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游之皇城相府

卫水柳迪

<p class="ql-block">  第二次游览皇城相府,又是在观看了诸多豪宅大院之后,难免会在对比下产生些浅见。</p><p class="ql-block"> 首先,皇城相府在建筑风格上与乔家(祁县)、曹家(太谷)、王家(灵石)、马家(平遥)等大院不同。前者恢宏大气,庄重威严;后者精致典雅,追求奢华。在器具陈设、用品铺排上前者简单实用,不尚奢靡;后者刻意雕琢,追求完美。 这是由其主人所处的地位和环境所决定的。做为帝师且位极人臣的陈廷敬,一生忠心耿耿、勤勉敬业,又治学严谨、成就卓然,深得康熙信赖。康熙二次驻跸其宅,并为其题写匾额《午亭山村》,褒奖之意溢于言表。</p><p class="ql-block"> 陈廷敬(1638年—1712年)字子端,号说岩、午亭,山西泽州(今山西晋城)人,顺治十五年(1658年)中进士,曾担任康熙朝日讲起居注官,是康熙年间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官至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辅佐康熙帝长达53年。他主持编撰的《康熙字典》是自《说文解字》以来第一部以“字典”命名的字书,对其后300年间的字典类研究产生重大影响,为汉字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之一。此外他还参与主持了《明史》、《佩文韵府》的修订编撰,并著有《午亭文编》、《河上集》、《参野诗选》。可以说一生契而不舍,著作等身。</p><p class="ql-block"> 在治家传世上,陈廷敬堪称古代贤臣能吏之典范。他以“清廉守正”、“读书立身”“勤勉简朴”为家训,激励其后人,以至于有“一门九进士,三世六翰林”之誉。</p><p class="ql-block"> 反观中国商贾家庭,虽然也注重家训,然其中心不外乎“勤俭持家”、“务实诚信”之类,讲求“陶朱之风”,追求“福禄寿喜”的物质生活的完美……受眼界局限,企盼世代家业兴旺,荣华富贵为归宿。</p><p class="ql-block"> 由于在等级森严的中国封建社会,商人地位较为低下——从“士农工商”排序即可看出。商贾出身往往被排除于科举之外,这就使得商人只能以经商之道传家。虽然到晚清阶段商人地位有所提高,甚至出现过胡雪岩、盛宣怀这样的亦商亦官的“红顶商人”,但总体上没有改变。统治者总以“经世致用”“登科入仕”教化民众,于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则把“耕读传家”视为信条,希望通过读书改变命运。其实,在教育资源分配极不均衡的条件下,下层阶级通过读书入仕的途径是极其艰难的,世族阶层把持下的私塾、书院门槛不是普通人可以跨越的。</p><p class="ql-block"> 当走近相府每一进院落,首先看到那些充满文化底蕴或彰显政治抱负的匾额、楹联时,细心研读后,总会对陈家治学治家之道产生敬佩之情——“拱辰”,表达要象众星拱卫北斗一样忠于君王;“壁耀奎光”,是指魁星(魁星)之光照耀四壁,暗示人才辈出;“台谏清风”、“肃正廉访”,彰显陈氏一门为官之道……楹联如:“读圣贤书明礼达用,行仁义事致远经邦”、“清勤自勖,忠孝传家”,禅明诗书传家、治国安邦之家训;“庭有余香,谢草郑兰燕桂树;家无别况,唐诗晋字汉文章”,“雨过琴书润,风来翰墨香”,显得崇尚文墨、高雅别致。</p><p class="ql-block"> 皇城相府建筑群与山西其它“大院”不同之处还在于它的防御功能。一般“大院”在安全措施上主要考虑防匪防盗;皇城相府则重点防御流寇,这是在经历明末数次流寇侵袭后不得已而为之。高大的城墙形成易守难攻之势;藏兵洞形似一排排摞起的窑洞,平时住人,战时藏兵,地道相连,机动灵活;河山楼巍然耸立,既是观景眺望楼台,又是战时藏人的防御工事……整个建筑群用巷道、地道相连,紧凑协调,布局合理。</p><p class="ql-block"> 行走在城墙上举目望去,城墙下高墙黛瓦、院落参差;城外青山绵延、郁郁葱葱;山顶的文峰塔在蓝天白云下熠熠生辉,好似一幅壮美画卷……</p><p class="ql-block"> 2025.7.19</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