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确切地说,郎木寺不是一座寺庙,而是一个地名,是一个镇。</p><p class="ql-block">郎木寺镇地处甘肃、四川、青海三省交界处,一条白龙江从镇中流过,把郎木寺镇一分为二。江北由甘肃甘南州碌曲县管辖,江南由四川阿坝州若尔盖县管辖。</p><p class="ql-block">而我们一直以为的寺庙郎木寺,其实也是两个寺庙,江北甘肃的名叫赛赤寺,江南四川的名叫格尔底寺,但是一般人不熟悉赛赤格尔底什么的,都称为郎木寺。在高德地图上看,江北的寺庙标注为“郎木寺院”,江南的寺庙标注为“郎木寺景区”,中间相隔还有一段距离的。初来乍到,会搞的一头雾水。</p> <p class="ql-block">两个郎木寺都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寺庙,是甘南川北地区仅次于拉卜楞寺的藏传佛教寺庙,在藏民心中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p> <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来参拜的是甘肃郎木寺——赛赤寺。到大门口一看,果然上面写着的就是“郎木寺院”。</p> <p class="ql-block">大门一旁有一排八个经塔。记得青海塔尔寺也有类似的建筑——八宝如意塔,是纪念佛祖释迦摩尼一生中的八大功绩的。</p> <p class="ql-block">赛赤寺始建于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由第五十三任甘丹寺法台赛赤·达万巴·坚参桑盖大师创建。历经五世赛赤活佛的护持和扩建,形成包含闻思、续部、时轮、印经、医学等五个学院,金瓦殿、大经堂、怙主殿、马头明王殿、狮面母殿等二十余座佛殿组成的庞大建筑群。1958年因历史原因遭受损毁,文革中彻底拆除,1981年后经批准陆续重建。现在看到的大经堂、弥勒殿、金瓦殿等核心建筑群采用传统藏式风格,屋面覆盖鎏金铜瓦,屋脊装饰鎏金法轮和双鹿,金碧辉煌,恢弘大气。</p> <p class="ql-block">在寺院里面回望郎木寺镇,群山环抱草地牧场,素有“东方小瑞士”之称。</p> <p class="ql-block">西边山上的莲花生大师万象堆,那里是藏民去世天葬前举行仪式的地方,有道路可以直上北面山顶的天葬台。</p><p class="ql-block">赛赤寺是目前藏区唯一开放可观礼天葬全过程的地方,但天葬一般都安排在早上,我们到时已近黄昏,再加上那么高的山顶,我们也就不打扰了。</p> <p class="ql-block">瞻佛台是每年雪顿节寺庙晒大佛用的。</p> <p class="ql-block">一座座金碧辉煌的大殿依傍山势而建。我们在寺院讲解员带领下,沿着东边的上坡路拾级而上,一路仰望,殿宇的威严之感在心底油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贴金的覆钵形佛塔,名叫和好塔(或和谐塔)。</p> <p class="ql-block">和好塔底层内部有56个转经筒,象征着我国56个民族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景。此塔始建于十八世纪中叶,后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重建。</p> <p class="ql-block">途径一些小佛堂,寺内称“囊庆”。</p> <p class="ql-block">路口,第一个映入眼帘的是高耸入云的宗喀巴大殿,位于寺院最高处,那是我们此行最后拜访的一个大殿。</p> <p class="ql-block">再过去,看到的是与宗喀巴大殿并排的金瓦殿。而现在首先到达的是大经堂。</p> <p class="ql-block">大经堂是郎木寺占地面积最大的殿堂,由前廊、前殿、大殿、后殿连成一体组成。</p> <p class="ql-block">大经堂入口。</p> <p class="ql-block">大经堂前廊庭院。</p> <p class="ql-block">敞开的前廊,雕梁画栋,色彩缤纷,以大红为主色调。墙上照例是大幅壁画。</p> <p class="ql-block">大经堂的大殿和后殿,一个白墙,一个红墙,三层及二层歇山顶,屋顶满铺鎏金铜瓦。</p> <p class="ql-block">在高处看大经堂。</p> <p class="ql-block">继续向上。</p><p class="ql-block">郎木寺海拔高度3480米,最高处平台海拔约3600米,与拉萨市相当。跟随讲解员在台阶上步步登高,还是有点气喘吁吁的。</p> <p class="ql-block">二层平台上的大殿是弥勒殿,白墙金顶。</p> <p class="ql-block">弥勒殿入口。</p> <p class="ql-block">弥勒殿内殿有六尊金佛一字排开,这是我看到过的艺术造诣最高的佛陀塑像,身高超过3米,身形眼神动作无比精彩,给人以极大的震撼。忍不住避开讲解员的目光,打开相机取景液晶屏,默默地按下了快门,六张照片有三张糊了。余下三张虽然拍了下来,毕竟心虚,与现场震慑人心的真实感相比,还是差了不少。</p><p class="ql-block">这是最左边的绿度母,也是六尊金佛中最生动的一尊。</p><p class="ql-block">这些佛像在我心目中就是无与伦比的艺术品,应该都是今人作品。我想说的是,非今人技不如古人,只要认真做、用心做,不要光追求经济效益、搞什么短平快,就没有做不好的事情。至于其中是不是有佛陀法力加持,这就说不好了,也许是吧!</p> <p class="ql-block">这是左边第三尊白度母。</p> <p class="ql-block">这是右边第二尊观世音。</p> <p class="ql-block">这次参拜郎木寺,光是看到这六尊佛,就已经值了。各位同好如有机会,一定要去现场,好好地感受一下佛陀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从弥勒殿出来,继续上行,来到第三平台。