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印象

蓝天白云

<p class="ql-block">昵称: 蓝天白云</p><p class="ql-block">美篇号: 156611567</p><p class="ql-block">图片拍摄: 蓝天白云</p><p class="ql-block">(其中老城墙角楼、 呼和浩特老车站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今年夏天来到呼和浩特,这是我少年时期曾经生活和学习过的城市,从这儿走出去已经几十年了,偶尔只是回来看看,可它在我心里的印象却十分深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我第一次来呼和浩特是在1958年,呼铁局刚成立父亲从太原局调来全家随迁而来,那时候我还小,对呼和浩特的初步印象这儿是一座塞外老城,比较荒凉人口也不多。记得第一次下火车站前道路两旁商铺多是土房,通往市区的锡林路虽然很宽可还是石子路,两边高大的杨树已有些年头了,市区人口大多分布在旧城、新城和火车站这三片。</p> <p class="ql-block">  我家住在车站东街,那时叫粮栈东街,货场、煤建、马车社都在这条街上,每天大街上车水马龙,汽车、马车、人力车等各种车量很多,再加上人流十分热闹。火车站通往旧城的公交车经过新华广场、毛织厂、联营、文化宫到旧城只要一毛钱,刚来时旧城北门城楼还在可不久就拆了。</p> <p class="ql-block">  火车站站房从一层绿色平房站房到1968年改建成高大的站房,广场两边还有过八块语录牌,又到1996年,呼和浩特站新站房建成并投入使用,后经改造成现在这样一座雄伟壮观的站房大约经历了五十多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p> <p class="ql-block">  街景的变化也很大,记得1965年乌兰夫为了提升城市形象,把车站前锡林路两边的房屋都拆了进行改建才有了锡林旅社、锡林商场、副食品商场等建筑,马路也加宽重修,使车站一带面貌一新。到二十世纪我再来时车站变成新的,站前锡林路两边房屋也都变成高大的建筑,漂亮的装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这是我曾经居住过的粮栈东街和锡林路一带</span></p> <p class="ql-block">  新华广场也变了,观礼台没有了,乌兰恰特也迁走了,中山路上都建成高大雄伟的建筑,<span style="font-size:18px;">感觉天空变小了,街道变窄了,到晚上走在大街上,灯火通明、霓虹灯闪烁一派</span>大都市的景象。在我心中没有变的只有过去的内蒙古博物馆(现在是市博物馆),虽然在高楼印衬下显得有些低矮,但还是那么时尚,那么漂亮,特别是屋顶那匹奔腾的骏马,它代表着这座城市的精神——不断发展、永远前进。</p> <p class="ql-block">  故地重游寻找往日的记忆,过去在郊外的赛马场已变成市区内,北面的主席台挪到西面,面积感觉变小了。</p> <p class="ql-block">儿时经常玩耍的铁路三角线一带原是荒郊野外现在变成公主府公园,抗战烈士的坟墓没有了只看到修饰后的纪念碑。记忆中的市师范学校现在恢复公主府原貌,经过整治和修建接待来这儿的八方游客。儿时带给我愉快美好的人民公园现在改成青城公园,没有了动物,变的清静而优雅。</p> <p class="ql-block">过去的将军衙署和大召等寺庙在我小时候从未开放过,只是从门前经过看到里面的建筑感到十分神秘,现在也都修饰一新成为全国各地游客的打卡之地。</p> <p class="ql-block">  市区比原来扩大了几十倍,道路宽阔、交通便利,高架快速路覆盖城市主要街道,公园、博物馆遍及全市,城市注重环境改造,将过去农村土地和荒野退耕还草建成敕勒川草原和多个郊外公园,人民的幸福指数不断提高。呼和浩特正从一个往日的塞外古城变成一个现代化的,政治经济繁华的边疆城市。</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这是敕勒川草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这是成吉思汗大街</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 谢谢您的观赏!🍁🍁</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