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继民》黄磊

象山黑三

<p class="ql-block"> 《戴继民》</p><p class="ql-block"> 黄磊</p><p class="ql-block"> 八月的天,好似火一样的脸。骄阳下的热浪紧贴着人们的肌肤,如同炙烤中熊熊腾起的热气,俨然没有了女人的味道,倘若用了心思挥一挥伸出的手臂,依然抓不住一丝的温柔。尽管如此,我还是忍不住于闷热中提起手中的笔,沾上浓稠永宜的墨汁,伏案之中略做一些思考,便有了多写几笔的冲动。</p><p class="ql-block"> 我浸在炎炎的夏季还能坐于书桌旁,用了些心思写上几笔几画,全然不是为了别的目的,只是为了写一写我所认识的戴继民先生。</p> <p class="ql-block">  戴继民先生是军队培养的一名摄影家。他于上世纪60年代末参军入伍,从此常年耕耘于新闻事业和摄影专业,几十年来,他的文章和摄影作品散见于各大报刊,其中部分作品成书成册。前不久,他将自己当年参与建设,并拍摄收藏的重要国防工程——530工程的历史照片,全部捐献给拉萨市档案馆永久收藏,这些历史照片是他以摄影为职业的成名作,凡是参与了530工程建设,或观看了他所拍摄的历史罕见照片的人,无不为之震撼,他以一个摄影家的角度捕捉530工程建设中的点点滴滴,还原和歌颂了人民解放军战士当年建设530工程,战天斗地抗风傲雪的英雄气概,同时也展现出了他的摄影风采,这是他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完成的历史追求,矢志不渝,终成大器。</p><p class="ql-block"> 我与戴继民先生既是战友又是挚友。在我决定要写一写他的为人风骨之时,他的风趣与文雅就不时的在我眼前出现。不得不说自从与他为伍并攀为挚友,他的睿智和趣谈就时常感染着我,而我又不得不由衷的佩服和欣赏他的执着和追求。不知为何当我的脑海中不断的回放着,我与戴继民先生相处的日子里的故事,便又想起了清末民初的王国维先生。王国维先生是中国近现代著名学者,在哲学、美学、文学、史学等领域均有卓越贡献,王国维先生的这种大家风范着实的让我十分的钦佩,他的代表作《人间词话》、《观堂集林》等堪称人生范本。王国维先生在他所著的《人间词话》里表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王国维与我们非同一时代人物,但他的思想境界和基本精神是值得我们赞叹的。他自描写树木从秋一枝一叶,到一人登上高楼,再看到一条漫长的路,一直引到天边并且还不知晓路有多长,借以形容一个人如果立有志向,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具象,都要立定从远。同时,在追求中一定要努力奋斗,刻苦钻研,日夜不停,以致身体消瘦也在所不辞。而且,努力也好,追求也罢,一定要在不懈的艰难环境中寻找出规律性的事物,并借以成功自己的努力和追求,这是何等的情怀。在我看来,王国维先生虽距我们久远,但他描写的人物特征和追求在我心里就如同戴继民先生一样。因为,戴继民先生对待工作认真的态度和孜孜不倦的追求,绝非一时的兴趣所然,他有自己追寻的人生坐标,以及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精神定力。</p> <p class="ql-block">  在某基地政治部宣传处工作的日子里,有一次我正在办公室写材料,忽然听到宣传处办公室的走廊里有了喧哗和呵斥声。我开门来到走廊正看到戴继民手上拿着一摞摄影图片,训斥一位年轻的干事:图片的尺寸怎么能如此的随意呢?我们的规矩和规范性要求到哪里去了?随后,便按要求和规定重新印制。原来,基地刚刚开完一次重要的会议,按照上级指示宣传处将出一期重要的图片展示,以及对外报纸图片报道。但是,年轻的干事心急手快之中将几位副司令员的图片人物比例放大不一,这种图片人物职务相同,而图片比例不同的“小问题”的问题,在如今的自媒体时代比比皆是,可是在我们那个时代是绝不允许出现的。新闻摄影有严格的规范性要求,图片的大小尺寸以及人物拍摄的角度和排版等等,甚至图片使用的时间要求,都是有着十分的具体和严格的规范性。按照戴继民先生的说法和意见,摄影工作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马虎,在摄影的实践中一次失误将终身悔恨。</p> <p class="ql-block">  人,如果将理想追求作为自己的毕生选择,不能不说这是一种享受。当然,或许也是一种艰难而又“苦涩”的享受。戴继民先生就是这样一种人,他将摄影事业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而且从无懈怠,从无终止,始终如一。</p><p class="ql-block"> 若干年以后,戴继民调到南京军区某省军区政治部工作。有一年,我随工作组到南京某下属部队检查工作,利用工作的空余时间,来到了省军区政治部大院看望戴继民,我们已经有好几年没见面了,相见甚欢,兴奋之余我们无话不谈。我跟他谈到:我看到了你们省军区在《解放军报》头版的新闻稿和新闻图片,确实很好。