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回想过去木质外壳的收音机正襟危坐在五斗柜上时,就像块浸了阳光的琥珀。旋钮转起来沙沙响,调出某个频率的瞬间,电流声突然漾开来,像谁轻轻推开了一扇窗。窗外是评书里的金戈铁马,是天气预报里远方的阴晴,是深夜电台里带着电流杂音的歌声,是祖国大江南北与世界各国的新闻事件。那是收听广播的年代,日子过得慢,声音便成了最贴心的陪伴。</p> <p class="ql-block"> 那年那月,国家和地方都有广播电台(站),位于华夏大地广袤的城乡牧区边疆,买不起收音机的家庭,还有县乡广播站转发的有线广播,往往还有自办节目。这样,确保偏远地区的人们以及困难群体也能接收现代资讯。收音机、有线广播,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拥有数亿听众。每天准时收听广播,成为许多人坚持多年的生活习惯。</p> <p class="ql-block"> 清晨的广播总跟着灶间的烟火气醒来。母亲往炉膛添柴时,收音机正播报着早间新闻,玉米粥的氤氲混着播音员字正腔圆的语调,成为迎接新一天到来的习以为常。赶快起床、洗漱、吃饭、到校,早晨的时间不能拖延,早间新闻应该有,但不能仔细听。该做的事情环环相扣,不重要的新闻播报根本记不住,早晨的忙碌好像只为一件事,那就是上学。</p> <p class="ql-block"> 孩子们的期待藏在午后。“小喇叭开始广播啦”的序曲一响,院里疯跑的身影准会往屋里钻。孙敬修爷爷讲的孙悟空,声音里带着毛茸茸的灵气,仿佛那石猴就蹲在收音机上,眨着火眼金睛。有时信号飘了,滋啦声盖过了故事,便急得用巴掌拍机身,像哄一个闹别扭的伙伴,拍着拍着,熟悉的声音又踉踉跄跄跑回来,满屋子都松了口气。中午时段的收音机节目精彩纷呈,大人娃娃都想听自己喜欢的频道。如果作业不多不急,孩子们往往拥有优先选择权。</p> <p class="ql-block"> 青春期的心事藏在袖珍半导体里。晚自习的课间,耳机线从校服领口溜出来,偷偷绕到耳后。流行歌曲排行榜报出喜欢的歌手时,心跳会和着节奏乱撞;点歌节目里,主持人念出“给隔壁班XX的祝福”,连不相干的人都忍不住喜出望外。那时的牵挂很慢,要等一周的邮差把点歌信送到电台,再等一个固定的黄昏,让电波把一句“你还好吗”捎到对方耳旁。点歌传情,别样风情;撼动心旌,大功告成;对方高兴,喜不自禁。</p> <p class="ql-block"> 后来,有了电视机,VCD、DVD、传呼机、手机……收音机被挪到了储物间,蒙了层薄灰。偶尔擦柜子时碰一碰,旋钮不转了,却总觉得还能听见些什么,哦,是母亲边择菜边跟着哼唱的调子,是父亲听节目时轻敲桌面的节奏,是自己躲在被窝里,听着远方城市的天气预报,想象着从未见过的风景,还有同学、朋友、知己、相好鸿雁传书的真情流露以及弦外之音。</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声音来得太容易,太嘈吵,鱼龙混杂,指尖一点便是满世界的热闹,令人不知所云,真伪难辨。大杂烩,快节奏,博眼球,直播带货,哗众取宠,名人效应,令人眼花缭乱,你方唱罢我登场。可我偶尔还是会想起那个需要等待的年代,静等某个时刻,总有一段声音准时赴约;笃信跨越电波的问候,没有修饰,全是真心。就像那台老收音机,曾把温柔的时光,酿成了心底的共鸣。</p> <p class="ql-block"> 现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信息资讯海量蝶变,电视的受众也面临锐减态势,有的干脆成为摆设,甭说收音机几乎就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了。大凡听过收音机的人都已变老或正走在变老的路上,相信不远的将来,电视也终将被新的电子产品取代。世易时移,不管社会生活怎么变,我们不能忘记属于我们生活的那个时代的鲜明印记。因为我们代表着昨天的未来,明天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收听广播</p><p class="ql-block">立体方匣故事藏</p><p class="ql-block">普通话伴地方腔</p><p class="ql-block">节目时长皆固定</p><p class="ql-block">每天收听习为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