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昵称:倒淌河</p><p class="ql-block"> 美篇号:74300852</p> <p class="ql-block"> 在南京紫金山南麓,青松翠柏、茂林修竹中掩映着一座皇帝陵~明孝陵。明太祖朱元璋就长眠在这里。六月下旬,我顶着南京的滚滚热浪,怀着对这位布衣皇帝的崇敬与虔诚心情,开启了探索明孝陵之旅。时间不长但给人的感悟颇多。这位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平民皇帝,一生中南征北战,历尽艰辛,终于结束了元末分崩离析的混乱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建立了疆域广阔的大明王朝;在治国理政上,实行“礼治与法制并存”的政策,设立监察机构和地方行政系统,强化中央集权,重典惩治贪官,奠定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基础。朱元璋的传奇经历和丰功伟绩,震古铄今,将永远被后人铭记。我深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厚重而骄傲,更为中华民族地杰人灵、英雄辈出而自豪,继往开来,让我们笑迎更加辉煌的明天。</p> <p class="ql-block"> 明孝陵依山而建,座北朝南,占地面积达170余万平方米,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孝慈高皇后马氏的合葬墓,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帝陵之一。被国家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保护文物,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体现出明清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其创立的陵寝制度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规范着明清两代600多年帝陵建设的总体格局和风貌,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上有着划时代意义。行走在神道上,我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遥远的大明帝国时期,心中油然而生对历史的敬畏之情。</p> <p class="ql-block"> 孝陵始建于1381年,1398年正式启用。采用“宝城宝顶”形式,即以山体为陵。孝陵外观为圆形大土丘,直径约325~400米,高约7米,周围环绕砖墙,顶部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七个楷书大字,整个陵墓给人以气势恢宏之感。</p> <p class="ql-block"> “神烈山”碑是孝陵的重要文物,碑高4米,宽1.46米,坐北朝南,碑額篆刻“圣旨”二字,碑身楷书“神烈山”三字。“神烈山”原名钟山,由明世宗朱厚熜更名为“神烈山”,并立碑作为明代皇陵的重要标识物。</p> <p class="ql-block"> 中山王徐达是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战功卓著,曾率军击溃陈友谅,平定张士诚,攻克元大都,安定边疆,修建长城。朱元璋称其“持重有谋,功高不伐”,病逝后配享太庙,并在孝陵旁建神道,给予了极高的荣耀!</p> <p class="ql-block"> 文武方门是孝陵宫区的正门,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现存建筑为1998年复建,原址设王座门道,中间三孔为半圆拱券顶,两侧掖门为平顶,体现明代皇家建筑等级制度。</p> <p class="ql-block"> 四方城是明孝陵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式名称为“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亭”,始建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是明成祖朱棣为纪念其父朱元璋而建。其建筑平面呈正方型,四面各设券门,顶部为重檐歇山式黄琉璃瓦顶,亭内矗立着高8.78米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详述朱元璋生平事迹。雕刻精美,为南京现存最大古碑。</p> <p class="ql-block"> 朱元璋的功德碑碑文为《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由其第三子朱棣于永乐元年(1403年)篆写并树立于南京孝陵,全文共计2746字,楷书阴刻。由于年久风雨剥蚀,碑体字迹模糊难认,但斑驳的碑体显示了历史的沧桑。主要内容为颂扬朱元璋功德,将其神化为“真命天子”“受命于天”,以此彰显其统治的合法性。</p> <p class="ql-block"> 走进孝陵神道,庄严肃穆的氛围扑面而来,给人以强烈的威严感。长达2600米的神道主轴,象征“天下一统”的统治格局,18对石象生队列,形成“万世臣服”的视觉效果和皇权威仪。分列两旁的文臣武将神态自若,拱卫着至高无上的帝王;神道上的石兽形态各异,有威风凛凛的狮子,有矫健奔腾的麒麟,有高大温驯的骆驼和大象等等,象征着墓主人生前身份的尊贵、权利的宏大和统治疆域的辽阔。给人的心灵以洗礼般的震撼。古代匠人高超的雕刻技艺让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 明太祖英俊,潇洒,神武。</p> <p class="ql-block"> “治隆唐宋”碑是康熙皇帝赞颂明太祖朱元璋治国功德而题写的碑文。是康熙第三次南巡时所题,赞扬朱元璋的治国方略超越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六次南巡五次亲谒孝陵,用意是安抚汉人,缓和满汉矛盾,反映了清朝对明代政治制度的认可和继承。此碑由清江宁织造曹寅(曹雪芹祖父)主持刻立。</p> <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3日制作完成</p><p class="ql-block">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