. 学科布局“文理并举”</p><p class="ql-block"> 主持恢复法学院,新建地球物理系、生物系、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使云大从单一文理学院发展为拥有8个系、20个专业的综合性大学。2. 师资“南北合流”</p><p class="ql-block"> 亲自赴京沪聘请刘文典、楚图南、方国瑜、钱端升等70余位教授,提出“北学南渐、东西互补”的口号,奠定云大在全国的学术地位。3. 校园“诗意营造”</p><p class="ql-block"> • 主持扩建图书馆(今“李广田图书馆”的前身),馆藏由15万册增至70万册;</p><p class="ql-block"> • 保留会泽院、映秋院等历史建筑,亲题“诚毅”校训石;</p><p class="ql-block"> • 组织师生在翠湖周边遍植樱花、垂柳,使“云大八景”成为昆明名片。三、治校理念:三句“口头禅”1. “大学之大,在于大师,更在于大树。”——注重延揽人才,也强调校园环境育人。2. “让学生抬头看见星空,低头看见土地。”——提倡通识教育与乡土关怀结合。3. “文学可以温柔地改变一所大学。”——要求中文系学生“每人每年必须读完50本非教材书”,并亲开“散文习作”课。四、人格风范:三件小事</p><p class="ql-block">• 1957年反右,他顶住压力,把中文系8位“右派”教师全部留在资料室“变相保护”。</p><p class="ql-block">• 三年困难时期,每月把自己的作家稿费(约120元,相当于当时两个月工资)换成粮票,悄悄补贴学生食堂。</p><p class="ql-block">• 1962级新生入学,他亲自给每人送一本自己签名的《散文三十篇》,扉页上写:“愿你脚下有泥土,胸中有火焰。”五、身后与纪念</p><p class="ql-block">• 1968年被迫害致死,1978年平反。</p><p class="ql-block">• 1980年,云南大学在会泽院西侧树立“李广田校长像”,并在图书馆大厅设“广田书屋”。</p><p class="ql-block">• 2006年百年诞辰,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李广田全集》六卷本;云大中文系设立“李广田散文奖”,每两年评选一次,已成为全国高校重要的学生文学奖之一。</p> <p class="ql-block">银杏大道——文渊楼至会泽院300米长金黄遍地,位列“中国高校最美十景”。</p> <p class="ql-block">至公天下石碑</p> <p class="ql-block">高远、务实</p><p class="ql-block">勤勉、卓越。</p> <p class="ql-block">铜炮</p> <p class="ql-block">泽清堂</p> <p class="ql-block">云南大学·泽清堂</p><p class="ql-block">——梁思成林徽因在昆明留下的唯一“大殿式”食堂一、身世:一份夫人捐款,两位大师设计</p><p class="ql-block">1941 年,云南全省女生聚集东陆校区,宿舍(映秋院)虽已由龙云夫人顾映秋捐建,仍缺一座女生食堂。时任第一集团军总司令卢汉的夫人龙泽清再伸援手,捐款建成配套食堂,学校遂以“泽清”命名。</p><p class="ql-block">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梁思成、林徽因受校长熊庆来之邀,将这座食堂设计成传统大殿式格局,成为两位大师在昆明留下的唯一一座“食字号”作品。</p> <p class="ql-block">二、形制:四合院的“姊妹楼”</p><p class="ql-block">1. 布局</p><p class="ql-block"> • 与映秋院仅一廊之隔,平面呈单檐歇山顶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前有月台,后带抱厦。</p><p class="ql-block"> • 东侧用木构回廊与映秋院围合成“匚”形内院,既分区又共享景观。</p><p class="ql-block">2. 屋顶</p><p class="ql-block"> • 主殿为歇山顶,檐角舒缓起翘;回廊卷棚顶;西南角三层攒尖顶塔楼兼作储藏与瞭望。</p><p class="ql-block"> • 原覆青灰色筒瓦,1993 年重修时改为黄色琉璃瓦。</p><p class="ql-block">3. 结构</p><p class="ql-block"> • 初建时以夯土墙、木构架为主,造价低廉;1992—1993 年按原样翻建,改为钢筋混凝土仿木构,外刷黄色抹灰。</p> <p class="ql-block">三、功能演变</p><p class="ql-block">• 1941—1952 女生专用食堂,可同时容纳 200 人就餐。</p><p class="ql-block">• 1952—1980s 先后改作教工食堂、工会活动厅、校团委办公地。</p><p class="ql-block">• 1993 重建后 辟为云南大学校友活动与会议接待中心,内部保留原殿高 8 米的木构藻井,可作为小型展览、学术沙龙场地。</p><p class="ql-block">• 2006 年 列入昆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与映秋院、至公堂组成东陆校区古典建筑展示片区。</p><p class="ql-block">四、看点</p><p class="ql-block">1. “大殿式”食堂全国罕见:重檐歇山顶、斗拱、雀替俱全,却只为师生日常三餐。</p><p class="ql-block">2. 林徽因手植松柏:1993 年重建时在殿前补植两株龙柏,传为林徽因当年设计图中标注的“对景”。</p><p class="ql-block">3. 夜景灯光:2020 年增设暖色瓦楞灯,歇山顶轮廓在夜里倒映月台水池,成为校园打卡新景。</p> <p class="ql-block">李维恭烈士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龙门道(九五台阶)——进南门登95级石阶,抬头即见法式会泽院,红砖白柱,现为校史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