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b>一场急症背后的牵挂 </b></div><div><b>—— 老爸的惊心与康复之路</b></div><div><br></div><div>7 月 23 日晚,我正在洗澡时,老妈一个电话打过来,大嗓门冲我急促地喊:“你老爸有点不舒服,喊了 120 拉到医院,你给我转 5000 块钱”。<div><br>我心里一紧,心脏狂跳,下意识地对老妈说:“你别急!马上转”。</div><div><br>先做了几个深呼吸,安抚自己狂跳的心。想一想这个月发生的事,我是又气又发慌:气得是父母每个月工资加起来近万元,如今生病竟然没有应急备用金,开口就找我要 5000 元,他们的钱都到哪里去了?秒转 3000 元先应急吧。</div><div><br>慌得是,叫120显然是急症,89岁的老爸十天前还能打乒乓球,精神蛮好,为何突然病到要叫120?</div><div><br>弟弟说:“老爸在住院,有点小毛病,你莫担心!我在医院守着老爸,你放心好了”。看他发的图,老爸已经睡下了。听了这话,我安然睡去。</div><div><br>次日,看到老爸吃早餐的样子,想着不必回襄阳了。不料,弟弟发来医生讲解老爸心脏问题的视频,说:“今天下午做彩超,明天下午做造影明穿刺,看完结果后决定做不做手术”。</div><div><br>我的第一反应是:能不做手术就不要做手术,告诉医生要保守治疗。</div><div><br>我将检查报告及视频,发给武汉的一位心内科专家看,他回复:分支闭塞,已有侧枝循环形成,高龄,可以保守治疗,个人观点,仅供参考,要结合实际情况考虑。</div><div><br>老爸自己是什么态度呢?我决定回襄阳看看,听听主治医生的意见和老爸自己的想法,安抚、陪伴老妈。</div><div><br></div><div>默默祈祷:但愿老爸不做手术,早日康复回家!</div><div><br>刚巧,我加入了彭凯平 “积极心理学” 学习营,这四天课我能够跟下来吗?但愿我能心想事成!<br></div></div> <b><font color="#ff8a00">01 急症起因 —— 情绪波动引发的健康警报</font></b><div><br>7月16日,85岁的三叔因病去世,得到消息的老爸(长子)大吃一惊,深受刺激。三天前兄弟俩才通过电话,怎么就去世了?</div><div><br>老爸觉得三叔去世太突然,心里很难受。从那天开始,他就闷闷不乐,停止打乒乓球,梦里都是三叔说话的样子。</div><div><br>“三叔是何家的大功臣,在家乡为兄弟及后代们做了许多好事,晚年因病缠身,没能好好享福”。老爸念叨着,显然是受惊了,且忧伤过度,心神不宁。</div><div><br>23日晚餐后,老爸感觉心悸、心痛、浑身冷汗不止,老妈赶紧叫了120,在好邻居(老爸的球友)的陪护下,去了最近的医院,及时得到救治。<br><br>徐文兵在《字里藏医》中讲:繁体“驚”,形声兼会意,指马受恐骇刺激后,突然跃起、嘶叫、狂奔,后来指人受突然恐吓刺激,出现尖叫(惊叫、惊呼等)、心陡然提起(揪心、心提到嗓子眼)、心跳加速(心惊肉跳)等表现,是心神受突然刺激、袭扰后的不安不定、紧急应变、张皇失措状态,有惊心动魄、惊魂未定等说法,中医总结为“惊则气乱”。<br> <br>宋梅尧臣《送天台李令庭芝诗》:“至险可悸栗,至怪可骇丧。” 意思就是说惊险、怪异的刺激,能使人心悸、战栗、恐惧、失神。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说的就是这种惊心动魄、自觉心跳的感觉。<br><br>幸好急救及时,老爸住院第三天就感觉恢复正常,闹着出院,明确表态:保守治疗,不做手术,不做支架(怕再不能打乒乓球)。<br><br>我们尊重老爸的想法,住院五天后出院。五天总花费6110.26元,医保统筹报销4685.63元,个人账户95.00元,个人自付1329.63元。<br><br>回家之后,老爸饮食正常。喝西药,看中医,做艾灸,情绪疏导,多管齐下。