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三十三、转业有路任选择</p><p class="ql-block"> 部队转业时,按常规安置方向,应该是夫人所在的铁一局——那家单位当时效益相当不错。可就在档案即将转移时,夫人却劝我:“还是选地方单位吧。铁一局是工程单位,我又是工人子女,没什么人脉能照应你,大概率会被分到野外项目部,常年在外作业。”</p><p class="ql-block"> 她的顾虑是有道理的,可让我去渭南本地企业,心里又总觉得不踏实。那段时间,我着实彷徨了好一阵子。</p><p class="ql-block"> 一天,和村里一位姐姐闲聊时说起这事,她给我指了条路:“你去找咱村书记试试,他门路广。”这话听着靠谱,几天后,我拎了点茶叶登门拜访。书记很热情,寒暄间气氛正好,我便讲了自己转业安置的难处。他没半分犹豫,直接切入正题:“哥给给你推荐几个我能说上话的单位:邮电局、移民局、烟草局,你自己定!”</p><p class="ql-block"> 我着实意外,没想到书记竟有这么大能量,比民政局安置科的人还积极给力。略一思忖,我答道:“那就邮电局吧”。</p><p class="ql-block"> 几天后,书记通知我:“说好了,你直接去邮电局基建办找郭科长,他会带你见局领导。”选邮电局,其实有两层考虑:一来邮电局曾征用我们村的土地,多少有些渊源;二来,我有个同学在邮电局当科长,或许能帮上忙。</p><p class="ql-block"> 事情有了眉目,我第一时间找到同学说明情况。他当即表示:你的事我会不余遗力去办。并建议:“你把自己的特长写成文字材料,我给局长看。”我按他的嘱咐准备好材料,同学递上去后,局长很快表态:“咱们正好缺这样的人。”一边是村里帮忙铺路,一边是同学在局里引荐,两头一使劲,转业单位的事很快有了谱。</p><p class="ql-block"> 我兴冲冲地去省安置办“调档”,却被拦下了。工作人员说:“你配偶在铁一局,那家单位效益很好,我们得对你负责——你们军务处长还特意叮嘱要关照你。除非你能拿到邮电局的接收函,否则按规定得优先考虑铁一局。”</p><p class="ql-block"> 这话在理,我转头又托同学给局长传话。局长也痛快:“明天直接来拿接收函。”</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拿到接收函,我直奔省安置办。负责档案管理的唐姓女同志见了,笑着说:“你这小伙子面子还挺大,想进哪个单位就能进哪个单位。不过,得请示一下我们主任,看他同不同意。”主任听后只交代了一句:“想好了,千万不能出岔子。”</p><p class="ql-block"> 就这么顺顺当当,我进了邮电局。整个过程没费多少周折,也没花钱,全靠各方贵人铺路——村书记的牵线、同学的引荐、局长的认可,还有安置办最终的通融。这份顺遂,让我一进企业门,就踏上了一条扎实的路。这份情谊,我记在心里,也让我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了信心。</p> <p class="ql-block">三十四、文书岗位</p><p class="ql-block"> 那是1993年,到邮电局报到后,我被分到实业公司(邮电副业)办公室做文书。工作条件挺好,两人一间办公室,对面坐的老周,也是转业军人,之前是沈阳空军兴城疗养院的团职政委。能和这样的老转共事,又能在办公室任职,对我这个志愿兵来说,是一种缘分。那会儿复转军人进邮电系统,大多被分到实业公司下属的工程公司、无线通信公司这些分支机构,我能留在办公室当文书,算得上是份不错的差事。</p><p class="ql-block"> 在地方工作,部队里练出的本事竟也派上了大用场。实业公司参加局里文艺汇演,我既当组织者又当演唱者;党工团知识竞赛,我既是策划人又是主持人;公司里的新鲜事,我写成新闻报道登在省级报纸上。