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漏风的光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山风</p><p class="ql-block"> 卷着昭通的黄昏</p><p class="ql-block"> 背影</p><p class="ql-block"> 摇晃如玉米秆</p><p class="ql-block"> 绣花鞋</p><p class="ql-block"> 叩问大地:</p><p class="ql-block"> "这山路,还要走多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她漏风的笑 </p><p class="ql-block"> 悬在风里</p><p class="ql-block"> 三寸金莲</p><p class="ql-block"> 刻着一个时代的</p><p class="ql-block"> 畸形与坚韧</p><p class="ql-block"> 美丽与残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从民国的土路</p><p class="ql-block"> 到如今的碎石坡</p><p class="ql-block"> 疼 </p><p class="ql-block"> 是刻在骨头里的年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灯在暮色里 </p><p class="ql-block"> 晃</p><p class="ql-block"> 像绣花鞋</p><p class="ql-block"> 明天要数的里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郑波 2025年8月3日凌晨于云南马树镇</span></p> <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2日午后,昭通的山风卷着草木气,带着几分凉意。我和刘永建、龙胜海刚看完吴家林影像馆里那些刻着滇地风霜的照片,影友李劲松说马树镇明日赶集,十里八乡的人会把街市挤得热热闹闹,镜头定能装满故事。我们果断决定今天就赶去马树镇,明天拍摄马树镇的赶集。午后两点过我们出发,当SUV碾过碎石路时,我忽然看见前方山路边,有个背篓在慢慢晃动——像株被风刮得歪歪斜斜的玉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那围兜上有绣花。”我刹住车,举着相机往回走。老人走得极缓,膝盖往里扣成一道弧线,绣花鞋尖每顿一下,都像在地上轻轻叩问。龙胜海先凑过去,回头对我们时声音压得很低:“是小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老人家,八十几了?”建哥的相机快门响着,她却笑了,露出缺了门牙的牙床:“是八十六喽。”她围兜上的刺绣磨得发白,针脚却还倔强地立着,在风里抖出几分鲜活。她叫稀存存,名字里带个“存”字,倒像暗合了她的身世——昭通深山里,还存着这样一双缠足的脚。她说自己家在治乐村,从镇上赶集回来,已经走了一个多钟头,要走到家还得再走一个多小时。我们提议送她,她起初摆手,有些不好意思,在我们一再坚持下,她叹了口气:“脚实在疼得挪不动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车往山上去时,SUV的底盘在碎石路上磕出闷响,一路颠簸。她坐在我旁边的副驾驶座位上,说起四岁那年被裹脚的事:“娘把布在热水里泡软,攥着我的脚就往回折。”四个脚趾被硬生生压向脚心,布带勒得很紧,“哭到嗓子哑,夜里疼得直哼哼,过了半月,就不觉得是自己的脚了。”八十二年过去,那双脚仍像枚被揉皱的核桃,藏在青布鞋里,每走一步都在提醒她,有些疼是刻进骨头里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家藏在树丛深处,推门时朽木“吱呀”一声,像老人的叹息。屋里很暗,随处可见满地杂物。她掀开黑黢黢的锅,里面是早上剩下的洋芋。“老伴走了三十年,儿女在外地,一年到头见不着一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老人家很配合我们的拍摄。我们拍她坐在门槛上、火塘边、床沿边,拍她裹脚、收裹脚布,拍她那双“三寸金莲”上的绣花。她指着“三寸金莲”说,鞋是四十八岁的小女儿做的,“市面上买不着这么小的”。她配合地把脚抬起来,裹脚布一圈圈解开,露出变形的骨头,像老树枝。“你们拍吧,拍了说不定有人记着。”她抹了把脸,“拍下来,也算我来过这世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可我们谁也没敢问那些堵在喉咙口的话:夜里脚疼得厉害吗?生病时谁递杯水?赶集买的那点盐巴,够吃多久?她脸上总挂着笑,给我们看她攒的鸡蛋,说要留着换油,可那笑容里藏着的孤苦,像屋里的尘埃,看得见,摸不着,却呛得人鼻子发酸。</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下山时天快黑了,后视镜里,她还站在门口挥手,背篓靠在墙根,像个沉默的影子。车窗外的风掀起衣角,忽然想起她的脚——那双脚走过民国的土路,踩过饥荒的石头,如今还要丈量十里山路去赶集。八十年的时光,都被那根缠脚布勒进了骨头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返程时再看那座山,暮色正漫过她的屋顶。忽然想起她的脚,三寸不到的地方,藏着一个女人的一生:被裹住的童年,被磨平的棱角,被岁月压弯的脊梁。这双在封建陋习里挣扎过的脚,终究没能赶上一个能让她好好歇脚的时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山坳里的灯亮了,昏黄一点,在树丛里忽明忽暗。不知道那点光能照多远,够不够照亮她明天要走的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郑波 2025年8月3日凌晨于云南昭通市马树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郑波,苗族,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促进会副会长、贵州省省管专家、国家二级美术师、高级工艺美术师、资深广告设计师、民族文化学者、诗人;贵州民族大学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贵州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贵州画院(贵州美术馆)特聘研究员,贵州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贵州省广告协会理事,贵州省广告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贵州省装饰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黔东南民族画院名誉院长,凯里学院客座教授,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民艺学院专业发展顾问、设计大师工作室负责人,贵州省青年联合会第七届、八届副秘书长,优秀春晖使者,《城市档案》杂志创始人,“太阳鼓”银饰创始人;曾策划创办(中国)民航广告媒体联盟,并任秘书长、副会长;平面设计作品在全国及国际性设计专业比赛中获奖百余项,荣获“亚洲艺术设计贡献奖”;绘画作品多次应邀参加中、日、韩名家艺术邀请展;诗歌作品在全国各类比赛中荣获奖项逾40项;曾主持中国民航广告媒体联盟、贵州通源汽车、黔五福、两相依卫生巾、太阳鼓银饰、《城市档案》《新主流》等多个商业品牌的策划设计与整合营销项目,并取得较好的市场效果。</span></p> <p class="ql-block"><b>郑波工作室</b></p><p class="ql-block"><b>贵阳市区:</b></p><p class="ql-block">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正新街31号恒生大厦16层5号</p><p class="ql-block"><b>贵阳花溪:</b></p><p class="ql-block">贵阳市花溪区板桥艺术村博睿同行设计学校一楼</p><p class="ql-block"><b>凯里工作室:</b></p><p class="ql-block">贵州省凯里市凯开大道1009号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3楼</p><p class="ql-block"><b>凯里民族服饰展厅:</b></p><p class="ql-block">贵州省凯里市凯开大道1009号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2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