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摘抄于网页《海上日出》</p><p class="ql-block"> 晨雾未散,我已伫立在海盐观海园的长堤上。远处的杭州湾仿若一块巨大的墨玉,散发着幽邃的光芒。十二座白色风车沿着海岸线有序排列,伸展着长臂,宛如古希腊神话中肩负守护日出使命的巨人。北宋诗人朱敦儒曾在此留下“万顷烟波一叶舟,桃根桃叶旧风流 ”的诗句,此刻,古人笔下的诗意与眼前现代工业文明的具象相互交融,仿佛千年的时光在此刻悄然重叠,一同等待着黎明的降临。</p><p class="ql-block"> 海风裹挟着咸涩的水汽,轻轻掠过耳畔。远处风车的叶片在黑暗中缓缓转动,发出低沉且富有节奏的嗡鸣,为这场即将上演的日出大戏奏响序曲。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在游记中记载海盐日出时写道:“海天初合处,微光如一线。” 此时,天际果然泛起鱼肚白,最初的光痕就像被一支细腻的画笔轻轻勾勒出的金线,在海天交界处若隐若现,如梦似幻。随着时间的推移,风车的轮廓也逐渐从浓重的夜色中清晰浮现,巨大的叶片仿佛在切割着朦胧的光线,又像是在编织着光明的梦境。</p><p class="ql-block"> 东方的红晕愈发浓烈,如同被大自然这位画师用最鲜艳的颜料肆意晕染。风车群在这逐渐明亮的光线里,愈发醒目。这些高达百米的钢铁巨人,白色塔筒在晨曦中闪烁着珍珠般柔和的光泽。每当叶片划过天空,就如同时光齿轮在缓缓转动,每一次的转动,都承载着岁月的痕迹与人类对未来的期许。清代诗人查慎行曾用“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 ”感叹光阴的流转,而眼前的风车,恰似凝固时间的雕塑,将工业时代的浪漫与自然奇观完美融合,成为了历史与现代对话的独特见证者。</p><p class="ql-block"> 微光渐渐汇聚,天际的红色如汹涌的潮水般肆意蔓延。突然,太阳的边缘小心翼翼地探出海面,宛如一颗被大海精心孕育的火种,刹那间,点亮了人们心中的期待。北宋诗人张先笔下“云破月来花弄影 ”的美妙意境,在此刻幻化成“云破日出风弄影 ”的壮美画面。初升的朝阳为风车镀上了一层金边,叶片的阴影在沙滩上不断拉长、变形,仿佛是巨人在跳一支古老而神秘的祭祀之舞,向新生的太阳致敬。</p><p class="ql-block"> 当太阳挣脱海面的束缚,一跃而出的瞬间,整个世界仿佛被金色的光芒点燃。杭州湾的浪花欢快地跳跃着,每一朵都闪烁着碎金般的光芒。十二座风车如同被注入了生命的活力,叶片迎着朝阳飞速旋转,发出呼呼的声响,与海浪的拍打声交织在一起,共同奏响了一曲震撼人心的光明乐章。</p><p class="ql-block"> 明代戏曲家沈璟曾在海盐观潮时赋诗:“潮声夜落千帆雨,海色朝连万壑云 ”,此刻的日出盛景,让我深切感受到那翻涌的云海与飞旋的风车,正共同演绎着天地间最雄浑壮丽的交响。明代文学家、史学家王世贞在《海盐石堤观日出》中描绘的“倏忽金轮升,流光浴扶桑 ”,正与眼前这震撼人心的景象完美契合。那一轮红日好似金色的车轮,瞬间升腾而起,光芒四溢,仿佛要将整个扶桑沐浴在这绚烂的光辉之中,世间万物都被这蓬勃的朝气所感染。</p><p class="ql-block"> 站在观海园的礁石上,望着朝阳与风车交织而成的光影画卷,历史的脉络在眼前逐渐清晰。从宋代诗人笔下的海上日出,到元代海盐盐场的繁荣盛景,这片土地见证了无数次黎明的到来,承载着岁月的厚重与沧桑。而如今,这些矗立在海岸线上的风车,不仅是清洁能源的象征,更是历史与未来的连接者。它们的每一次转动,都在诉说着人类对自然的敬畏与探索,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p><p class="ql-block"> 海风渐暖,太阳已升至中天。回望来时的路,沙滩上的脚印早已被潮水轻轻抚平,仿佛那些短暂的停留从未存在过。唯有远处的风车,依旧不知疲倦地旋转着,像是执着的守望者,坚守着这片土地,见证着每一个日出日落,每一次时代的变迁。</p><p class="ql-block"> 忽然想起海盐文人李日华在《味水轩日记》中记载的观日感悟:“朝暾初上,万物皆新 ”。在这日复一日的轮回中,古老的海盐在朝阳的照耀下,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而那些历经岁月洗礼的风车,正带着人类对光明的永恒向往,静静守望下一个黎明,见证着这片土地上无尽的希望与奇迹,它们与海盐的日出一同,成为了永恒的精神坐标,镌刻在人们的记忆深处,永不磨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