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中下旬寻梦清凉游(1)大理、腾冲、瑞丽篇

安然

万里之行始于足下。<div>  2025年7月12日7时,2辆28座中巴车44人自宜春市红林大酒店对面停车场出发,开启了17天自助游行程。历经、贵阳清镇、云南大理、腾冲、梁河、陇川、瑞丽、芒市、维西、香格里拉、德钦、泸沽湖、罗平、贵州罗甸、思南、江口、铜仁,总行程6720公里。参加人员:安然、云、蓉儿,谢胜碧、笑对人生、七叶一枝花,岸柳、刘鹏、岁月静好、国语、青梅煮雪、凉白开、方圆,晓秋、花开无声、田园、爱艾灸,柳诗婷、简单、方、丁叮,秋知雨、刘安、邓育娥、艾余花,四毛、雪花飘、吴永红、彭文艳、金武、宁静、清风自来、刘建玲、潘文艳、LP、天使的翅膀、静、蔬菜、燕语呢喃、刘红萍、笑、悠然,司机詹、兰师傅。<br></div> 7月13日清镇市的早晨 7月13日傍晚,大理洱海傍晩,红色的狗尾草随风摇曵 托住即将西去的太阳,践行梦一样的美妙。 洱海晩霞<div>洱海,古称昆明池、洱河、叶榆泽等。因其状似人耳,故名洱海,是仅次于滇池的云南第二大湖,中国淡水湖中居第7位。洱海形成于冰河时代末期,其成因主要是沉降侵蚀,属高原构造断陷湖泊,海拔1972米。洱海西面有点苍山横列如屏,东面有玉案山环绕衬托,空间环境优美。<br></div> 别样风景 7·14 寻梦·蝴蝶泉 <div>  蝴蝶泉,坐落在大理点苍山云弄峰下。它像一颗透明的宝石,镶嵌在绿荫之中,以它特有的奇观,吸引着远近游客。<br></div> 蝴蝶泉<div>  泉水清澈如镜。每年到蝴蝶会时,成千上万的蝴蝶从四面八方飞来,在泉边漫天飞舞。蝶大如巴掌,小如铜钱。无数蝴蝶还钩足连须,首尾相衔,一串串地从大合欢树上垂挂至水面。五彩斑斓,蔚为奇观。随着反映白族生活的影片《五朵金花》的传播,蝴蝶泉这一奇异的景观更是蜚声遐迩,驰名中外。</div> 蝴蝶泉边欢乐的共舞 蝴蝶泉边 蝴蝶泉景区蝴蝶大世界蝴蝶舞翩跹 大理古城城楼三塔门<div> 大理古城,又名叶榆城、紫城。古城历史可追溯至唐天宝年间,南诏王阁逻凤筑的羊苴咩城,为其新都。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占地面积3平方公里。大理古城在唐、宋500多年的历史间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古城内分布了14处市级以上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承载着大理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是大理旅游核心区。<br><div>  北城楼,又称"安远楼"。北城门又称"安远门"、"三塔门",始建于1382年,是古城四座城门之一。城楼的屋顶采用了中国宫室建筑中较高等级的重檐歇山式,保留了明朝时的建筑风格。<br></div></div> 古城外看北城楼 城楼门洞里的小吃 城楼上看古城 城楼上看古城 古城楼--五华楼<div>  五华楼最早是南诏王的国宾馆,元世祖忽必烈征服大理时,曾经驻兵楼前。明朝初年,五华楼在战乱中被烧毁。明洪武年间,重修大理古城时,在五华楼旧址上修了钟鼓楼,其规模格局已远不如南诏的五华楼。 <br></div> 潞江坝高速公路服务区观景台看怒江景色<div>  潞江坝,傣语称"勐赫",位于中国云南西部,由横断山脉纵谷(怒江大峡谷)中的低海拔台地构成。<br></div><div> 潞江坝,是进入口西南边陲瑞丽、“极边第一城”腾冲等地的必经之地,是怒江大峡谷的一组冲积扇和“人类的双面书架”高黎贡山精心呵护的杰作,包括文化底蕴深厚的潞江镇、“云南高原的“金孔雀”芒宽、恬静怡然的道街、“生死驿站”蒲缥、“千年刺绣之乡”杨柳等历史名镇。