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称:倚梅听雪</p><p class="ql-block">美篇号:457192171</p><p class="ql-block">图片:致谢网络</p> <p class="ql-block">今年暑假我怀着沉重的心情走进衡阳抗战纪念城,脚步便不自觉地放轻了。七月的阳光穿透梧桐叶隙,在青石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恍惚间,那些光影竟像是尚未干涸的血迹。这座湘南古城,在1944年那个酷热的夏天,曾以一万七千守军对抗十万日寇,孤军坚守四十七昼夜,写下了中国抗战史上最惨烈的篇章之一。</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的墙壁上,一张泛黄的照片格外刺目:被炮火削去半截的钟楼依然倔强地矗立着,残垣断壁间斜插着一面破碎的青天白日旗。解说员轻声讲述,这面旗帜曾三次被炮火击倒,又三次被战士用生命重新竖起。我想起史学家唐德刚的记述:“衡阳保卫战之惨烈,非亲历者不能道其万一。”那些二十出头的年轻生命,在断粮缺弹的绝境中,用刺刀、石块甚至牙齿继续抵抗,每一处工事都成了吞噬敌人的血肉磨坊。</p> <p class="ql-block">在“忠烈祠”前驻足,密密麻麻的牌位形成一片森然林海。有位白发老者正颤抖着擦拭其中一个牌位,他告诉我,这里安放着叔公的衣冠——那位十九岁的学生兵,最后时刻拉响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老者的眼泪滴在花岗岩上,立刻被烈日蒸发,就像当年那些年轻的生命,来不及绽放就已凋零。此刻我突然明白,纪念城的每块砖石都浸透着两种泪水:一种是当年母亲送别儿子时的热泪,一种是今日后人缅怀时的冷泪。</p> <p class="ql-block">黄昏时分,我登上残存的城墙遗址。远处湘江如练,近处游人如织。一对年轻情侣正在英雄雕塑前自拍,女孩的笑声清脆地划过天空。这景象让我想起张自忠将军殉国前的话:“我死则国生”。或许,正是当年的誓死抵抗,才换来今日市井的平凡欢笑。夕阳将纪念塔的影子拉得很长,仿佛要伸向1944年的那个血色黄昏,与那些永远年轻的灵魂握手。</p> <p class="ql-block">离开展馆前,我在留言簿上看到一行歪斜的字迹:“爷爷,我考上了您当年想读的大学。”这简单的话语,恰是对英灵最好的告慰。衡阳抗战纪念城不仅凝固了历史,更在提醒生者:和平不是天上的馅饼,而是先烈用脊梁撑起的苍穹。当我们漫步在这片曾经焦土上,每一步都踩着历史的回响——那不是遥远的鼓角争鸣,而是永远跳动在这座城市血脉中的铁血基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