</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全寺最辉煌的金瓦殿,又称灵塔殿。</p> <p class="ql-block">从金瓦殿门口看进去,殿堂正中是一座灵塔,高足足有10余米,那是赛赤寺创始人赛赤坚参桑盖大师的灵塔,两旁是赛赤寺历代寺主赛赤活佛的灵塔。灵塔都用黄金宝石装饰,这使我想起布达拉宫里历代X赖喇嘛的灵塔。旁边还有二座镶嵌各色宝石的坛城。</p> <p class="ql-block">据寺院讲解员讲,一直以来首任赛赤大师的肉体真身,就保存在金瓦殿大师灵塔里。在文革中,天不怕地不怕的X卫兵把二百多年不腐的大师肉身从灵塔里拖了出来,一把火烧了。所有灵塔全部捣毁,直至后来把整个殿宇也拆了。</p><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后在瓦砾堆上重建金瓦寺,仿制了一个大师真身。现在从某一角度看灵塔上面的玻璃窗口,还能隐约看到首任赛赤大师的法相。</p><p class="ql-block">但遗憾的是,现场竟无一人能按讲解员指点的角度看到大师法相,可能是我们的缘分还没到吧。</p><p class="ql-block">忍不住又按了一张,虽然有点糊,勉强还能看吧。</p> <p class="ql-block">四川那边格尔底寺的核心殿堂就是五世格尔底活佛肉身殿,直到现在还供奉着圆寂后几百年不腐的活佛肉身。而这边,赛赤寺首任赛赤大师的真身已不复存在,寺院官方介绍手册文本也不能明明白白地宣传金瓦殿的首任赛赤大师真身了,这不能不说是非常遗憾的。</p> <p class="ql-block">第三平台的建筑都是黄墙金顶,是不是显示建筑的级别比白墙红墙更高?</p> <p class="ql-block">最后来到宗喀巴大殿。这座殿堂由海南商界成功人士邱俊先生独资捐建并亲自参与设计施工,全国仁人志士、能工巧匠齐心协力,夜以继日,历时379天,终得建成。</p> <p class="ql-block">2012年宗喀巴大殿落成碑记。愿我泱泱中华,民族团结,宗教和顺,国运永昌!</p> <p class="ql-block">殿内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宝像。这是从殿外用长焦镜头所摄。</p> <p class="ql-block">郎木寺(赛赤寺)参拜到此为止,我们下山往回走。</p><p class="ql-block">有一点比较感慨,在安多藏区地位如此显赫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竟然连一块哪怕最低级别的文保碑也没有,甚至百度介绍景区居然还是2A级的! 这与我们刚去过的拉卜楞寺形成鲜明的对比,人家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A级景区。</p><p class="ql-block">是啊,这座寺庙是全新的,所有的历史文化传承,都在图书馆的古籍里,现场已经没有哪怕一丝遗痕了!</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四十年代,美国传教士埃克瓦尔踏上了郎木寺这块神奇的土地,一住就是十几年,直到1957年才离开。在这个美国人笔下,郎木寺彷佛是一个由神创造的迷人天堂。神将郎木寺打造成了微缩版的香格里拉。</p><p class="ql-block">“这块土地和它的地平线一样无与伦比,藏区的天空有它独特的趣味。远处,在地球和天空连接处,苍白阴暗的流雪勾划出地平线的轮廓。夏天,这里绿草如茵,草丛中点缀着彩色的斑斑点点,在地平线的远方,那儿是块无名地,惊奇便由此而生。”</p><p class="ql-block">一一罗伯特·埃克瓦尔的《西藏的地平线》</p><p class="ql-block">(请把手机横过来看)</p> <p class="ql-block">埃克瓦尔的著述《西藏的地平线》向全世界推介了郎木寺,这与英国人詹姆斯·希尔顿写了《消失的地平线》、向世人推介稻城亚丁香格里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p> <p class="ql-block">在寺庙高处观望,最吸引眼球的是一处丹霞地貌,红石崖,高高的矗立在对面的山顶上,像一道红色屏风,当地的老百姓称为“红山”。这里是太阳每天升起的地方,藏语称其为“琼波玛”,意为供品山,因其形状似放供品的托盘而得名。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十,郎木寺院的僧人就前往红石崖祭祀,祭奠各自家乡的神灵。</p> <p class="ql-block">今天夜宿郎木寺镇。</p> <p class="ql-block">这是甘肃一边的郎木寺镇。</p> <p class="ql-block">白龙江上的磨坊。白龙江,古称桓水,又称白水河。虽说是江,但宽不过2米,就是条小溪,就发源在南去数百米的西倾山纳摩大峡谷里。是的,这里就是源头范围。记得电视上看到过,在长江源头沱沱河发源地,长江的宽度只需一步就跨过去了。</p><p class="ql-block">与拉卜楞寺的大夏河不同,大夏河是黄河的支流,白龙江却是嘉陵江的支流,翻过一座小小的西倾山,我们从黄河水系来到长江流域了!</p> <p class="ql-block">这是四川一边的郎木寺镇,明显四川这边街道古朴,也更显繁荣。</p> <p class="ql-block">在这家小有规模的川菜馆吃了晚饭,然后漫步街头。虽然这里海拔与拉萨相当,但同行团友基本没有高反的感觉,这应该得益于大片的森林和高山牧场。</p> <p class="ql-block">这边再往前就是格尔底寺,不过我们明天就要南行去到阿坝县,转道前往色达,格尔底寺和纳摩大峡谷(又称郎木寺大峡谷)是没有时间去了。</p> <p class="ql-block">记于2025年7月。</p><p class="ql-block">请看下集《甘南川北4——娘玛寺、阿万仓湿地》,谢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