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日记四】齐鲁问道汲智慧 治校蓄能启新程——感悟齐鲁名师教育之道共绘扶绥教育高质量发展蓝图

陆庆新

<p class="ql-block">齐鲁仲夏千帆竞,泉城问道步履铿。扶绥县教育局组织92名教育系统中坚力量——涵盖局领导班子成员、相关科室负责人及各级学校(幼儿园)主要负责人,聆听了齐鲁师范学院教授李红艳、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第二实验小学校长郭宝彬、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燕山小学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高红燕校三位专家的讲座报告,三位专家分别围绕教科研支持学校自主变革视角下新时代学校课程领导力提升路径、基于学校管理创新的成长型思维品质塑造、从课程设计到学校革命的领导者思维跃进等专题进行深度解读。通过理论剖析、案例实证、互动研讨等多元化研修方式,实现了教育前沿理念与基层实践诉求的精准对接,在跨越千里的教育对话中积蓄了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p> 第一部分 聚焦教育改革核心,解码课程领导要义 ——新时代学校课程领导力提升路径 <p class="ql-block">齐鲁师范大学教授、山东省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李红婷,融合前沿教育理论与鲜活课改案例,系统阐释了新时期基础教育改革的战略方位与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创新实践路径,奉献了一场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价值的思想盛宴。</p> <p class="ql-block"><b>一、教育改革的底层逻辑:从“知识传递”到“育人生态重构”</b></p><p class="ql-block">专家指出,当前教育改革的本质是育人范式的系统性变革,而非单纯的课程内容调整。其核心逻辑体现在三个维度:</p><p class="ql-block"><b>价值取向转变:</b>从“为考试而教”转向“为成长而教”,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不仅包括知识技能,更涵盖责任担当、创新思维、终身学习能力等关键品质。</p><p class="ql-block">​<b>课程结构重构:</b>打破传统学科壁垒,构建“基础+拓展+特色”的三维课程体系。基础课程确保国家课程标准落地,拓展课程满足学生兴趣特长,特色课程彰显学校办学理念。</p><p class="ql-block">​<b>评价体系革新:</b>建立“过程性评价+增值性评价”双轨模式,例如通过成长档案袋记录学生的实践成果、通过跨学科项目评估综合能力,替代单一的分数评价。</p><p class="ql-block">典型案例显示,成功的课改学校往往具备一个共性:将“学生立场”贯穿始终。如某实验中学通过“真实问题解决”课程,让学生参与社区垃圾分类方案设计,既掌握了科学知识,又培养了社会责任感。</p> <p class="ql-block"><b>二、课程领导力的实践框架:校长的“三重角色”</b></p><p class="ql-block">针对“校长如何发挥课程领导力”这一核心问题,专家提出了“设计者—赋能者—协调者”的角色模型。</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b><b style="color:rgb(1, 1, 1);">(一)课程体系的总设计者</b></p><p class="ql-block">‍校长需基于学校办学定位,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蓝图。具体包括:</p><p class="ql-block">‍1.明确课程目标与学校理念的匹配度(如科技特色校需强化工程实践课程);</p><p class="ql-block">‍2. 规划课程实施的“路线图”,明确各年级课程重点与衔接逻辑;</p><p class="ql-block">‍3. 建立课程动态调整机制,每学期结合教学反馈优化内容。</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b><b style="color:rgb(1, 1, 1);">(二)教师团队的赋能者</b></p><p class="ql-block">‍教师是课程落地的关键,校长需通过三大举措为教师赋能:</p><p class="ql-block">‍1. 搭建教研平台,开展跨校交流、专题培训,提升教师课程开发能力;</p><p class="ql-block">‍2. 建立激励机制,将课程创新纳入教师评价体系;</p><p class="ql-block">‍3. 提供资源支持,包括教材研发经费、校外实践基地等。</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b style="color:rgb(1, 1, 1);">(三)改革生态的协调者</b></p><p class="ql-block">‍课程改革需平衡多方关系:</p><p class="ql-block">‍1. 协调家校认知,通过课程开放日、成果展示会,让家长理解课改价值;</p><p class="ql-block">‍2. 处理改革与质量的关系,避免因追求形式而忽视教学实效;</p><p class="ql-block">‍3. 争取社会资源,如与高校、企业合作开发特色课程。</p><p class="ql-block"><b>‍三、改革落地的关键策略:从小切口突破,向深处扎根</b></p><p class="ql-block">‍专家特别强调,课改成功的关键在于“务实推进”,并分享了可复制的实践策略:</p><p class="ql-block">‍1.