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月夜登象山记》</p><p class="ql-block"> 8月2日,是我们从宝鸡来隆德避暑的第四天。夕阳刚为天际染上最后一抹橘红,月牙已悄悄悬在中天,清辉初洒时,我和爱人忽然起了兴致——要趁夜色登上北象山,从象山公园出发,目标弘法寺,目的是想站在隆德县城北边最高处一睹美丽的隆德县城全貌。</p><p class="ql-block"> 山脚的风带着凉意,只是上山的路比预想中难走。前段日子的大雨冲毁了部分山道,施工队正忙着修复,隔离墙拦着去路,我们却像两个执拗的孩子,绕开围挡从旧时的石阶往上攀。四五十米的台阶被月光镀上一层银白,踏上去时,鞋跟敲出的声响在寂静里格外清晰。到了曾能行车的路段,路面早被雨水搅得泥泞,我们踩着土径向西挪了百十米,又拐上一条石阶路,不知爬了多少级,眼前忽然开阔——一座凉亭立在山腰,正是绝佳的观景处。</p><p class="ql-block"> 凭栏望去,隆德城的轮廓在暮色里渐渐清晰。渝河像条墨色的绸带穿城而过,城西的水库泛着粼粼波光,岸边的灯火次第亮起,真应了那句“日观千家户,夜赏万盏灯”。霓虹在楼宇间流转,路上的车灯汇成流动的星河,时而舒缓时而湍急,倒像大地眨动的眼睛。头顶的半月正从云霞里穿游,清辉透过云层漫下来,把远处的山川晕染成淡墨画,连空气里都飘着草木与泥土的清新。</p><p class="ql-block"> 亭子里的风更凉了,我们却意犹未尽——弘法寺就在不远处。山路两旁的灌木荆棘伸着枝条,草丛与树丛黑咕隆咚,一路没撞见半个人影,只有零星虫鸣在草丛发出声音。借着月光深一脚浅一脚地走,没多久,弘法寺的飞檐就撞进了眼帘。门口的路灯孤零零亮着,寺门大开,寺内一片漆黑,殿宇和院落都浸在寂静里,连香火的气息都淡得闻不见。我们屏住呼吸在院里转了一圈,殿门紧闭,廊下的石墩沉默如古,倒像是千年前的故事都沉在这夜色里,临走之时我站在寺院中间我双手合十默默表示虔诚。</p><p class="ql-block"> 环视片刻,然后才匆匆离去,下山时脚步不由得有些加快,直到坐在象山公园的牌楼下,晚风拂过脸颊,才忽然觉出后怕来——刚才的胆气里,原是藏着多少莽撞。可再想起山巅的月、城里的灯,还有寺院内那片纯粹的静,又忍不住笑了。</p><p class="ql-block"> 这北象山,本就是隆德城北的一道天然屏障,因山形似象得名,海拔两千三百多米,山下渝河蜿蜒,西兰古道曾从这里穿峡而过。经过近年的生态修复,山上早已是乔灌相间,三季有花,四季常青。山腰的弘法寺不知始建于何年,香火时盛时衰,却总在山间守着一份安宁。当地还流传着一个传说,当年普贤菩萨助武王伐纣后西归,座下大象留恋此地风光,便化作了这座山,从此日夜守护着隆德城的烟火。</p><p class="ql-block"> 往日里的象山该是另一番模样吧,石阶干净,游人往来,弘法寺或许也香烟缭绕。可这夜登的经历,却像颗硌在记忆里的石子,带着点冒险的微疼,又透着难以言说的鲜活。毕竟不是谁都有机会,在月光里与一座山、一座寺,共享过那样一段寂静的时光。</p><p class="ql-block"> 这大概会成为我一生中,最难忘的一次夏夜登山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5.8.3凌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弘法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