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摄影是我的业余爱好,我喜欢摄影,四十年来拍摄了大量的公路工程和灾情图像,为汇报灾情、争取投资、促进当地交通发展,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退休了,自由活动的空间大了,有时也提个破相机象南郭先生一样装模作样的跟在摄影家中间厮混也是乐趣。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智能手机普及了,人人都是摄影家,但专业摄影师不是很多。在和摄影大师们厮混时,也看到和遇到一些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如今摄影界,常将活跃的爱好者称作“发烧友”。当我买到第一部相机时,也曾爱不释手,“发烧"到了极点。但我认为“发烧"应有度,不能无度。不能什么都拍,阿猫阿狗谁叫都去,(比如有些人为了扩大政绩、为了升迁等个人目的),更不该拿上自己的装备任人驱使。“发烧”本是对热爱的注解,但若失了分寸,便容易陷入盲从的泥沼——不分场合、不论缘由,谁招呼都应声前往,开着自己的车,扛着自己的器材任人差遣摆佈,拍出的作品还要无偿拱手交给主办方。这般姿态,与其说是追逐热爱,不如说是对自身价值的轻慢。有时过度的“发烧",会被人误认为把神经烧坏了。</span></p> <p class="ql-block"> 摄影人首先应自重自爱,明确自身专业价值。然而现实中,一些摄影团体、组织的定位逐渐偏离初心,本应是凝聚专业力量、推动创作的平台,却沦为类似自娱自乐的场所。</p><p class="ql-block"> 更值得关注的是,协会组织活动时,参与者往往需自带器材、自行解决交通与开销,换来的却是主办方近乎苛刻的要求,如同选秀般挑剔,而摄影人却常需无条件配合;即便是协会自身活动,费用也多由成员会费承担。这种不对等的付出,不仅背离了摄影创作的纯粹性,更矮化了摄影人的专业身份。</p><p class="ql-block"> 此外,部分地方对摄影界缺乏应有的重视与支持,例如在宣传当地旅游时,摄影人进入景区仍需自费购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摄影界生态的失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近年参加过缸沟花海、理川梨花节、贾河油菜花、雷鼓山杜鹃花等多次摄影活动,主办方和摄影协会密切配合,办的还是成功的,摄影师们都把最好的作品交给主办方,为宣传当地旅游、助力经济发展尽了绵薄之力。</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摄影不是廉价的陪衬,更不是呼之即来的工具。真正的摄影人,当懂得珍视自己的劳动与才华,不必为了虚名或蝇头小利放低姿态,更不能让自己沦为任人摆布的“羔羊”。如有次某地搞活动,就有人喊:“把摄影协会的人叫上几个"、“那些人好照相想出名"、“摄影协会的人器材先进、相照的好,好使唤,还不需花钱"、“照完相打发走就行了"。个人爱好固然重要,人格尊严更重要。热爱可抵岁月漫长,但这份热爱,理当建立在自尊与自重的基石之上——唯有先看得起自己,才能让镜头里的光影,真正闪耀出应有的价值。</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