小步试点法:选择1-2个年级或学科先行试点,积累经验后逐步推广,降低改革风险;</p><p class="ql-block">‍2. 问题导向法:针对本校教学痛点设计改革方案,如某农村校通过“乡土文化校本课程”解决学生对本土认知缺失的问题;</p><p class="ql-block">‍3. 协同共治法:成立由校长、教师、家长、学生代表组成的课程委员会,共同参与课程决策与评价。</p><p class="ql-block">‍此外,专家提醒,改革需避免“三大误区”:一是盲目跟风,忽视学校实际;二是重形式轻内涵,如仅将“小组合作”作为课堂装饰;三是缺乏持续跟进,导致改革“半途而废”。</p> <p class="ql-block">此次讲座以丰富的案例、清晰的框架,为教育改革实践提供了具体指引。正如专家所言:“教育的终极改革,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课程中找到自己的成长坐标。”这既是方向,也是所有教育实践者的共同追求。</p> 第二部分 探寻教育新航道,共赴思维跃迁之约 ——从课程设计到学校革命:领导者的思维跃迁讲座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做分数之上的教育】</b></p><p class="ql-block">‍“问渠那得清如许?为唯有源头活水来。”教育,不应囿于分数的方寸之地,而应是滋养生命、启迪智慧的浩瀚长河。在新时代教育体系改革的浪潮中,我们如何以课程为桨,引领学校教育的航船驶向更广阔的海洋?</p> <p class="ql-block">齐鲁名校长、济南市历下区燕山小学教育集团高红燕总校长的《从课程设计到学校革命:领导者的思维跃迁》讲座,如一场春风,吹散了教育路上的迷雾,让我们看见——课程,是学校变革的核心引擎,是育人方式转变的关键支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为什么要构建课程体系】 </b></p><p class="ql-block">‍知性儒雅、学识渊博的高红燕校长为我们解读:当前教育改革大潮中,核心素养已然成为育人的新航标,它引领着我们从关注知识的传授,转向注重学生能力与品格的培养。我们要培养的,是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的未来人才。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从传统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在这样的转变中,课程设计的重要性愈发凸显。然而,当前课程设计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课程目标不够清晰,内容缺乏整合,无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p> <p class="ql-block">1. 核心素养育人方向:做“分数”之上的教育 </p><p class="ql-block">‍做教育,分数不可回避,但是要善于跳出分数去抓分数,跳出教育去抓教育。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培养“考试机器”,而是塑造具有家国情怀、创新精神教育,实践能力的时代新人。课程体系的构建,正是为了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让教育回归“人”的本质。</p> <p class="ql-block">2.学习方式的转变: </p><p class="ql-block">“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已无法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课程改革要在素养本位时代,学生学习方式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究”,让课堂成为思维碰撞、智慧生长的沃土,把学生从“做题人”变为做事人”。</p> <p class="ql-block">3. 课程设计的问题: </p><p class="ql-block">‍“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许多学校的课程体系仍存在碎片化、同质化的问题,缺乏整体规划和校本特色。唯有跳出固有思维,才能构建真正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如何进行课程体系建设】 </b> </p><p class="ql-block">‍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课程建设需要顶层设计,从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到特色课程开发,从学科融合到跨领域学习,形成“基础+拓展+特色”的立体化课程结构。燕山小学的燕行课程与和燕文化,为我们提供了优秀的范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课程燕行:教育的诗意与远方】</b> </p><p class="ql-block">“课程,是学校的灵魂,是教育的诗行。” 它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文化的传承、思维的训练、人格的塑造。真正的课程,应当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如星河璀璨,照亮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之路。 </p><p class="ql-block">1.