傣族、德昂族、傈傈族等多个少数民族世代栖息于此。<br></div> 龙江特大桥<div>  大桥位于S10保腾高速,在云南省西部、横断山脉南段,路桥垂直跨越龙江,大桥将采用双塔单跨钢箱梁悬索桥,全长2470多米 ,桥面离江面280米,是云南省首座特大跨径钢箱梁悬索桥,也是亚洲山区最大跨径的钢箱梁悬索桥。</div> 和顺古镇位于腾冲市区西南4公里处,是南方丝绸古道上的商贸名镇、文化名镇和旅游名镇。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和顺,文化底蕴深厚,自然风光秀美,古建星罗棋布。这里有中国乡村最大的图书馆--和顺图书馆,这里是一代哲人艾思奇的故里,是翡翠大王的家乡,是我国西南地区著名侨乡,是七千多居民依然和谐生活的一个活着的古镇。<div>  2006年8月5日朱镕基总理题词:和顺和谐</div> 和顺两院里餐馆 和顺龙潭倦归民宿 龙潭·龙凤亭·元龙阁道观 古时农耕文化的杰作:水车·水碓<div>  利用水流的作用力带动水车转动,水车转动可以提水灌溉农田,带动水磨水笼的转动,带动水碓杆的上下移动。<br><div><br><div><br></div></div></div> 洗衣亭 垂柳成荫,蓬船泊岸,洗衣亭下,捣衣声声还有无? 小桥流水 安然民居 和顺图书馆 和顺图书馆是中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之一,于1924年由华侨集资兴办,为中国传统的楼房建筑,前置花园,美观素雅,图书馆中藏书万余册,其中尤以许多古籍最为珍贵。 和顺图书馆的前身是清末和顺同盟会员寸馥清组织的"咸新社"和1924年成立的"阅书报社",后经海外华侨和乡人捐资赠书,于1928年扩建为图书馆,1938年新馆落成。迄今有藏书7万多册,古籍、珍本1万多册,内有胡适、熊庆来、廖承志、李石曾等诸多文化大家的题字。 和顺图书馆被中国图书馆学会评为2018年"全民阅读先进单位" 和顺乡可谓:人杰地灵。这不是空泛的溢美之辞,而是实实在在的客观评价--作为滇西高原美名远播、历史文化内蕴十分丰厚的"华侨之乡"、"书香名里"。这里拥有"中国乡村文化界堪称第一"(张天放语)的"文化之津"和顺图书馆。 和顺郊外 前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题字:内和外顺 腾冲叠水河瀑布,为腾冲十二景之一的"龙洞垂帘",瀑布高46米,是全国仅有的城市火山堰塞瀑布,崖壁上排列着奇妙的柱状节理群。腾冲叠水河瀑布河流是大盈江从北向南贯穿腾冲,流经腾冲县城外一公里处时,遇到一个巨大的断层崖,水从左峡夺路而出,从46米高的崖头跌下深潭,然后继续奔涌向前。在气势磅薄的瀑布上,凌空建有民国二年九月,滇西都督大理张文光创建的太极石桥。 气势磅礴的腾冲叠水河瀑布<div>  太极石桥下激流奔驰,破青崖,披白练,若银河倒泻,雪喷云飞,绵絮纷披;玉漱飞鸣,山谷应声,数百步外即闻;水汽蒸腾,日光射影,常现五彩虹霓;珠沫四溅,如同牛毛细雨,飞洒周围,常年不停。当地人士多用"龙洞垂帘"、"久雨不停"来形容它的特点。<br></div> 腾冲叠水河瀑布右侧层瀑 腾冲市国殇墓园<div>  国殇墓园表明了为保卫祖国英勇献身的中国远征军将士、在滇西流血牺牲的广大抗日军民,是云南仅有中国国内少见的大型抗日战争纪念陵园,是广大人民群众参观、凭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也是众多专家学者了解抗战文化、从事抗战研究的重要载体,在海内外广有影响,又是统战工作的重要窗口。<br></div> 1942年5月,日军侵犯滇西边境,怒江以西的大片国土落入敌手,中国抗战后方的一条国际通道——滇缅公路被彻底截断。 