但凡我参与的活动,多半能拿奖或能取得好的效果。最让我记挂的一句评价是:“实业公司自从来了位小个子复转军人,气氛活跃多了,局里很多活动反倒是副业公司比主业公司“强”。</p><p class="ql-block"> 局工会最是看重我,但凡搞文艺活动,总少不了我。记得渭南邮电参加省局歌咏比赛那回,我轮流给各声部教歌,还请了部队文艺队的独唱歌手来领唱。临上台时,工会干事为我在合唱队的站位犯了难:站边上吧,发挥不了核心作用;站中间吧,个头又不够。最后,年近50岁的王玉琴干事,从渭南出发前,特意用报纸包了两块砖,上台前放在第二排中间位置,垫在我脚下,硬是把我“抬举”成了核心——好像我真有“四两拨千斤”的能耐似的!</p><p class="ql-block"> 那些年里,能真切感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重视。两年后,实业公司领导吩咐老周给局政治处写了推荐信,为我转入主业公司铺平了路。</p> <p class="ql-block">三十五、从工人到干部的身份转变</p><p class="ql-block"> 1996年,局办公室要招一名秘书。当时主业公司收到实业公司的推荐信后,政治处主任先给了一篇文章让我修改,随后又组织了公开招聘。</p><p class="ql-block"> 记得那天台下坐着八位评委,他们问了我不少办公室工作的常识问题,还摆了成十份公司发文让我找问题。我较好的回答了评委们的提问,也指出了公文中的部分问题。虽然也有人与我竞聘,但凭借以往积累丰的经验和丰富的工作经历,顺利通过了当时邮电少有的竞聘程序。</p><p class="ql-block"> 进入主业办公室后,我的主要工作是拟写工作总结与报告、起草公司发文、编发邮电信息和整理会议记录,此外还兼任邮电报社的通信员。这个兼职虽没有固定任务,却成了展示我文字能力的平台。</p><p class="ql-block"> 我先把日常工作做扎实,再从基层投送的信息里捕捉重要新闻线索,陆续在省部级报刊上发表了《没有奖牌的有功之臣》《缆线在烈日下延伸》《渭南邮政完成三级跳》等长篇通信。分管邮政的副局长看了特别高兴,见了我就说:“你写的文章都很有分量,没想到你‘投稿必发’,命中率这么高,足见文字功底扎实!”我连忙说道:“不全是,主要还是新闻线索适时,并有价值,就算我写得不够好,编辑也会和我商量着修改。”</p><p class="ql-block"> 也正因如此,局长很看重我,提议让我兼任《陕西邮电报社》渭南信息站站长。我也因此连年获评报社优秀通信员。</p> <p class="ql-block">三十六、庄基搬迁</p><p class="ql-block"> 大约是1997年,我已在局办公室工作。村里四户人家特意找到邮电局,再次商议我家宅基搬迁的事。他们的想法很直接:希望给我们一些补偿,让我家搬离现址,这样他们四户就能改开南门,宅基也可向南延伸10米,拓出通道。</p><p class="ql-block"> 这诉求背后,是他们多年的出行难题。我们家的老宅是村里唯一东西走向的庄基,若我们不动,他们只能走北门——那条窄得像城里弄堂的断头巷道,宽仅2.5米,架子车进出都费劲,更别说机动车了。不仅日常出行不便,连房屋翻新改造都受制约。</p><p class="ql-block"> 其实这事早有交集。父亲在世时,他们就提过多次,只因父亲与其中一户有过节,始终没松口。五六年后,我转业回地方,他们觉得时机到了,便直接找到我的单位。我琢磨着,这事牵扯着门宗三家人的生计,总拖着不是办法,闹僵了伤和气,居住环境也会更别扭。</p><p class="ql-block"> 那天我在邮电局会议室接待了他们,带着诚意听他们细说难处,也了解了大队的态度——村干部说得明白,老宅的事,主人家没意向,大队不能强作主张。随后我讲了我们的诉求,他们都给了积极回应。我当场做了笔录,把双方商定的条件写成材料,各自按了指印。几日后,大队以村容改造的名义做了审批,算是把这事敲定了。