</div> <b><font color="#ff8a00">02 守护双老 —— 中西医结合的温情照料</font></b><div><br>我把老爸的心脏彩超、出院记录、用药记录等一起发给武汉的中医专家。泰康同济的肖医生与老爸直接对话,详细询问他的感受,再三询问他还有哪里不舒服?</div><div><br>她一边问一边开药,开出厚朴、麦冬、五味子、丹参、法半夏、山萸肉等35种中药,这些中药将被制作成‘膏滋’,帮老爸调理身体,增强体质和免疫力。</div><div><br>考虑到老爸有糖尿病症状,细心的肖医生特意交待将怡糖换成木糖醇(代糖)。</div><div><br>老爸生病的时候,我最担心老妈。老爸只要不舒服,就会表达、会主动求医。老妈不舒服的时候,经常不当回事,能忍则忍,能省则省(钱)。</div><div><br>老爸回家当天,硬撑了几天的老妈就感冒了。当天夜里嗓子痛、流鼻涕,自己偷偷喝了两包板蓝根。</div><div><br>次日清晨,我发现老妈感冒了,立刻拿出刮痧板和精油。在头部轻刮之后,用“森呼吸”刮大椎,出了大片紫红的痧,索性把整个脖子都刮了。<br><br>想着老妈的心脏也不好,就用“馥桂油”给老妈刮手三阴,出了粉色的痧。</div><div><br>这时,老爸凑过来,拿着穴位图,让我给他艾灸。我就知道他又吃醋了。每次都是这样,把自己当熊猫养的老爸,总希望稳守家中“第一”地位,老爱吃老妈的醋。</div><div><br>安抚老爸的情绪,给他定灸膻中穴、神阙穴,他享受着入睡了。</div><div><br>拍下照片请教万老师,她提醒我:两位老人日常都可以灸足三里。这好办,老妈早已学会自己灸足三里。<br></div> 03 养生启示 —— 情绪、心态与生命的和解<div><br>古人以聚合为喜、离别为悲,像“人有悲欢离合”,中药百合、合欢可治悲苦情绪,佛说“爱别离”也属此范畴。悲到极点是心碎,如生死离别、亲人去世等场景产生的悲凉、悲伤情绪,也有“兔死狐悲”等表述,后“悲”还演绎出怜悯、慈爱之意,如悲天悯人 。</div><div> <br>“惊悸”“悲哀” 均与心神、情绪关联,体现中医对七情致病的认知,及通过情志调摄、中药调理、遵循自然生活理念来养护身心的智慧,帮助理解情绪与健康的关系,指导日常养生与情绪管理。<br><br>《老子》言“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若人能达“希夷”状态,不受外在声色、事变惊扰,便难有惊悸,从道家思想层面,为避免惊悸提供一种精神境界指引,即内心安定,不受外界过多干扰。<br><br>中医将惊归七情,过度会伤心神,古人以平抑七情为养生道,现代人寻求惊险刺激有违自然。建议睡觉关电话,避免深夜被铃声惊醒伤神;不用闹钟,睡前静心默念起床时间,靠生物钟唤醒。 <br><br>美国肯塔基大学神经学教授大卫·斯诺登对圣母修女学院修女的跟踪研究发现,年轻时乐观的修女年老后更不易患老年痴呆症;而经常焦虑、动怒的人岁数大后更容易中风和患心脏病。后续研究还表明,乐观向上的修女平均比悲观的人多活10年,尽管她们生活条件和方式相同。 <br><br>健康心理学家谢利·泰勒研究发现,乳腺癌患者若相信癌症可治愈、信任医生且对自己寿命有信心,其生活质量、幸福感和寿命都比不相信的患者更优。 <br><br>由此可见,积极心理能带来多方面积极影响,包括延年益寿、身体更健康、收入更可观、关系更融洽、孩子成材率更高以及婚姻更幸福等。</div><div><br>最喜欢《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的一句话:“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div><div><br>最好的养生,从来不是高深的理论,而是心里装着牵挂的人,眼里有当下的暖,日子里带着对明天的笃定。</div><div><br>愿天下父母,都能在寻常烟火里,心安不惧,岁岁安康!<br><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