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体验,问道古今——新会一中2025年“筑梦清华”实践活动(二)

一中风采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夏令营的后半进程,同学们在外出实践中深化书本知识、开阔视野眼界。同学们攀登八达岭长城,亲手触摸历史的沧桑印记;踏入清华知名学府,感受浓厚的学术氛围;漫步天安门广场与故宫,穿梭于历史的长河,领略明清时期的风云变幻;在中国科学技术馆探索历史发明、前沿科技,感受文化与知识交融的盛宴。 第三日早上,同学们带着期待的心情来到八达岭长城北一楼,开启了攀登长城之旅。毛主席在《清平乐·六盘山》中言:“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在似火骄阳、陡峭城墙的重重考验下,同学们克服了高温、腿脚酸痛等困难,在短短的一个半小时内达成了全员登上北四楼的基础目标,更有甚者成功征服“好汉坡”到达北八楼,诠释了直面挑战的勇气与毅力的“好汉”精神,在万里长城上留下了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新会一中师生的足迹。 下午,同学们来到了占地面积达720000平方米,亚洲最大、世界前五的中国航空博物馆。在这里,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了航空人的奋斗、奉献、爱国的精神。 第四日上午,同学们从清华附中步入清华大学,绿树成荫、惠风和畅,酷热中也拂过凉爽之风。首先到达第一站——蒙民伟人文楼,在这里,有讲解员介绍秋毫之末的名人轶事和曲折而壮丽的电磁学发展史,我们不仅体会到科技创新在大国竞争中首当其冲的位置,而且铭记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艰苦卓绝发展历程。 在清华大学校史馆,同学们能感受到清华大学从清华学堂到如今的清华大学悠久历史。梁启超先生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君子之风、朱自清先生宁愿饿死也不接受美国的救济粮,闻一多先生明知有特务暗杀,却拍案怒斥发表追悼演讲的斗争之风,深入人心、引人深思,都记载着清华大学110年建校的悠久历史。 下午,同学们进入清华大学水利馆,教授因地制宜、结合南水北调工程的现实,为我们讲解“水跃”、静态压力、沿程损失等水利工程的知识,学科之风拂面而过。 第五日上午,同学们来到天安门广场。进入眼帘的是雄伟壮观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人民大会堂。尽管天公不做美,下起了瓢泼大雨但是同学们并没有因此而减少热爱,大家兴奋地拍下了照片,留下了庄重的敬意。随后,同学们步行至故宫博物馆,沿着中轴线探访故宫的主要建筑,领略故宫的独特雨景,感受前朝历史印迹。 下午,同学们走进中国科学技术馆。在华夏之光展厅,造纸术、指南针、日晷、筒车等古代发明创造的实物展品和互动体验,尽显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探索与发现展厅聚焦天文学、力学等基础科学,各种互动装置和实验设备,让大家亲验科学实验的乐趣与神奇;科技与生活展厅通过模拟场景和实物展品,展现城市交通、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科技带来的便利;挑战与未来展厅运用模型展示和虚拟现实技术,呈现航天、生物、新能源等前沿领域的发展趋势,了解未来科技的无限可能。 第六日,夏令营迎来最后一日。上午,同学们集合前往历史遗址公园。漫步于遗址间,断壁残垣在晨光中诉说着百年沧桑,辅导员老师细致讲解着历史背景,从昔日盛景到岁月变迁,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历史的厚重。当看到遗址中挺立的遗迹,不少同学驻足沉思,纷纷表示要以史为鉴,将对历史的感悟转化为奋进的动力。参观结束时,大家在遗址前静默伫立,以无声的敬意铭记这段历史。 下午,艺术专题讲座在清晏楼开启。老师简明梳理了西方写实派与中国传统绘画的特点。老师提到,西方写实派曾以精准再现物象为核心追求,但随着相机的出现,这一艺术潮流逐渐发生转变;转而介绍了中国画家朱耷的作品,通过其笔下简练传神的创作,展现出与西方写实截然不同的“写意”风格。短短一小时的讲座,让同学们快速领略了中西方艺术的差异与魅力,不少人在课后围着老师追问更多创作细节。 晚间,结营晚会在清晏楼温情上演。同学们自编自演的节目登场:合唱曲目唱出对这段时光的眷恋,《不要慌太阳下山还有月光》表现青年面对困难不畏挑战的精神,武术表演呼应着营地传递的精神内涵。晚会中段,相关负责人为优秀营员颁发证书,当承载着肯定的奖状递到手中,不少同学眼中泛起泪光。最后,全体师生鼓起掌,掌声里有不舍,更有对未来的期许。 夜幕降临,夏令营落下帷幕。回望这段时光,从精神传承到知识探寻,从历史沉思到艺术文学的熏陶,同学们不仅收获了知识与方法,更在心中播下了理想的种子。带着这份成长与记忆,他们将踏上新的征程,让“逐清华梦”的脚步在未来的道路上愈发坚定。 编辑:林心怡<br>一审:黄珍<br>二审:陈志权<br>三审:谭琼念<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