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退役老兵的家国情怀 / 读王景文集《匹夫随笔》

老兵王景

<p class="ql-block"> 一位退役老兵的家国情怀</p><p class="ql-block"> ——读王景文集《匹夫随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艾 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兵王景的文集《匹夫随笔》是一部充满真情实感的岁月散记。作者自诩“匹夫”,在看似零散的岁月碎片中,拼凑出一部兼具个人史诗与时代镜像的厚重之作。这部文集没有波澜壮阔的宏大叙事,却以“小切口”撬动“大主题”,在童年旧事、军营记忆、旅途见闻中,藏着对生命、家国、人性的深层叩问,其叙事的细腻与精神的深邃,让“匹夫”二字生出千斤重量。</p><p class="ql-block"> 一、 记忆的考古:在具体场景中还原时代印痕</p><p class="ql-block"> 王景的文字像一把精准的手术刀,剖开记忆的肌肤,将时代的细节钉在纸面。第一辑“往日时光”中,《老家的水井》堪称典范——井口的青苔、打水的竹竿、冬暖夏凉的井水,不仅是童年的味觉记忆,更折射出农耕文明中“共生”的哲学:“井台边缘的环状水槽,与排水沟通连,十多户人家共用一汪清泉”,这处细节暗藏着传统社会“守望相助”的密码。当后来水井被拆迁取代,“高层电梯公寓拔地而起”,作者的惋惜不仅是对旧物的留恋,更藏着对现代社会割裂人情的隐忧。</p><p class="ql-block"> 知青岁月的书写同样充满“现场感”。《粘火柴往事》里,“左手取木条,右手捋纸边,三两下粘成盒”的娴熟动作,背后是物质匮乏年代的生存智慧;“发小们边粘边听鬼故事”的热闹,又让艰苦岁月透出童真的暖意。作者没有刻意渲染苦难,却在“每天粘500个换1角5分钱”的寻常生活中,让一代人的青春底色自然浮现。</p><p class="ql-block"> 军营记忆则充满生死交织的张力。《战场掠影》中,“炮弹炸在车前三米,气浪掀得车身发抖”的惊险,与《刻骨铭心的那个春节》里“没有爆竹,只有荷枪实弹”的寂寥,形成强烈对比。这些场景没有口号式的抒情,却让“军人”二字有了具象的支撑——既是枪林弹雨中的勇敢,也是佳节思亲时的柔软。</p><p class="ql-block"> 二、 情怀的落地:让家国大义扎根生活土壤</p><p class="ql-block"> 第二辑“家国情怀”最动人的,是将宏大命题转化为可触可感的生活细节。《“补丁”的记忆》里,母亲“用同色线缝补衣肘”的巧思,父亲“八十岁仍自己补衣服”的固执,不仅是勤俭家风的传承,更藏着一代人对“物”的敬畏——“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顺口溜,实则是物资匮乏年代里,人与生活和解的智慧。当作者感慨“现在的浪费现象惊人”,并非否定时代进步,而是呼唤一种不被物质裹挟的生活态度。</p><p class="ql-block"> 《我的故乡》一文更显哲思。作者将邛崃、名山、铜梁等生活过的地方都称为“故乡”,理由是“凡给过我大爱和滋养的土地,都是故乡”。这种“泛故乡”的认知,跳出了地理的局限,将“家国”解构为具体的生命体验:老家的井水、蒙顶山的茶、军营的号角,共同构成了精神的根系。正如文中所言:“故乡的基因,赋予了我的生命;故乡的文化,塑造了我的灵魂”,这种从“小我”到“大我”的升华,让家国情怀有了真实的落脚点。</p><p class="ql-block"> 三、 人性的凝视:在平凡生活里挖掘光辉</p><p class="ql-block"> 第三辑“凡人俗事”聚焦小人物,却写出了人性的广度与深度。《残疾乞丐和他的女儿》中,乞丐用柳体在地上写字乞讨,面对百元大钞时平静退还:“我的字值不了这么多”。这处细节戳中了世俗对“乞丐”的偏见——他乞讨的不仅是生存资源,更是对尊严的坚守。而围观者从“冷漠”到“纷纷给钱”的转变,又让善意的传递有了温度。</p><p class="ql-block"> 《不可小视的小人物》里,闵国全的形象尤为鲜活。这个经历坎坷的知青,在朋友抱怨“腐败越反越多”时挺身而出:“看问题要客观,这些年城乡变化多大”。他的清醒并非盲目乐观,而是基于“从苦难中走来”的生命体验——父亲蒙冤饿死,自己政审受挫,却始终相信“国家在进步”。这种历经磨难仍葆有的赤子之心,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p><p class="ql-block"> 作者写人时,始终带着“理解之同情”。《知青的那些“破”事》中,对“摸鸡”“斗殴”的回忆,没有道德审判,而是坦承“年轻时的幼稚与冲动”;《战地的婴儿啼哭声》里,士兵在猫耳洞里听孩子录音带的热泪,让“英雄”卸下铠甲,显露出普通人的柔情。这种平视的视角,让人性的复杂与光辉同时显现。</p><p class="ql-block"> 四、 行走的哲思:让山水成为心灵的镜子</p><p class="ql-block"> 第四辑“旅行拙记”超越了普通游记的范畴,每一处风景都是作者与自我对话的媒介。《火焰山遐思》中,面对“寸草不生,飞鸟匿踪”的赤褐色山体,作者没有停留在景观描写,而是联想到“火之于人类,功赖于斯,祸也伏于斯”,进而生出“让生命在烈焰中冶炼”的感悟——这处由景及理的跳跃,让旅行有了精神修行的意味。</p><p class="ql-block"> 《禅院游感》更显通透。“惭愧心是高尚品德的源泉”这句非佛语的禅思,实则是对人性的洞察;“珍惜拥有,知足常乐”的感叹,又将寺院的宁静转化为生活的智慧。作者在山水间行走,实则是在寻找与自我和解的路径:在泸沽湖的走婚桥前思考爱情的本质,在呼伦贝尔草原上感受“忧郁的壮美”,在珠穆朗玛峰下敬畏自然的伟大。这些感悟不玄虚、不空洞,皆源于“用脚丈量土地”的真实体验。</p><p class="ql-block"> 结语:匹夫的史诗,时代的注脚</p><p class="ql-block"> 文集《匹夫随笔》的价值,在于它证明了“平凡”的力量。王景以老兵的真诚、作家的敏感,将个人记忆锻造成时代的切片——水井的消失是城市化的隐喻,补丁的退场是物质丰裕的见证,边防的故事是家国安宁的基石。这些看似零散的篇章,实则是用“匹夫”的视角,为一个时代留下了可触摸的记忆。</p><p class="ql-block"> 正如作者自序所言:“流年似水就让他流去吧,唯有踏踏实实地走好现在脚下的路”,这种不恋过往、不忧未来的态度,恰是这部文集的精神内核。在碎片化阅读盛行的今天,这样一部沉淀着生命重量的作品,恰似一面镜子,让我们在回望中,重新读懂生活的本真与时代的意义。(AI书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