</p><p class="ql-block"> 就这样,我们从东风街北搬到了街南。原来一个大院,换成了两处标准宅基,我和在外工作的哥哥总算有了各自的“老窝”,将来叶落归根也有了着落。</p><p class="ql-block"> 人常说“退一步天高海阔”,这事便是最好的印证。</p><p class="ql-block"> 后来在1983年和2012年,我分两次亲自设计、全程参与,在这两处宅基上,按统一格局,盖起了前后两层住房和出租房。既了却了父母的心愿,也完成了我们兄弟俩的一份责任和使命。</p> <p class="ql-block">三十七、企业重组的选择</p><p class="ql-block"> 人这一生,常需在关键时刻审时度势。1998年邮电分营,陈副局长有意让我去邮政,马局长却主张留我在电信,我选择了后者,继续留在电信局办公室。另一位秘书恰好可去邮政,这般安排倒也各就其位、皆大欢喜。</p><p class="ql-block"> 一年后电信与移动分拆,这次我主动选择了移动。局长不解我为何离开,我坦诚相告:办公室主任只比我大两岁,长远看难有晋升空间。或许是出于对我的爱护,他最终同意放行。后来才知道,我的离开也恰好成全了新来的秘书——若我留下,他就得和妻子分属两个单位。这般阴差阳错,倒像是既成人之美,也给了自己一次破局的机会。</p><p class="ql-block"> 新组建的移动公司正缺熟练的秘书,郑总听说我报了名,特意让人传话表示欢迎。我的顶头上司和我一个名字,是位转业军人,或许是军人间的默契,他对我格外信任。尤其文字工作上,我总能想他所想,把材料打磨得妥帖周全,倒让他省了不少心。</p><p class="ql-block"> 一年后我升任办公室副主任,再后来人力资源部刘主任退休,我接了他的班。没想到这个岗位一干就是十年,其间送走了六任老总,公司中层换了一茬又一茬,我却像扎了根似的,成了部门里少有的“定海神针”。这份稳定,想来也是一种认可。</p><p class="ql-block"> 我没辜负这份信任。十年里始终扎扎实实干工作,不仅让地市公司的领导放心,也多次得到省公司的肯定。不少创新试点都放在渭南先期试行,我们蹚出的路子、攒下的经验,后来都成了全省推广的范本。</p><p class="ql-block"> 我一直认为,人力资源部是企业的核心枢纽。任何公司想要走得稳、跑得远,财务部、人力资源部、市场部这三个“基石部门”缺一不可。这三个部门的管理者若都得力,企业必然底气足、发展快、效益好。</p><p class="ql-block"> 人力资源工作看似琐碎,实则有清晰的逻辑脉络:从招聘引才、培训赋能,到人员调配、考核激励,再到薪酬设计、福利保障,这六个模块环环相扣,覆盖了内部管理的方方面面。把这些事理顺了,老总的精力才能更多投向战略和市场,公司运转自然更高效。</p><p class="ql-block"> 十年的经历,恰恰印证了这点。在地市公司能独当一面,面对省公司的部署总能领先一步,这份工作让我内心始终充盈、踏实。回望来路,在企业的这段时光,是我人生中最畅快、也是最有成就感的经历!</p> <p class="ql-block">三十八、懂得给自己充电,才能在职场驾轻就熟</p><p class="ql-block"> 三十多岁,正当奋斗之时,一边工作一边充电,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p><p class="ql-block"> 1994年秋,我34岁,转业刚满一年,便报考了市委党校“经济管理”大专班。那时在大企业想往上走,学历是道坎——邮电系统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大专以上学历、35岁以下,才有竞聘管理岗的资格。眼看年龄红线在即,上学成了刻不容缓的事。</p><p class="ql-block"> 党校是走读制,每周三天课。