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国自由行之京都印象(二)

张咩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7月8日 乘坐公交车去参观三十三间堂。此地是日本京都最具代表性的佛教建筑之一,以供奉1001尊千手观音像闻名于世,现存建筑建于1266年,被列为日本国宝。主建筑物呈长方形,长度达120米,因建筑物内有33个以梁柱隔开的空间而得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堂进深17米,南北长120米,是日本最长的殿堂。进入本堂需脱鞋,堂内以九面千手观音的坐像为中心,置有1001座千手观音的坐像。两旁有28座风、雷等神的立像。我们一进去就被壮观的观音像给震撼到了。由于堂内不允许拍照,只拍了两张挂在外面的宣传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三十三间堂是日本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同时也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在弓矢技术的层面,来自中国的合成弓制作技术传到日本,竹木合成的强弓,增大了力度,扩大了射程。所谓“三十三间堂远射”就是在进深达120m的世界第一长木结构建筑“三十三间堂”比试射箭技艺的高低。射靶直径1米,射距60米,要想射准就需要高超的技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远射节据说始于12世纪中期,当时的名射手们能够从三十三间堂的北端射到南端,射程达120m。江户时期,人们从早6点开始射到次日早6点,最后按24小时内的命中率来比试高低。时至今日,人们在寺庙的廊柱上仍可以看见当年的武士们脱靶的箭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十三间堂的马路对面就是京都国立博物馆。京都国立博物馆比较小,全部逛完也就两个小时。不过有中文导览器,就算不在讲解范围内的其他文物前,都有用中日英三国语言做介绍,方便游客能更深入地了解文物。博物馆内同样不允许拍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比较幸运的是国宝级的释迦堂缘起卷轴限定展恰巧在这一天首日开放,让我们大饱了眼福。释迦堂缘起全书分为六卷,包含图像部分和文字部分,最叹为观止的是狩野元信绘制的图像部分,色彩艳丽,细节拉满,记载了三国时期传入日本的释迦牟尼佛像流传脉络、清凉寺的创建过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伏见稻荷大社是位于日本京都府京都市伏见区深草薮之内町68号的著名神社,伏见稻荷大社始建于公元711年(奈良时代),比京都建都早83年,是日本全国3万余座稻荷神社的总本宫。神社供奉以宇迦之御魂神为首的五位稻荷神,最初为祈求五谷丰登,后因狐狸使者象征财富(豆腐谐音“富”),成为商人祈福圣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伏见稻荷大社的入口,矗立着由丰臣秀吉于1589年捐赠的大鸟居,后面便是神社的主殿及其他建筑物,主殿被列为日本重要文化财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稻荷神是农业与商业的神明,香客前来祭拜求取农作丰收、生意兴隆、交通安全。它是京都地区香火最盛的神社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狐狸被视为稻荷神使者,神社内遍布叼稻穗的狐狸石像,并有狐狸脸绘马、御守等特色祈福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里最出名的要数神社主殿后面密集的朱红色“千本鸟居”,是京都最具代表性的景观之一,在电影《艺伎回忆录》中也曾出现过。鸟居一般有两根支柱,上面有两个横梁,也有上面有题字的匾。一般用木材制造,刷上生漆。许多工商团体或个人会来这里祈求保祐。如愿后回去还愿,就会在这里建鸟居以还愿,久而久之,这里的鸟居就会愈来愈多,到最后,就成了这样的景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走进千本鸟居,老朽褪色的暗红色牌坊和光鲜亮丽的朱红色牌坊密集地交织在一起,透过阳光的照射显得格外壮观迷人,视觉上颇为震撼。成百上千座的朱红色鸟居构成了一条通往稻荷山山顶的通道,绵延好几公里。如果全部走完需要三个半小时左右。其间还有几十尊狐狸石像。当天我们只走了一半的路程(天快黑了)就折回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7月9日 早餐后乘坐公交车(京都公交车和地铁基本同价)步行到八坂塔。八坂塔是京都法观寺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公元6世纪的飞鸟时代,由圣德太子下令修建。现存建筑为1440年室町幕府六代将军足利义教重建,高46米,是京都现存最古老的塔楼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八坂塔共有五层。塔顶的铁柱造型和屋脊上的鬼瓦装饰,使得它在周围的古民居中显得格外突出,成为游客们拍照留念的热门地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八坂塔与二年坂、三年坂等古街区相邻,是京都传统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坂”在日语中意为斜坡,沿着坡路下行时一定要小心台阶。因为“三年坂”的发音与平安时代的“产宁”相近,所以三年坂也被称为产宁坂,传说在这里跌倒是不吉利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二年坂、三年坂为京都最具风情的百年历史街区,均为石板坡道,保留江户时代的町屋建筑风格,红壳格子与虫笼窗式设计体现传统韵味。‌‌二年坂建于大同2年(807年),因建造年份得名,共有17级石阶。‌‌3三年坂建于大同3年(808年),作为连接清水坂与二年坂的通道,共有46级石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街两侧的小店出售各种可爱的纪念品和陶器,有超过200栋百年町屋及18家百年工房+茶寮。