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园“荷”色

张兴容

<p class="ql-block">  美友昵称:张兴容</p><p class="ql-block"> 美篇号:41280083</p> <p class="ql-block">  太仓又名娄城、娄东,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因吴王及春申君在此设立粮仓而得名。宋朝诗人陸游曾赞美太仓“人生天地间,太仓一稊米”。</p><p class="ql-block"> 太仓的园林被誉为苏州园林皇冠上的一颗明珠,自古有“娄东园林之盛甲于东南”之说。每年的6一8月我总要找机会去太仓的园林一游,主要是冲着荷花而去的。江南的古典园林似乎与绚烂的夏花更加默契,其中太仓南园独占鳌头,故今年7月26日我又为“荷”而来。</p> <p class="ql-block">  南园位于太仓城中心,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为明万历年间首辅王锡爵赏梅种菊处。清初其孙王时敏增拓南园,王本是著名山水画家,他与造园大家张南垣强强合作使扩建后的南园成为一代名园。</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们由北门东侧进入只见园内景域辽阔、空间宽敞。中间一片湖域,周围楼宇亭阁。或沿着长廊漫游,或站在知津桥上,荷色晕染的美景均可尽收眼底。</p><p class="ql-block"> 湖面上莲叶田田,嫩绿的茎托着花苞,亭亭玉立、姿态优雅;一波波心急的荷花悄然绽放,迎风摇曳、俯仰生姿、惹人沉醉;荷叶起舞、花香四溢,为夏日增添了一抹独特的色彩。</p><p class="ql-block"> 荷叶、荷花和两岸的亭、榭、堂、廊等古建筑相映给我们审美的体验和享受。我忍不住吟诗宋代周紫芝的“传语薰风莫吹去,且容留眼看微波”。</p> <p class="ql-block">  眼前如宋代诗人杨万里描述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随到之处荷花逐渐盛开,婀娜多姿、芳香四溢、色彩斑斓,正以最绚烂的美景迎接我们的到来。</p> <p class="ql-block">  南园不大,按着游园行程我们先沿着长廊由北向南然后过知津桥去西端。长廊上的花窗特别美,里外都是景。如眼前这空窗正好让我们欣赏到廊外依山傍水的知津桥。知津桥是南园最引人注目的一座单孔拱形石桥,桥面离水面3.4米,远望如飞虹临水、亦美亦壮。此桥仿北京颐和园玉帶桥,端的好气派,而此时的知津桥与荷莲相融既描绘了桥的静谧景象,更呈现了花的初展生机。</p> <p class="ql-block">  很快到了南园主厅、明代的绣雪堂。堂名题字出自王世贞之手,绣雪堂乃主人会客之处。明元启七年(1627年)著名书画家董其昌、陈继儒来此雅集,饮酒弹琴、绘画吟诗。酒酣未尽,董其昌欣然命笔题“话雨”墨宝流传至今。</p> <p class="ql-block">  绣雪堂前的手植松由艺术大家宋文治先生于1996年将北京钓鱼台国宾馆赠送的二盆白皮松移至。</p> <p class="ql-block">  位于绣雪堂南侧的娄东园林展示馆是“画龙点睛”之笔,尤其引人注目。娄东园林是苏州园林的一部分,却又有独特之处。展示馆通过城市山林、园林之乐、园林之美三个主题完整地介绍了娄东园林。</p> <p class="ql-block">  馆内的大量文物展示了娄东园林的独特之处。眼前半载“墨池”之碑流传这样的故事,弇山园尔雅楼前有一方形池沼为王世贞幼子洗涤砚台之处,北宋大书法家米芾曾书写“墨池”墨宝嵌于池沼北岸。此碑后移置南园,至今一半还深埋南园旧址地下。</p><p class="ql-block"> 紧依展示馆的是“太仓市家风馆”,馆前对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呈现出太仓深厚的人文底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南园东侧的最南面是古城墙盆景园景区。古城墙指的是始建于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张士诚建的太仓城墙。现城墙系在旧址上局部修缮还原了当年的面貌。古城墙依山傍水、气势雄伟。我们边由山路攀登上太仓城楼,边想象当年森严壁垒、金戈铁马的场面。</p><p class="ql-block"> 盆景区依城墙而设置,盆景不多,其中不乏荷莲的缸、盆景。我对盆景园总有一种特别的感情,“荷”与“和”谐音,古今以来人们常以荷花作为和谐的象征,也以荷花比喻和气生财的寓意。许多人家都有把打着荷花烙印的盆景布置在家里显要位置的习惯以表示对和谐美好、兴旺发达、家道昌盛的吉祥祝福。</p> <p class="ql-block">  由太仓城楼沿山路而下即是知津桥底,跨越知津桥即可来到南园西部景区,站在桥上我们饱览了湖中潭影轩、香涛阁、寒碧舫等古建筑被荷莲包围的美景。只见湖中莲叶不断、碧绿无边;荷莲送香、荷花颌首,物、花、人融为一体成为一幅美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  南园西部最主要的建筑是元代的大还阁和明代的鹤梅仙馆。我们先来到大还阁。大还阁前的青石井栏是元代沧冮风月楼的旧物。沧江风月楼曾是太仓最繁华所在,文人骚客在此常饮酒吟诗。青石古井则既涤洗过文人雅士的笔砚也梳选过佳人歌女的长发,从元至今淹没了多少浪漫风流故事。现在这里成为一座莲花池,我们在这里看到了“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  大还阁到鹤梅仙馆之间是个小竹院,摆满着各种类型的荷花盆景,长着茂盛竹叶的竹子丛林。在这里我们停留了好久,我在想唐代诗人白居易以为“古典园林”应当“一片瑟瑟石,数竿青青竹。问我如有情,依然看不足”。眼前的小竹院正是这样的“无声的诗,立体的画”。被荷莲晕染的小竹院又恰似宋代诗人吴潜描述的“习习薰风回竹院,疏疏细雨洒荷漪,万绿结成帷”。</p> <p class="ql-block">  和南园其他地方一样,小竹院的花窗也很美。花窗分为“空窗”与“漏窗”两类,空窗仅有窗洞没有窗棂,亦窗亦门亦景,你站在窗内看“荷”景,看“荷”景的人在窗外看你,内外景致融为一体。</p> <p class="ql-block">  漏窗的窗棂、窗洞之中装饰上了各式各样纹饰图案,它“既漏又隔,似通还隔”,除能给游客想入非非、联想翩翩的感受外,还由于其图案为“荷”色点缀,使荷色之美更受人喜爱。</p> <p class="ql-block">  大还阁中有明末著名琴家徐上瀛的塑像,还陈列一块灵巧的碧石和一些琴谱。出大还阁不远就是鹤梅仙馆。其名源自一个感人的故事。王锡爵喜梅,传说当年他手植的一株梅树不幸枯死,于是他把它扎成鹤形,以资纪念。</p> <p class="ql-block">  出了洞门不远就回到了南园的北门。此时此地我想之所以自己每年总要外出观赏荷花,常为此乐而不倦,主要还在于荷花虽不名贵,却如宋周敦颐《爱莲说》之言“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荷花始终帶着冰清玉洁、高雅怡人的姿态,在人生道路上我要以其自勉生如荷花,清醒独立、不放浪形骸、不随波逐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