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 骨——松树根的意志》

胡建生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这棵生长岩石中的松树, 早已是枝繁叶茂。</font></b></h5> 我已不是第一次游天柱山了,除了对山的陡峭、云的变幻、石的奇妙欣赏外,更对松树的根产生了浓厚兴趣。我发现,那些虬曲的根须从花岗岩的伤口里探出来,像老人布满褶皱的手指,似乎在试探着触摸这个尚未成形的世界,而石缝深处传来细微的爆裂声,是新生的根尖顶开凝固了亿万年的岩石,如同婴儿挣开子宫时的啼哭。 <h5><b>  <font color="#167efb">就是没有生存的空隙, 树根也要沿着岩石的表面不断延伸, 一直找到适合的环境。</font></b></h5> 我分明看见每道裂痕都在缓慢蠕动——不是岩石在移动,是根系正用柔韧的舌头舔舐大地的伤口。那些被雷电劈裂的断根并没死去,反而在伤口处萌发出更多的气根,如同静脉破裂时涌出的新血,蕴育着新的根系。而此时的我则想起,在成都自然博物馆的标本柜里,陈列着一截松根化石。钙化的根须仍保持着攀岩的姿态,碳酸钙沉积物在显微镜下呈现出珊瑚状的纹路。从解说中看到,这现象需要两万年光阴,而此刻我似乎觉得这“活根”,正在用每年0.3毫米的速度向地心挺进——比冰川运动快三倍,比钟表齿轮慢十倍, 恰如生命应有的节奏。 <h5> <b>  </b><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它们相互支持、相互鼓励、相互搀扶着向地壳深处一点点一寸寸地延伸。</b></h5> 此时我站在崖边俯瞰,岩石中生长的松树,它的根系在暮色中舒展成发光的神经网络,而每道岩缝都是通向地心的甬道,每条根尖都在尖粒砂砾的挤压下发芽。这些看不见的地下森林比地面的树冠更壮丽,因为它们用年轮记录板块运动的轨迹,可能这就是天柱山——被称为世界地质公园的秘密之一吧。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有根的毅力,才有松的雄伟。</font></b></h5> 我俯身窥探那些岩石与根系的合谋,似乎听到它们在交谈如何生存的私语,岩石之间让出狭小空隙,让细密根须恍若千百根探索的手指,有时似铁斧劈凿,把坚石劈开两半,有时如绣针穿插,扎进细微的缝隙中,有时更像是把血肉揉碎了嵌进岩石的嶙峋瘦骨,于是它们形成相互依靠相互生存的依靠。 而我的耳边似乎响起唐代诗人张松在喃喃自言道<b><font color="#167efb">“瘦根盘地远,香吹入云清。”</font></b>同时也在想,人在短暂的生命之中,要学习松树根的精神,不怕环境恶劣,不被困难吓倒,不追求外在的华丽,坚韧不拔,学会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和繁衍的技能,成为逆境中的强者。 <b><font color="#b06fbb">此文采写只是个人行为,有不对之处可提出但莫责怪。<br>微信号:HUJIANSHEN1952<br>胡建生 摄影报道(13013163110)</font></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