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玉之间:触摸千年文明的温度

东平县太极拳协会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2025年8月2日,东平县太极拳协会组织部分协会会员有幸参观了著名收藏家姜爱国先生的瓷玉展。当商朝的粗犷陶器与清朝的细腻瓷器并置,当汉代的古朴玉璧与唐宋的透雕玉佩辉映,我忽然意识到,这些静默的器物背后,跳动着的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生命脉搏。瓷与玉,这两种最具中国特色的物质载体,恰如阴阳两极,一刚一柔,一显一隐,共同编织出华夏民族独特的审美经纬与精神图谱。</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瓷器上的每一道釉彩都是古人智慧的显性表达。姜先生娓娓道来介绍瓷器的发展轨迹、特色:从商周原始瓷的朴拙,到唐代三彩的绚丽,再到宋代单色釉的含蓄,最后到明清彩瓷的繁复,恰如一部可视的中国科技与艺术进步史。特别是当了解到元代青花瓷如何融合波斯钴料与中国笔意,创造出跨文化的艺术奇迹时,我深感瓷器不仅是实用器物,更是中国人"格物致知"哲学的物质结晶。每一件瓷器背后,都站着无数无名的匠人,他们以泥土为纸,以火焰为笔,在高温中书写着对美的执着追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而玉器则承载着更为隐秘的精神密码。在玉器展柜,我们从姜先生从他的讲解懂得了一些玉的文化,古人认为玉是天地精华,可以通神。"从新石器时代的祭祀用玉,到商周时期的礼仪器物,再到汉代以后逐渐世俗化的玉佩玉饰,玉的精神内涵不断演变却从未中断。孔子曾赋予玉"十一德",将仁、智、义等道德观念物化于温润的玉石之中。这种"以玉比德"的思维方式,在世界文明中独树一帜。尤其令人动容的是,展柜中一组战国时期的玉佩,通过精巧的连结设计,使多件玉器在行走时相互碰撞发出清越之声,既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自律,又有"环佩叮当"的优雅,完美体现了中国人内敛而不失风度的精神气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瓷与玉的对话揭示了中华文明的双重特质。瓷器外向张扬,如太极中的"阳",不断吸收外来元素并加以转化;玉器内向含蓄,如太极中的"阴",坚守着精神传统的核心。二者看似对立实则互补,"瓷器是火的艺术,热烈奔放;玉器是水的哲学,温润持久。"这种二元统一的思维模式,正是中国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智慧。在宋代官窑瓷器追求"似玉非玉"质感的现象中,我们看到了两种物质美学的完美融合——既要瓷器达到玉的温润,又要保持瓷的本质特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站在展厅中央,环顾四周跨越三千年的器物长河,忽然明白这些瓷玉珍品何以令人心驰神往。它们不仅是艺术品,更是历代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化石,精神世界的投影。当我们的指尖轻轻掠过明代德化白瓷的凝脂釉面,当我们的目光久久停留在良渚玉琮的神秘纹饰上,实际上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姜先生的收藏让我们看到,真正的传统不是僵化的标本,而是流动的江河,每一代人都在其中注入新的理解与创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收藏不仅是保存过去,更是为未来保留可能性。"瓷玉之美的永恒魅力,或许正源于这种连接古今、启迪未来的力量。在这个快速变迁的时代,这些历经沧桑的器物提醒我们:文明的真谛不在于炫目的表象,而在于那份对美的永恒追求与对和谐的持续探索。瓷有瓷的绚烂,玉有玉的坚韧,而中华文明,正是在这种刚柔并济中走过了五千年。</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