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秦岭天路</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闪耀着精神的光芒</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华夏大地的中央,秦岭如一条沉睡的巨龙横亘千年,它以巍峨之姿隔绝南北,见证着岁月的沧桑变迁。那连绵起伏的山峦,每一道褶皱里都藏着古老的故事,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历史的厚重。而在秦岭深处,有一条蜿蜒盘旋的公路——周城公路(0702战备公路),它宛如巨龙身上的脉络,串联起南北,更承载着一段可歌可泣的筑路传奇,以及与之交相辉映的延安精神。</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风云际会,筑路号角响秦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国际局势波谲云诡,中苏关系剑拔弩张,战争的阴云如浓重的雾霾,压在每一个国人的心头。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修建一条穿越秦岭的南北战备公路,成为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抉择,也是无数人心中炽热而崇高的信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这条公路的起点,定格在陕西周至县马召镇。从这里进山,沿着黑河一路蜿蜒前行,直至沙梁子。黑河,宛如一条灵动的黑色绸带,在群山峻岭间肆意舞动。它见证了无数伐木工人的辛勤汗水,也目睹了古老村落的兴衰变迁。然而,当建设者们踏入这片土地,黑河便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它不再仅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通向希望与胜利的航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过沙梁子后,公路继续沿着板房子河逆流而上,向着秦岭的腹地挺进。板房子河,发源于秦岭深处,它犹如一位倔强的山野少年,带着山林的清新与野性,一路冲刷着岩石,冲开重重阻挠。建设者们沿着它的脉络,仿佛在与大自然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与博弈,每一步都充满了艰辛与挑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翻越秦岭主脉的那一刻,仿佛是跨越了一道生死之门。山风呼啸,如刀割般凛冽,仿佛要将一切生命拒之门外。但建设者们凭借着对党和国家的无限忠诚,凭借着对和平生活的热切向往,硬是在这看似无法逾越的天堑上,开辟出了一条通途。公路抵达佛坪界,佛坪,这片秦岭深处的秘境之地,从此被纳入了国家交通的版图。</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艰苦卓绝,筑路精神映山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生活无比艰难的年代,没有什么现代化的机械,建设者们只能依靠最原始的工具和最顽强的毅力。他们凭着手中的铁锹、钢钎和炸药,在人迹罕至的悬崖峭壁上,一寸一寸地开辟出这条天路。这是一场艰苦卓绝、声势浩大的国防建设工程,它不仅仅是一条公路的修建,更是一场对人类极限的挑战,一次对信仰和忠诚的深刻诠释。</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公路沿线的周至、佛坪、洋县、城固人民,为了这条公路的修建,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无私的奉献。7万多名民工,如同蚂蚁搬家,肩挑背扛,运送着一袋袋沙石、一根根木材;851部队的战士们,则以钢铁般的意志,冲锋在前,面对危险毫不退缩。周至县,因公路建设需要,死亡68人,伤残95人,那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一段破碎的家庭故事;851部队,同样有15名战士长眠在这片土地上,他们用热血和生命,为国家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防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王石宝营长,就是这众多英雄中最为闪耀的一颗星辰。当年,他所在的5752部队,承担着周城公路佛坪段最为艰巨的建设任务。佛坪,秦岭深处的无人之境,山高林密,野兽出没,自然条件恶劣无比。建设者们不仅要面对陡峭的山崖、奔腾的河流,还要与饥饿、寒冷和疾病作斗争。而王石宝营长,这位铁骨铮铮的军人,始终冲锋在前,哪里最危险,哪里就有他的身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那是一个阴冷的冬日,一场大雪覆盖了秦岭,公路建设暂时停滞。但为了赶工期,排除大南沟口段的一处哑炮任务迫在眉睫。王石宝营长毫不犹豫地站了出来,他带领着几名战士,背着工具,踏着厚厚的积雪,向着那片危险的区域进发。哑炮,如同一颗隐藏的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夺去生命。王石宝营长凭借着丰富的经验和沉着冷静的判断,开始小心翼翼地处理。然而,就在即将完成的那一刻,哑炮突然爆炸,巨大的冲击波将他掀翻在地,他的鲜血瞬间染红了洁白的雪地。王石宝营长,这位英雄,用他年轻而宝贵的生命,为周城公路的建设换来了安全与希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王石宝营长牺牲后,被安葬在周城公路边的佛坪塘湾公墓内。他的墓碑静静地矗立在松柏之间,墓碑上刻着他的名字和事迹,那简单的文字,却重若千钧。每当微风吹过,松柏轻摇,仿佛是在为这位英雄低吟悲歌。他的灵魂,早已与这片土地融为一体,他的眼睛,似乎从未离开过他为之付出生命的周城公路,他在那里,默默地守护着过往的行人,守护着这片他用生命捍卫的土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精神契合,延安光辉耀天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延安精神,以其“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核心,如同一座不朽的灯塔,照亮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道路。