你们供稿刊登的这版文章文理清楚,思辨能力很强,配文的图片很生动,很有冲击力。我们为他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由衷的高兴,戴继明既高兴又十分的谦虚。在我看来,他依然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人,他依然是一个对待工作孜孜不倦的人。</p> <p class="ql-block">  承诺不仅仅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精神,反映和折射出的是这个人的人生世界。</p><p class="ql-block"> 戴继明先生是真正的热爱摄影世界的,并且倾尽全力将摄影这门学科作为了自己的毕生追求。对于戴继民先生而言,热爱着的这门摄影学是一种承诺,更是一种担当。</p><p class="ql-block"> 常人很难想象一个专门家对待本学科的事业所投入的热爱。戴继民先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不断的钻研摄影学,甚至将对摄影学的研究和热爱达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我们也很难想象,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人品和人生态度所能达到的人生追求。</p> <p class="ql-block">  七月下旬,我看到林路先生撰写的《戴继民的影像实验与冒险 》一文。林先生是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教授,他成就了自己的艺术摄影等摄影著作,专长于风光摄影、人体摄影和暗房特技制作。林先生认为:戴继民的影像实验和冒险首先就是视觉上的呈现,这样一种由具象到抽象的蜕变,让人想到了一个话题,就是“有意味的形式”——英国文艺批评家克莱夫•贝尔在19世纪末提出这一理论时,西方现代主义已经出现,其各美学流派虽然观点驳杂,但视觉形式比内容更重要,则是其普遍的理论倾向,进而追求艺术形式的不断创新。而戴继民先生则认为:这些年以来,呈现给人们的摄影照片,是我和相机以及被摄主体(人)三者互动的一次性现场生成。也就是在掌控的时间内,相机连续不停地采集物体在场行为轨迹的标本。相对于“纪实”而言,这个“标本”只能是现实真相的蜕变——印痕,即由记录的具象走向了记录的抽象。”</p><p class="ql-block"> 林路先生与戴继民先生别开生面的一番对话,是摄影家与摄影家之间的心灵沟通。</p> <p class="ql-block">  真实与虚构是来自于两个不同层面,甚至于对立的事物之间吗?或许真的如某些人所认识的,它们是两个互不联系、各自独立的事物吗?不,不是。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产生着联系,无论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无论是你看见的、触摸到的事物;还是未看见的、未触摸到的事物。但是,事物之间都按照特定的规律和运行轨迹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或者作用与反作用于彼此之间。在艺术的真实与虚构的交融之中,闪耀的是人们对事实真相以及真理的不懈追求。</p> <p class="ql-block">  在我看来戴继民先生的摄影风格已经有了一定的转换和跃升,他的摄影作品也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高度。我每一次观摩他的摄影作品都有一些新的不同的认识,这种认识来自于一种欣赏,来自于对同类人和同行人于文学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有些人或许也会觉得不可思议,在创作文学艺术的窄路上挤满了许许多多的人,而且在人与人之间以及周边环境或许还有“悬崖绝壁”,稍不留神就会有人落伍掉队。但绝不缺乏在创作优秀文学艺术的“悬崖绝壁”的小路上,一些人经过自己的努力和追求,走上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成功的艺术之路。</p><p class="ql-block"> 毫无疑问,戴继民先生就是属于这一类人。戴继明先生的摄影艺术创作上的成功,让我们为他高兴,为之喝彩。</p><p class="ql-block"> 追求不变,但风格可以转换。我相信,戴继民先生所追求的摄影风格,承载了文学艺术的高尚品格,他将以不同的艺术形式体现着这种精神追求,直致定格瞬间,跃然纸上,流墨留痕。</p><p class="ql-block"> 精神归位,艺术还乡。</p><p class="ql-block"> 2025年8月2日于上海</p> <p class="ql-block">我这张正在阅读的照片,是戴继明先生给我拍摄的。那时,我与他同在某基地政治部宣传处工作。因此,我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