充分体现了日本二次元文化的精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走走拍拍,仔细端详,在这条道上,我们花了不少时间,特别是两个娃,看什么都很稀奇。玩完二年坂三年坂,接着前往清水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清水寺是京都最古老的寺院,日本佛教法相宗(北派)的本宗,建于音羽山上,占地面积达13万平方米,始建于778年。清水寺曾数次被烧毁并重建。主要供奉千手观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清水寺因寺中清水而得名,顺着奥院的石阶而下便是音羽瀑布,清泉一分为三,分别代表长寿、健康、智慧,被视为具有神奇力量,游客路经此地一定会来喝上一口水,据说可预防疾病及灾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清水寺本堂所祭祀的主尊为十一面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像,雕像供奉在小神龛中,每隔33年才对公众开放一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清水寺的清水舞台是日本国宝级建筑,始建于1633年(由德川家光重建),清水舞台高约13米,采用传统“悬造式”技法建造,由139根巨型木柱纵横交错支撑, ‌采用榫卯工艺建造,未使用铁钉。该舞台悬于悬崖之上,仅靠榫卯工艺和木材韧性维持稳定,历经近四百年风雨地震仍屹立不倒,展现了古代匠人的智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靖水舞台可俯瞰京都古城,春季樱花盛开时如云霞环绕,秋季红叶漫山如火焰,与三重塔共同构成京都最具代表性的风景。199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游罢清水寺前往石塀小路。路过一休庵,欲将进去瞧瞧,不料已关门。80年代的时候,有一部引进的日本动画片《聪明的一休》,动画里那个聪明伶俐的小和尚一休很讨人喜欢,陪伴女儿渡过了童年时光,至今家里仍留着那套连环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石塀小路是京都东山区一条保留大正时代风貌的狭窄石板路‌,被认为是京都最美丽的小路之一。以黑格窗棂二层小楼和拼木板墙建筑为特色,被誉为“古都风情的最后秘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蜿蜒曲折的小路两旁保留着完整的京都传统民宅,这里的房屋大多是民居和非常私密的高级料亭。在游玩时,我们都保持了安静。有些民宅门口,会写着禁止拍照,这时一定要保持低调,不要打扰到居民的正常生活。由于游客较少,石塀小路显得格外宁静。仿佛穿越回数百年前的旧京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石塀小路出来继续前往祇园的中心八坂神社。八坂神社创建于656年(飞鸟时代),最初名为“祇园神社”“祇园社”或“感神院”,1868年因神佛分离令更名为现名。在日本境内,八坂神社拥有众多“分社”,而京都的八坂神社则被尊为日本全国近三千座八坂神社的总部。神社的木质殿堂,红墙黑瓦,让人联想到唐代宫殿的辉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八坂神社是日本神道教中主管农业、婚姻、安产与除灾的神社,这里供奉着日本神话中的两位至高无上的神祇——伊奘冉尊和伊奘诺尊兄妹,他们被誉为开天辟地、创造日本诸岛和诸神的创世之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八坂神社最有名的是七月的祇园祭,它是日本最有名的祭典之一。祗园祭起源于公元869年平安时代京都的瘟疫事件,最初通过抬神舆巡游、建立66根神柱等仪式,祈求消除疫病与灾厄。整个祇园祭长达一个月,这个月的大部分时间内,京都都会举行盛大的庆典,在7月17日则进行大型巡游,京都每个区均会设计一个装饰华丽的花轿参加巡游。可惜我们是没法欣赏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八坂神社旁边的祈园祭文化商店内欣赏了一下售卖的缩小版模型和一个抬进商店里的真正的花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花见小路这条全长约1公里的狭窄小道,从北到三条通,南至建仁寺,横贯整个祗园地区,是京都最著名的街道之一。“花见”在日语中意为赏花,但这里并没有花,而是寓意风月之地。花见小路从江户时代起就是日本最有格调的花街,现在也是为数不多尚能看到艺妓的场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花见小路地处地处鸭川东山,青山秀水,传统的木造建筑细腻优雅,形成的街区景观是京都建筑宝库,因此被指定为历史景观保全地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里有众多江户时期就建造的门面窄小的町屋。黑色千格子木条窗,外围着竹帘,透气度高,有防晒遮挡的作用。一楼墙边有竹条编织而成的拱形篱笆“犬来刺”,用来防止雨水、泥巴、禽畜便溺弄污屋子。二楼皆以竹帘遮蔽,晚上灯火通明之时,木格子窗与入口布帘的细缝,隐约可见屋内客人的谈笑身影,增加无限想象,更添建筑整体风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花见小路南北两侧拥有完全不同的气氛。北面多为现代娱乐设施,比如酒吧等,而南面是京都历史景观保存区,保留着百年前的街景。华灯初上,街上的路灯是具有花街风情的灯笼式样,石板铺砌的小路,偶尔艺妓踩着高高的木屐路过、摇曳生姿,影影绰绰之间非常有电影感。游客沿这条街漫步可以享受到传统的京都风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走过花间小道,我们来到鸭川河边。鸭川是日本京都市内一条长31公里的一段河川,发源于北部栈敷岳,自北向南贯穿城区,流经四条、祇园等繁华地段后汇入桂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每天傍晚时分,许多年轻人会选择坐在鸭川河边,这些坐在鸭川河岸边的情侣们会默契地保持大约3米的间距。