而0702战备公路的修筑精神,与延安精神一脉相承,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0702战备公路的修筑,本身就是为应对复杂国际环境、巩固国防的战略举措,这充分体现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战士们以“党指向哪里就打到哪里”的坚定信念,在地质条件恶劣、施工设备匮乏的秦岭山区,用钢钎、炸药与血肉之躯劈开悬崖。他们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安危紧密相连,为了国家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这种坚定的政治信仰,与延安时期革命者们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如出一辙。</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延安精神的鲜明标识,更是0702工程的真实写照。在修建公路的过程中,没有现代化机械,建设者们就靠人拉肩扛;没有充足物资,他们就啃干粮、宿山洞。面对塌方、泥石流等致命风险,王石宝等战士始终冲锋在前,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斗志破解难题。这种在绝境中迸发的韧性,正是延安时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精神的延续。他们以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公路通车后得到了深刻印证。这条贯通秦岭的生命线,不仅强化了国防战备,更便利了沿线群众出行、促进了区域发展。它将“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转化为看得见的民生福祉。战士们用生命浇筑的不仅是公路,更是党与人民的血肉联系。他们深知,自己的付出是为了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这种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与延安精神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高度契合。</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时代传承,精神火炬永相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王石宝营长与战友们的牺牲,不是孤立的壮举,而是延安精神在和平建设时期的生动实践。他们用忠诚诠释信仰,用奋斗践行使命,用牺牲守护家国。这种精神扎根秦岭沃土,在佛坪县代代相传,既是延安精神在新时代的具象化,更证明了伟大精神跨越时空的生命力,始终是激励后人攻坚克难的精神火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如今,岁月流转,社会科技日新月异,文明高度发展。虽然战争的阴云早已散去,但0702战备公路依然是国家国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如同一把利剑,深藏于秦岭山脉之中,随时准备为国家的安全和稳定挺身而出。在和平时期,它是连接南北的交通要道,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民族团结,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然而,在当今这个物质至上的时代,人们似乎渐渐遗忘了那些为了国家和人民利益而无私奉献的英雄们。但王石宝营长的精神,恰如一颗璀璨的星辰,永不褪色。他的忠诚、勇敢、奉献和牺牲精神,是我们这个民族最宝贵的财富,是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源泉。这种精神,激励着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勇往直前,永不退缩;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坚守信念,无私奉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当我们在编制交通志时,是把王石宝的事迹很自然地编入大事记的,但在终审过程中却将其划掉了,这反映出我们对历史的尊重与铭记还没有完全达到共识,作为编者,思考之余便站在延安精神研究会会员的角度,以文学方式来弥补这一欠缺。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历史,是一个民族的根脉,它承载着我们的过去,塑造着我们的现在,指引着我们的未来。每一个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贡献的英雄,都值得我们铭记和敬仰。他们或许没有显赫的地位,没有华丽的辞藻,但他们的事迹,却如同一座座丰碑,永远矗立在我们的心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让我们铭记这段历史,铭记这些英雄。当我们驾车行驶在这条周城公路上,望着窗外连绵起伏的秦岭山脉,呼吸着清新的山间空气,感受着公路两旁的自然风光,我们要想起那些为了这条公路的修建而付出生命的英雄们,想起王石宝营长,那位用生命守护着这条公路的英雄。</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让我们传承和弘扬王石宝营长的精神,传承和弘扬延安精神。在新的时代征程中,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顽强的毅力,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让延安精神在秦岭天路上继续闪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为人民的幸福安康而不懈奋斗。秦岭依旧巍峨,公路依旧蜿蜒,而英雄们的精神,将永远在这片土地上熠熠生辉,成为我们民族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