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972年9月19日《金华日报》刊登了一篇题为“处处有亲人〝报道:“八月二日清晨,由于七号台风的影响,狂风呼啸,暴雨如注。金华县大岩公社浩仁大队一所房屋倒塌了,贫农黄志海的女儿黄永香不幸被泥墙埋没,挖出来后,伤势十分严重,应立即送往金华抢救。</p><p class="ql-block"> 可是,婺江水暴涨,公路交通中断。蒋堂火车站最早的客车要在下午三点钟才开往金华。这时,永香全身抽搐,牙关紧闭,嘴唇发紫,生命危在旦夕。</p> <p class="ql-block"> ‘时间就是生命!’蒋堂车站的工人同志闻讯后,当即把黄志海和永香送到将要开往古方的铁路轨道车上,并主动与古方车站联系开往金华的货车。</p><p class="ql-block"> 轨道车刚在古方站停稳,早巳等候在站台上的车站工作人员,就将他们扶上了开往金华的货车。同车的一位护送病员前往金华的解放军战士,也热情地来照顾永香。</p> <p class="ql-block"> 金华车站,大雨滂沱。一辆解放军救护车停在站外。患病的解放军同志不顾自己的伤痛,要求司机同志把永香先送到县人民防治院。经过抢救,永香终于脱险了。看到这一切,黄志海激动得热泪盈眶。</p><p class="ql-block"> 事后,黄志海十分后悔未曾问明工人和解放军同志的姓名。可是在我们伟大祖国,这样的好人好事又何止万千?真是:阶级情谊深又深,祖国处处有亲人。〞</p> <p class="ql-block"> 这篇置名为浩仁大队党支部,大岩公社防治院供稿的报道,实则是我的杰作。说起创作这篇报道的起因,还得先说说当年的就医。说起“就医”,我们老知青不免感慨万分。1965年我们知青下乡时,从来未曾想过什么医保和患病就医的那些个烦心事。</p><p class="ql-block"> 印象里唯有五队知青章伦当过赤脚医生,经常背个药箱给乡民看病。徐村周边没有什么医院,如患病要到十里开外的琅琊区医院就医。后来1967年公社迁至徐村后,公社卫生(防治)院也随即搬到徐村毛竹园旁新址开张营业,的确方便了乡民。记得,医院内有两位四十来岁的医生,分别姓耿和龚,后来又分配来一个姓徐的小姑娘。</p> <p class="ql-block"> 下乡期间,偶有不适或身有微恙,我就翻翻买来的《赤脚医生大全》来个对号入座,然后到公社卫生院买药自个儿治病。后来我当了大队会计,有事无事也去附近的公社卫生院逛逛,时间一长也成了那儿常客。</p><p class="ql-block"> 1972年8月初,七号台风刚过,公社卫生院龚医生向我透露了:隔壁浩仁大队一所房屋倒塌了,贫农黄志海的女儿黄永香不幸被泥墙埋没,是他们送黄永香她们去金华急救的。</p> <p class="ql-block"> 话说我当大队会计后,乘工作之便写了不少通讯报道。听到黄永香的故事,凭我对新闻的敏感,这应是篇“军爱民”好题材。于是,我将这篇报道投向了《金华广播站》和《金华日报》。</p><p class="ql-block"> 果然,稿件不但被金华广播站采用,也被《金华日报》刊登,这篇题为“处处有亲人”文章,成为我所有《金华日报》投稿的处女作。</p> <p class="ql-block"> 是啊,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国家有危难,哪里就有军人的身影;只要人民有困难,哪里就会出现拥军爱民的赞歌。许多年过去,世事沧桑,记忆渐淡,唯唯有这段拥军爱民的往事,记忆犹新,挥之不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5年7月27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