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纳天地宽

眉宇.星辰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眉宇.星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图:自拍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美篇号:18027718</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中的这句古训,道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两大支柱,刚健进取与宽厚包容。千百年来,中国家庭将这种精神内化为代代相传的家风家训,而其中“包容”二字,恰如大地承载万物般,成为塑造人格、维系家庭、传承文明的重要基石。一个家庭的兴衰荣辱,往往不在于财富的多寡,而在于是否拥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一个人的成就大小,常常不在于能力的强弱,而在于能否包容世人的不完美。包容,这一看似柔软的品质,实则是家庭精神最坚韧的脊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包容首先体现为家庭成员间的相互理解与宽恕。曾国藩在家书中告诫子弟:“家和则福自生”,而和的基础正是包容。北宋司马光家族世代传承“忠信孝友”的家风,其中“友”字便包含着兄弟和睦、互相包容的深意。司马光与兄长司马旦情谊深厚,即使意见相左也能彼此尊重,这种家庭氛围孕育出了一代史学巨擘。反观当下,许多家庭矛盾源于缺乏包容之心,父母不能容忍子女的个性选择,夫妻因琐事互不相让,兄弟姐妹为遗产反目成仇。北宋文豪苏轼在《与子由书》中写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道出了对亲人最朴素的包容愿望。家庭中的包容不是无原则的纵容,而是基于爱的理解与让步,如同大地不拒细流,方能成就其广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包容更是个人修养的试金石,是成就大器的必经之路。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这种和而不同的智慧,正是包容精神的精髓。晚清名臣林则徐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为座右铭,其宽广胸怀孕育了中国近代史上难得的改革勇气。中国古代“将相和”的故事流传千年,蔺相如对廉颇的挑衅避让三分,最终感动对方,二人同心辅佐赵王。这种包容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智慧与力量。在家庭中传承这种精神,就是教导子孙:能容人之短,方能用人之长;能恕人之过,方能化敌为友。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在《传习录》中强调“心外无物”,若内心足够宽广,外界的纷扰自然无处安放。培养孩子的包容心,就是赋予他们面对复杂世界的最宝贵铠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包容的家风能够孕育出开放进取的社会品格。晚清实业家张謇秉持“父实业,母教育”的家训,不仅自己兴办实业,更包容各种新思想,创办学校培养人才,展现了传统士大夫向现代企业家转型的广阔胸怀。中国古代“和合”文化强调“和而不同”,这种思想在家风中体现为对多元观点的尊重。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当时各种科技发明与异域文化,展现了包容并蓄的学术态度。一个家庭若能传承这种精神,子孙便不会固步自封,而是以开放心态面对世界。清代红顶商人胡雪岩之所以能成就商业传奇,与其“戒欺、包容”的家训密不可分,他不仅包容竞争对手,甚至提携后进,这种胸怀孕育了商业文明的良性生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回望那些传承百年的家族,无不是将包容精神融入家风血脉之中。从《颜氏家训》到《朱子家训》,从曾国藩家书到傅雷家书,中国优秀家风传统中始终贯穿着“有容德乃大”的智慧。当今社会变革加速,价值观念多元,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细胞,更需要弘扬包容精神,包容不同性格的家庭成员,包容多元的社会观念,包容时代的变化挑战。赢在路上,胜在改变,而改变的前提正是包容的心态。让我们在家风传承中珍视这份古老而常新的智慧:以大地般的胸怀包容万物,以江海般的度量容纳百川,如此方能培养出真正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让家庭成为滋养心灵、培育美德的温暖港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