校本课程建构:燕行课程与“和燕文化”的启示</p><p class="ql-block">‍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燕山小学教育集团的“燕行课程”,以“和燕文化”为内核,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智慧相融合,基于荷雁文化,构建三维课程架构,涉及文化育人、学风建设等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p> <p class="ql-block"><b>燕语青莲课程:</b>挖掘课本廉洁文化,打造廉洁文化示范学校,实现家校社联动。</p> <p class="ql-block"><b>情智交融课程:</b>含赏诵、书法等课程,培养学生读写能力,研发校本教材。</p> <p class="ql-block"><b>跨学科课程:</b>通过诗配画等形式,让学生理解文本与数字魅力,促进跨学段交流。</p> <p class="ql-block"><b>楹联诗词课程:</b>发挥教师专业优势研发,获国家课程优秀奖。</p> <p class="ql-block">2.“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p><p class="ql-block">‍ 聆听学习了高校长的精彩分享的《从课程设计到学校革命:领导者的思维跃迁》阐述的理论和详实精彩的案例,听课的学员如醍醐灌顶一般顿悟。虽然此次课堂已经结束,但学员们仍迫不及待与高校长搭建下一步交流的方式。相信这股齐鲁大地改革之火将点燃扶绥教育的燎原之势,让每一所学校都能绽放独特的教育之花。</p><p class="ql-block">【向更美的教育春天迈进】 </p><p class="ql-block">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课程改革是一场静悄悄的学校革命,而校长,就是这场革命的领航者。让我们以诗心守望教育,以智慧引领变革,在分数之上,寻得更辽阔的育人星空!</p> 第三部分 求索教育新路径,共促思维品质跃迁 ——从师生成长到管理革新 <p class="ql-block">今天下午的课程由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第二实验小学校长郭宝彬带来了一场以 “学校管理创新 —— 成长型思维品质塑造” 为主题的精彩讲座,引发了校(园)长们的广泛关注和热烈反响。</p> <p class="ql-block"><b>1.以专业素养筑牢成长根基</b></p><p class="ql-block">‍郭校长结合自身成长历程,分享了教师成长的宝贵经验,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专业阅读是教师成长的基石,专业写作则是教师成长的助推器。专业认知是教师成长的核心。专业交往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p> <p class="ql-block">郭校长谈到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始终保持着阅读的习惯,广泛涉猎教育理论、学科知识等各类书籍。他认为,专业阅读能拓宽教师的知识面,更新教育观念,为教学实践提供源源不断的理论支撑;郭校长表示,他坚持将自己的教学感悟、反思以及实践经验记录下来,形成文字。专业写作不仅能帮助教师梳理教学思路,提升反思能力,还能促进教师对教育教学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从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郭校长强调,教师要对自己所教的学科、所从事的教育事业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他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讲述了如何逐步深化对专业的认知,从而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郭校长分享道,他积极参与各类教研活动、学术交流,与其他教师相互学习、相互探讨。在专业交往中,教师可以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弥补自身的不足,激发创新思维,形成良好的专业发展氛围。</p> <p class="ql-block"><b>2.以增值评价激活全环境育人</b></p><p class="ql-block">‍郭校长结合定陶区第二实验小学的学生教育实践,分享了指向全环境育人的 “增值性” 综合素质评价等学生成长教育经验。“增值性” 综合素质评价打破了传统评价只注重结果的局限,更加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和进步幅度。该评价体系从品德修养、学习习惯、实践能力、身心健康等多个维度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记录学生在各个方面的点滴进步。这种评价方式不仅能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长和变化,增强自信心和学习动力,还能为教师和家长提供更全面、客观的学生发展信息,便于因材施教。通过 “增值性” 综合素质评价,学校营造了全环境育人的良好氛围,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p> <p class="ql-block">讲座内容丰富、实用性强,为学校管理创新和师生成长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和方法。相信在郭校长的经验分享和启发下,更多的教育工作者将积极探索学校管理创新之路,注重成长型思维品质的塑造,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