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读书计划第二十九本《白居易传》万曼

海棠依旧

<p class="ql-block">一、少年时代的白居易</p><p class="ql-block">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出身于官宦世家,家族世代为官。其祖父白锽曾担任过巩县县令等职,父亲白季庚是中唐时期的官员,历任彭城令、襄州别驾等职,为官期间有一定政绩,且重视对子女的教育。</p><p class="ql-block">白居易出生于772年,正值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他的祖籍是山西太原,后因战乱,家族多次迁徙,他幼年时随家人辗转于徐州、越州(今浙江绍兴)等地,亲身经历了流离失所的苦难,这让他早早体会到民生疾苦,也成为他后来创作讽喻诗的重要生活基础。白居易自幼聪慧,且异常勤奋。据记载,他五六岁便开始学写诗,九岁已熟悉声韵。由于家境并不宽裕,且时常迁徙,他常常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学习,甚至因过度用功而导致口舌生疮、手肘结茧(“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p><p class="ql-block">16岁时,他前往长安求学,带着诗作拜谒当时的名士顾况。顾况起初因他年轻而调侃“长安米贵,居大不易”,但读到他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时,大为赞赏,感叹“有如此句,居亦何难”,可见其少年时便已展露出众的文学才华。</p> <p class="ql-block">二、青年时代的白居易</p><p class="ql-block">白居易的青年时期(约20岁至35岁)是他学业精进、初入仕途并确立文学方向的关键阶段,充满奋进与转折:</p><p class="ql-block">20岁左右,白居易离开家乡,游历多地增长见闻,期间持续深耕诗文。16岁时凭《赋得古原草送别》得到名士顾况赏识的故事,让他在长安文坛初露锋芒。青年时期的他刻苦研读儒家经典,为科举做准备,同时关注社会现实,这为他后来“文章合为时而著”的创作理念埋下伏笔。29岁(800年),白居易考中进士,与元稹等成为同科进士,开启仕途。唐代进士科难度极高,“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他的成功足见其才华与努力。</p><p class="ql-block">中进士后,他先后担任秘书省校书郎(负责典籍校勘)等职,虽职位不高,但为他接触朝廷文书、了解时政提供了机会。</p><p class="ql-block">这一时期,他与元稹结下深厚友谊,二人常探讨诗文,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的雏形,强调诗歌应反映民生、针砭时弊。他创作了不少早期作品,风格逐渐形成,语言趋向平易,同时开始在诗中表达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为日后《秦中吟》《新乐府》等讽喻诗的创作积累了经验。青年时期的白居易,既凭借才华敲开仕途大门,又在时代与个人经历的影响下,确立了“兼济天下”的理想与写实的文学追求,为其一生的成就奠定了重要基础。</p> <p class="ql-block">三、壮年时期的白居易</p><p class="ql-block">白居易的壮年时期(约35岁至50岁)是他仕途起伏、创作巅峰的阶段,既展现了直言进谏的担当,也因人生转折沉淀出深刻的生命感悟:</p><p class="ql-block">35岁左右,白居易任左拾遗(负责向皇帝进谏),这一时期他满怀“兼济天下”的理想,频繁上书直言朝政弊端,如反对宦官专权、主张减免赋税等。同时,他创作了大量讽喻诗,像《秦中吟》十首、《新乐府》五十首,直击社会痛点(如《卖炭翁》揭露宫市掠夺),用诗歌践行“文章合为时而著”的理念。他还曾任翰林学士,参与机要,因敢言得罪不少权贵,但始终坚持为民发声。</p><p class="ql-block">44岁时,白居易因上书直言触怒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今江西九江),这是他人生的重大转折点。贬谪期间,他写下千古名篇《琵琶行》,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抒发怀才不遇的愤懑与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这段经历让他从积极入世转向“独善其身”,心态趋于平和,创作风格也更添感伤与沉郁。</p><p class="ql-block">贬谪后,他历任忠州刺史、杭州刺史、苏州刺史等地方官。在杭州时,他主持修治西湖,筑“白堤”(后世称“白公堤”),疏浚水源,便利灌溉;在苏州,他整顿吏治,减轻百姓负担,深受地方百姓爱戴。这些经历让他更贴近民生,诗作中多了对地方风土人情的描绘,如《钱塘湖春行》便展现了杭州的春日生机。</p><p class="ql-block">壮年时期的白居易,在仕途沉浮中完成了从理想主义到务实成熟的蜕变,其创作既有针砭时弊的锐度,也有洞察人生的深度,成为他文学成就中最厚重的篇章。</p> <p class="ql-block">四、晚年时期的白居易</p><p class="ql-block">白居易的晚年时期(约50岁至75岁去世)是他人生趋于平和、创作风格转向闲适的阶段,历经仕途起伏后,他更注重精神世界的自足与生活的恬淡:</p><p class="ql-block">晚年的白居易虽仍有官职(如任太子少傅、刑部尚书等),但多为闲职,远离朝堂核心,主动淡出政治纷争。他在洛阳定居多年,买下故散骑常侍杨凭的旧宅,与刘禹锡等好友时常相聚,饮酒赋诗,过着“吏隐”生活——既有官身,又不耽于公务,以闲适为主。</p><p class="ql-block">他热爱自然与生活,在宅中开辟园林,种植花木,甚至亲自参与劳作,写下《池上篇》描绘自家园林的景致,字里行间满是对恬淡生活的满足。晚年诗作以闲适诗和杂律诗为主,题材多围绕日常起居、山水风光、友情唱和,风格更加平易淡泊,少了早年讽喻诗的锐度,多了对人生的通透感悟。如《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以极简语言勾勒出温馨的生活场景,尽显闲逸。</p><p class="ql-block">​他也常在诗中反思人生,如《醉吟先生传》以自叙形式总结生平,表达对“外以儒行修其身,中以释教治其心,旁以山水风月歌诗琴酒乐其志”生活的认同,体现出儒释道融合的人生态度。</p><p class="ql-block">晚年与刘禹锡交往密切,二人并称“刘白”,常相互唱和,留下许多佳作。他们的友情在晚唐文人中传为佳话,诗中多有对岁月流逝、知己相伴的感慨。此时的白居易已成为文坛领袖,深受时人敬重,其诗歌流传广泛,甚至远播海外(如日本)。他对诗歌“老妪能解”的追求,在晚年作品中体现得更为彻底,影响了后世通俗诗歌的发展。75岁时,白居易在洛阳病逝,葬于香山,一生留下近3000首诗,其晚年的闲适与通透,为他的人生画上了平和而圆满的句号。</p> <p class="ql-block">白居易被称为诗魔的原因:</p><p class="ql-block">白居易被称为“诗魔”,源于他对诗歌创作近乎痴迷的投入和旺盛的创作精力,具体原因如下:</p><p class="ql-block"> 创作极度勤奋:白居易对诗歌的热爱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他在《与元九书》中自述“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可见其为写诗付出的艰辛。这种日复一日、高强度的创作状态,如同“入魔”般执着。</p><p class="ql-block">创作数量惊人:他一生留下近3000首诗,是唐代诗人中存诗量最多的之一。其作品题材广泛,涵盖讽喻、闲适、感伤等多个领域,且不少是长篇巨制(如《长恨歌》《琵琶行》),如此高产与持续的创作力,在古代文人中极为罕见,体现出“魔”一般的旺盛精力。</p><p class="ql-block">对诗歌的极致追求: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将诗歌视为反映现实、干预社会的工具,这种对诗歌功能的重视和实践,也让他在创作中投入了超乎常人的热情与专注,“诗魔”之称恰是对他这种极致态度的生动概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