企业鼓励深造,只要不耽误手头的事儿,领导不会过多干预。课程开得很实用:宏观与微观经济学、管理学原理、会计学、统计学、市场营销、金融学……这些内容跟企业运作贴得近,听起课来格外专注。老师课后会留作业,我白天忙工作,只能晚上挑灯啃书本、做作业。我尤其喜欢那些思考题,能逼着自己往深了琢磨课本里的潜藏的内容。</p><p class="ql-block"> 班里百十来号人,都是政府或企事业单位的在职人员,大家上课带着明确的目标,对课程的理解和吸收更快,学起来不觉得枯燥,绝非外人想的“混文凭”。我是班里的学习干事,考勤不能含糊,每周还得收作业。班主任会逐本批改,完不成的会在班里通报——这招很管用,不管到没到课,作业总得按时交。</p><p class="ql-block"> 2003年,在移动公司工作期间,我接着读了这个专业的本科,答辩顺利通过,毕业论文还评上了“优秀”,这得益于我能联系工作实践,写的东西有指导性和操作性。</p><p class="ql-block"> 管了十年地市分公司人力资源,每年会进行校园招聘,面试时遇到学同类专业的,我总会问起课程设置和核心内容。这些细节,最能检验真才实学,一眼就能看出对方在校时用没用心。</p><p class="ql-block"> 五年在职学历教育告诉我:肚子里有货,工作才能得心应手、处事才能游刃有余。</p> <p class="ql-block">三十九、有一种品行叫“好学”</p><p class="ql-block"> 我虽未踏入过正规大学的校门,却始终觉得自己沐浴在良好的教育氛围之中。</p><p class="ql-block"> 部队服役时,我参加过不少文化宣传类的短训班,零散、鲜活的知识,像星火般点亮认知;转业到邮电系统后,五年系统的学历教育,为我构筑了扎实的知识框架;而在移动公司工作期间,因长期负责人力资源工作,部门本身就承担着培训任务,加之有充足的培训经费支持,更让我获得了得天独厚的学习机会。</p><p class="ql-block"> 那段时间,我牵头操办了两件事:一是启动了面向社会的“全球通俱乐部大讲堂”,借公开课向外传递企业精神,塑造企业形象;二是率先实施了“职工内训项目”,差不多每两个月就会组织一次。为了让这些课程对内有提升,对外有影响,公司陆续请到了马晓河、纪连海、王立群、钱文忠、李肇星、黄菡、周海宏、乐嘉、张德芬、曲黎敏、余世维、章义伍、任璐璐、王琳、陈恭华等大家和知名讲师。作为组织者,我尽可能全程参与,这便让我顺理成章地成了这些课程最忠实的听众。</p><p class="ql-block"> 他们讲授的内容涵盖极广:从宏观经济的风云变幻到历史长河的兴衰更迭,从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到洞察人心的心理学,从亲子教育的智慧到保健养生的奥秘,从企业管理的精髓到市场营销的策略……这些五花八门的话题,像富含不同营养的精神食粮,一点点滋养着我的内心,让原本单薄的认知逐渐变得宽泛、多元。</p><p class="ql-block"> 人常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正因为听得杂、见得多,在兼听博取的过程中又不断琢磨思考,我对各领域知识渐渐有了较深地理解。知识面宽了,看待问题便有了洞察力,心也跟着开阔起来,遇事少了纠结,多了份通透与豁达。</p> <p class="ql-block">四十、孩子们的事</p><p class="ql-block"> 人这一辈子,总有操不完的心。忙完工作忙家务,上要赡养老的,下要顾全小的,哪一样都怠慢不得。尤其孩子们大学毕业那会儿,就业更是全家的头等大事——孩子们安顿好了,小辈们能踏实往前奔,长辈悬着的心才能真正放下。我在移动公司做人力资源工作,兄弟们的孩子一茬接一茬毕业,儿子、侄子侄女的事,自然得我多费心,谁让我占着这份便利呢。