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越王勾践位于杭州湘湖西畔越王山巅的越王城遗址为春秋战国时期越国屯兵抗吴的军事城堡。</p> <p class="ql-block"> 海拔128米的越王城遗址是目前国内保存最为完整的春秋末期古城堡遗址。</p> <p class="ql-block"> 上山道旁有一越甲池,“越甲”一词取自蒲松龄:“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春秋时期,越王句践围困于城山之中,大夫范蠡为抵抗吴军筑起城墙,越国士兵沿城山古道站岗、传音、放哨,并掘渠筑池解决饮水。吴王夫差退兵后,越王句践发奋图强,率三千越甲完成复国大业。</p> <p class="ql-block"> 保存尚好的一段古城墙和点将台遗迹。</p> <p class="ql-block"> 半山腰古道旁有一座四角亭,叫古越亭,亭旁有一碑记,记录了建亭过程和吴越争霸的相关故事。游客登山休憩之余在这里不仅可以领略越文化还可以俯瞰美丽的湘湖风光。</p> <p class="ql-block"> 过了山上的“越王城”石牌坊,再往前走几十步,左下边便是洗马池。</p> <p class="ql-block"> 洗马池是春秋时期留下来的古迹。句践“馈鱼退敌”的鲤鱼就取自洗马池。公元前494年,句践伐吴,兵败夫椒,领残兵五千保栖固陵。吴王夫差以为,句践山上缺水,无法持久,宜以智取,不可强攻。因此“退而围之”并派人向句践赠送咸鱼,逼句践投降。句践深知赠送咸鱼的含义,便命人取洗马池中鲤鱼一双,予以馈赠。吴王眼见送来活鱼,知道山上有水,此战不可速取。句践以“馈鱼退敌”拖延了吴军进攻使越军得以喘息,为复国雪耻争得时间。</p> <p class="ql-block"> 越王祠前的养鱼池曾经是城山寺前的放生池,后改名养鱼池。范蠡所著的《养鱼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养鱼文献,建池养鱼是范蠡辅助越王句践增强国力的策略之一,也是范蠡隐居后发家致富的方法。范蠡虽很富有,却乐善好施,因此,他被当作富足而有道德者的典型,被世人尊为“中华商祖”。</p> <p class="ql-block"> 越王祠。</p> <p class="ql-block"> 走进越王祠大院,只见第一重山门上有联:“七策运筹兴越,廿年雪耻吞吴。”门上匾额写着 “大禹遗烈”四个大字。“大禹遗烈”指大禹留下的功绩或精神遗产,越王句践通过复兴越国、尊奉周室等行为,被认为继承了“大禹遗烈”。</p> <p class="ql-block"> 大殿上三尊站立的塑像分别是句践、文种和范蠡。景区在越王句践的雕塑下,选择采用更为规范“句践”而不是“勾践”的写法,更好地引导游客了解越文化,追溯2500年前吴越争霸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碑亭的石碑上记载,南宋开始,越王城山上建有的主要是纪念越王句践的建筑。当时,越王句践卧薪尝胆、复国雪耻的历史故事,正是南宋人梦想收复中原失地的精神寄托。于是,在句践屯兵抗吴的越王城建造了纪念句践的建筑。明末清初,这里衍化为城山寺,特别是清朝取代明朝以后,城山寺的地位开始凸现来。清入主中原后,清朝当局显然不喜欢百姓卧薪尝胆、复国雪耻的行为,因此,清朝统治极力推崇城山寺。雄才大略、励精图治的康熙皇帝,敕赐“城山禅寺”碑,期望百姓成为佛家弟子,安分守己。但清初统治者也没拆毁越王祠,而是让越王祠保留了一席之地,这让同一时代的释迦摩尼和越王句践同时接受信众朝拜。城山寺在咸丰年间,毁于太平天国战乱。</p> <p class="ql-block"> 如今城山上的建筑主要是重建后的越王祠,城山寺遗迹除了放生池外还剩下一座钟楼,钟楼内保留一座乾隆时期的千斤铜钟。城山寺钟声曾为湘湖八景之一“越城晚钟”。</p> <p class="ql-block"> 城山山顶中间低四周高、高处即为当年人工夯筑的城垣,周长约1091米,城垣内缓外陡,四角有高隆台地作了望用。在城垣上走一圈,城垣上仅剩夯土路面,且两侧杂木丛生,略显荒芜。</p> <p class="ql-block"> 北城垣外的望湖亭。</p> <p class="ql-block"> 望湖亭上俯瞰湘湖,可惜那天是阴天,湘湖上的景色不是很清晰。</p> <p class="ql-block"> 下山到湘湖西北面的越王城山广场,八尊展现了古代军事氛围的武士石像分列两旁,气势威武。石像仿佛是在欢送游人,欢迎有空再来参观游览。</p> <p class="ql-block"> 广场正对面的石牌坊后面就是有西湖姊妹湖之称的湘湖。我曾经游览过局部湘湖,那里有越王堤等与越王相关的景色,还有八千年文化的跨湖桥遗址博物馆等。将来有机会再去游览的时候再分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