据说,这样的距离既保证了他们能够低声细语,享受私密空间,又不会干扰到周围的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夏天,鸭川设有纳凉床供河畔餐饮。尽管京都的夏日湿热难耐,但鸭川河畔的纳凉床却成为了一处独特的避暑胜地。这里的纳凉床与祇园祭及五山送火一同织就了京都夏季的独特韵味。每年五月到九月,从二条大桥到五条大桥西侧的众多木头町屋,都会在二楼开辟出铺有榻榻米的露台,供人们在此享用美食,同时享受河风的清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傍晚时分,这些纳凉床便纷纷亮相,成为京都的一大特色。拥有鸭川绝美景致的餐厅,更是以此为傲,吸引着无数食客。甚至连沿河的旅馆、酒吧和咖啡馆也纷纷效仿,摆出纳凉床以招徕顾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鸭川热闹的一段则在京都河原町与祗园附近,那里有一条酒吧街沿着河边展开,游客络绎不绝,非常热闹。当晚我们回到酒店,已经是晚上10点多钟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7月10日 下午我们将离开京都前往大阪市。早上将行李箱寄存在酒店后,乘公交车去打卡银阁寺和南禅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银阁寺最初由幕府将军足利义政在 1460 年修建,作为他退休后颐养天年的别院。1482 年,他增建了如今被称为"银阁"的院舍,作为供奉观音菩萨的佛堂。"银阁"仿照足利义政祖父的金阁寺建造,但规模较小,风格也较简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485 年,足利义政剃度出家,取法名“慈照”(意为“慈悲普照”),银阁寺正式更名为慈照寺。足利义政於 1490 年去世后,人们遵照他的遗愿將这里变为了寺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银阁寺沙园以精妙的沙雕闻名,据说它是富士山的象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东求堂 建于 1468 年,位于银阁左侧,是整个院落中第二重要的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这座经典的日式寺院幽静而精致,是京都最受欢迎的景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庭园后面有一条游客稀少的僻静小路可直达山顶,可从高处俯瞰寺院和周边城市的美景,别有一番风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午,我们顶着烈日公交+步行,大汗淋漓地来到了南禅寺。南禅寺是日本京都名刹之一,位于京都府左京区瑞龙山。南禅寺始于镰仓后期的正应4年(1291),是开山祖师无关普门将位于东山的开基人龟山上皇的离宫改建的禅寺。至德三年(1386),足利义满制定京都、镰仓五山十刹之位次,列此寺为天下第一、五山之上。其后,堂舍多次遭受焚毁,幸获历代朝廷与幕府的保护,而得以复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进寺里,大家就被雄伟的庙门震撼到了。南禅寺三门是日本重要文物,高22米的“天下龙门”,象征佛法修行的三种解脱(空门、无相门、无作门),上层为五凤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粗犷而古朴的柱子,散发着大气磅礴的气息,令人赞叹不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水路阁‌是明治时代红砖拱桥建筑,属琵琶湖引水工程,融合西洋技术与和风设计‌。昭和58年,水路阁被评为“京都市指定史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水路阁于1885年始建、1890年竣工,是从滋贺县大津市琵琶湖(日本最大的淡水湖)引水到京都市内(被称为“京都市疏水事业”)的线路的一部分。当时西方建筑技术刚传入不多久,水路阁由日本人之手设计、施工,被认为在日本土木技术史上有着重要意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南禅寺的方丈庭院也向游客开放,庭园南面和西面的白墙上嵌有五条浅蓝色的定规线,象征着寺庙的最高规格。 门票价格为600日元/人。方丈庭院由大方丈和小方丈构成,两者通过走廊相连。大方丈内部包含多间精致房间。庭院环绕建筑群布局,包含五个子庭院:大方丈庭院、小方丈庭院(如心庭)、蓬莱神仙庭、龙吟庭和六道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方丈室内壁画由日本著名画派狩野派创作,属于桃山时代(16世纪末)的装饰艺术风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庭院中的移门画作新旧交织,颇具韵味。画作包含禅宗主题或传统日本山水、花鸟元素,体现桃山时代金碧浓彩的华丽风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座受我国唐代影响深厚的古刹,不仅有着唐式壁画的瑰丽,更有建筑之上的禅意。处处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艺术的魅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个庭园在江户时代初期由小堀远州设计,以其独特的枯山水风格闻名。穿行其间,还是蛮惬意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三门的楼梯登上五凤楼(大人600日元,小孩400日元),其角度近似75度,颇具挑战性。我们赤脚匆匆而上,又匆匆而下,再次挑战了自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巍峨耸立的五凤楼,可以一览无余地欣赏到整个南禅寺的绿树成荫。五凤楼内供奉着释迦如来坐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下午五点左右,我们从南禅寺返回酒店,取了行李,随后登上了前往大阪的列车。</span></p><p class="ql-block">以上图片均为手机拍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