</p><p class="ql-block"> 大哥大嫂都是政府工作人员,那年头“清水衙门”工资并不高,儿子考上大学后,就给我说:你侄子毕业了,你负责安置,我说,我会尽力的。可人家的最省心,长安大学桥梁系毕业,专业硬气,毕业时好几家单位抢着要,根本不用大人操心。最后他选了上海,如今成家立业,日子过得踏踏实实,许多方面是儿女辈的榜样。</p><p class="ql-block"> 二哥是农场职工,家两个女儿,一个读的渭南师范计算机专业,一个是西安科技大学财会专业。大侄女有耐性,我先安排她以派遣制身份进了移动县级分公司。她也是能熬得住的孩子,踏踏实实干了两年,后来公司正式招聘,她凭着一场利落的演讲顺利转正,成了正式员工。小侄女进公司则多了点机缘。她毕业那年,移动校园招聘早结束了,一家人正四处托关系给她找工作,我的一个部下小樊在省公司人力资源部,闲聊时我说起这事儿,他告诉我个信息:省公司原本招了两个清华学生,结果人家毁约不来了,可能要补招。他问我敢不敢找领导试试,把侄女招进咱移动公司。我咬咬牙,硬着头皮找了省公司人力资源部的老领导,巧的是地市公司正好缺财会专业的人员,加上大家关系熟络,当场就应了,一步到位进了公司。说到底,机会来了,还得有抓住的勇气。</p><p class="ql-block"> 儿子是音乐学院毕业的,我本想让他进公司,将来在工会做点事也算安稳。可他偏不乐意,磨了好久才肯参加校园招聘,进公司干了三年,心却一直野着,总念叨要去西安发展。后来,同学的妈妈给介绍了个对象,家就在西安,这下他更坐不住了。没多久结了婚,又闹着要走,我和他妈拦不住,只能眼睁睁看着他去了西安。起初他在同学的钢琴教学机构代课,专业算是对口,待遇也不错。可近几年艺术生就业越来越难,生源一年比一年少,机构去年还是倒闭了。</p><p class="ql-block"> 小弟家的女儿是渭南师院的艺术生,就业的事我也得帮着张罗。托同学的关系,让她以派遣制身份进了西安电信高陵分公司。小姑娘肯干,在那儿干了四年,年年被评为优秀员工,后来西安公司招聘转正,没多久就调回了总部。</p><p class="ql-block"> 如今,一个侄子、三个侄女在各自岗位上都安稳工作,唯独儿子总让我牵挂!</p><p class="ql-block"> 我太清楚自由职业者在外漂泊的难处了。原以为自己干了这么多年人力资源,能当他人生的引路人,可他偏要“大路不走走小路”。这大概就是人们说的“医不自治”吧!有人劝我:“儿子能力卓越的是国家的,品行优秀的是丈母娘的,表现平庸的才是自己的。”这话虽是给我宽心,细想却也有几分道理。</p> <p class="ql-block">四十一、有大的工作平台才有好的职业素养。</p><p class="ql-block"> 移动公司作为央企、上市公司,同时,也是按现代企业制度管理的大型国有企业。从1999年组建,2004年上市,到2007年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地,走过了一段艰辛的规范化之路。那些支撑企业运转的组织架构、职位体系、薪酬框架、考核标准、内控制度等基础管理规则,都出自国际顶尖咨询公司之手。比如,华信惠悦咨询公司所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p><p class="ql-block"> 他们进驻企业数月,经反复调研、访谈、论证才形成方案。我不仅见证了它的形成过程,而且,参与了这一方案设计,与实践。</p><p class="ql-block"> 方案成型后,先在我们渭南分公司试点实践,再根据意见反馈打磨、调整,最终形成全省统一的管理模式。试点中最耗心力的,是为每个职位提炼工作职责,再将这些职责转化为可量化的考核指标,并按重要程度分配权重。</p><p class="ql-block"> 在进入移动前,我从未想过连党群、工会、纪检这类偏务虚的工作都能被量化,但通过对职位的层层解构与分析,我们真的做到了。</p><p class="ql-block"> 职工考核时,会依据指标权重打分,再按分数将绩效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等,每个等级还有明确的比例限制。这就给部门经理评价下属提供了清晰思路:每月评价后,上司要与下属面谈沟通,双方签字确认后交人力资源部,直接作为薪酬发放的依据。正是这种细致到末梢的管理,像无形的指挥棒,引导着职工行为,既挖掘了潜力,又激发了干劲——在这样的体制机制下,人想不进步都难。</p><p class="ql-block"> 这让我想到交通规则:公路上的人与车,正因有规则约束才井然有序,违规便会出事并受罚。长期浸润在规则中,车有了行驶逻辑,人有了行为自觉。职业素质的养成也是如此,正是在规范中一点点淬炼出来的。</p><p class="ql-block"> 正规企业的另一个优势,是聚集了一群各有所长的优秀伙伴。我们部门的小张、小任、小樊都是大学生,在各自分管领域独当一面,不仅给了我很多工作支持,还在不少的专业细节上,是我的老师。彼此协作,取长补短,成长便有了加速度。</p><p class="ql-block"> 人这一生,终究需要一个好平台。在规范的体系里经受锻炼,在优秀的群体中汲取养分,才能慢慢练就扎实的职业技能,最终成为一个有职业素养的人。</p> <p class="ql-block">四十二、“资深”的那些年</p><p class="ql-block"> 单位把不到退休年龄,按照企业内部政策离岗的称作“资深”,这称呼听起来有点安慰的意味。其实,是给年轻人腾位置,让老同志能安心退下来歇一歇。这个政策太好了,我恰好赶上——原工资一分不少,绩效虽然降了一级,可是,能从连轴转的工作里抽出身来,心里别提多爽快!</p><p class="ql-block"> 那会儿,张总经理在渭南干了六年,业绩亮眼,省公司要调他回机关。临走前他特意问我:“你之前说想给家里盖房,现在愿不愿意‘资深’?”我几乎没犹豫:“当然愿意!”那年我52岁,正好够上省公司的“资深”政策。你想啊,拿着工资不用上班,这等好事,谁能不愿意呀。</p><p class="ql-block"> 那是2012年,城中村的家传信因万达选址,可能要拆除,同时,家里人也总希望老家院子能盖上新房子。一来让老妈回乡安享晚年,二来我退休后也能有个“叶落归根”的地儿。就冲这,我下决心,要把房子盖起来。</p><p class="ql-block"> 那阵子,我不仅自己画图设计,跑建材市场备料,还蹲在工地上监工。大哥钱不够我先垫着。还请了门宗的哥儿们增强当工头,朋友保太来搭把手。两个多月的功夫,从地基到封顶,我和大哥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400平米</span>前楼,便稳稳地立了起来了。望着那布局合理对称的新房,心里头的成就感,是以前拿多少奖状都比不了的。</p><p class="ql-block"> 或许是命运的安排,2013年,夫人乳腺癌术后十年,病情突然复发。我来不及喘口气,立刻陪她往省城医院跑,化疗、复查,中间还去天津做了病情评估。那段日子,我的心全挂在她身上。为了让她宽心,治疗的间隙,我们索性到处旅游:去欧洲八国看了古堡教堂,去越南船游了下龙湾,绕着台湾岛走了一圈;国内也跑了不少地方,新疆的大漠戈壁、广西的桂林山水、贵州的千户苗寨,东北的山林、内蒙的草原、宁夏的沙湖……病情虽在发展,可她总乐呵呵的,我也有劲,把所有时间都用来陪着她。</p><p class="ql-block"> 后来她还是走了,但我总觉得,她的人生是圆满的。看着我盖起了新房,看着儿子成了家,看着孙儿呱呱坠地,看着全家人围着她疼惜关爱,她眼里的笑意,我记一辈子。</p><p class="ql-block"> 之所以念叨这些,是觉得离开工作岗位后,算把家里的许多事扛了起来,没辜负家人的期望,也算是把人生这一阶段的使命,完成得还算体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