1944年5月,为了收复滇西失土,打通西南国际运输大动脉——滇缅公路,使盟国的援华物资顺利进入中国,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远征军发起了滇西反攻。 腾冲北海湿地保护区,在打苴乡境内,四面环山,属高原火山堰塞湖生态系统,大片漂浮于水面的陆地;犹如在五彩缤纷的巨型花毯……具有极高的生态旅游观光价值与科考价值。 北海湿地撑草船<div>  当地人经常把随意切开的一小块草排当竹筏子来划,捕鱼虾;还有人干脆在草排上开个洞,就把鱼竿伸到那洞里钓鱼,其乐融融。<br></div> 北海湿地过草地<div>  原来人与景也是需要缘分的。偶然的聊天,就能成就一段美丽的邂逅。这里确实奇特。水草密密麻麻,根交错在一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旧草腐烂,新的长在腐烂的草根上,然后又腐烂,然后又长出新的,最后形成整片整片的草甸各自浮在水面上,宛如一个一个的小草岛,通常有一米多厚。脱了鞋赤脚走上"草岛",感觉像踩海绵一样。<br></div> 梁县河九保街太平门<div>  九保古镇,也称南甸营。1911年归腾越城堡自治区。因腾越城内共八个保,有八保街,故名九保街,曾改名为九保镇、印泉镇。公元四世纪“蜀身毒道”即南方丝绸古道途经德宏,比北方丝绸之路早2百多年。九保是古道上驿站,马帮不断,店铺林立,商业发达。1956年国家调整行政区域,九保从腾冲县划归梁河县。九保街有李根源故居等历史建筑。<br></div> 九保街 九保街菜场 位于梁河县九保街,是一个历史文化古镇。爱国民主主义者、辛亥革命名将、民国元老李根源于1879年4月17日诞生于此。他在九保街的两幢故居,于1999年9月14日,由他的后裔移交给梁河县政府所有,已辟为李根源故居纪念馆。<br><br> 李根源故居为木结构四合院楼房,门窗以古典图案雕刻,占地面积860.7平方米,建筑面积764平方米。 李根源(1879年6月6日-1965年),字印泉,又字养溪、雪生,号曲石,别署高黎贡山人,祖籍山东益都(今山东青州),生于云南腾越(今云南梁河九保),近代名士、国民党元老。 李根源的一生是从军从政、奋斗不息的一生,在他长期的政治生涯中,先后担任过云南陆军讲武堂监督、总办。云南军政府军政总长兼参议院议长,云南陆军第二师师长,驻粤滇军总司令,农商总长,云贵监察使,代理国务总理等,建国后,又荣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第一副主任等职。 九保街太平寺<div>  建于元代,它位于梁河县城北三公里处的九保街西北隅有,民国大总统黎元洪亲自手书题名的"太平寺"石刻,镶嵌在寺中大照壁上,有李根源书篆体"珠涌山"条牌立于寺中。</div> 太平古刹 南甸宣抚司署<div>  坐落在梁河县城遮岛镇南甸路103号,建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是目前云南保存最完好的土司衙门,目前是德宏州唯一独有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文物主管部门计划,将使其成为:“中国土司制度陈列专馆”,让土司制度的活化石永久传于后人。</div> 南甸宣扶司署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现代(清代)司署代表性建筑。位于云南省梁河县遮岛镇[1]。明清南甸宣抚司署多次迁徙。清咸丰六年(1851年),第二十五代土司刀永安迁至田心,草创衙署(今址)。现存建筑为1934年扩建,占地1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为7360平方米。木构宫殿式建筑,中间为四堂五院和南北厢房组成,两侧还有胭脂楼、戏楼及若干小院。二堂正中为圆形太阳门,第四进正堂大殿用椿、栗、楸木建造。 物质文化遗产<div>  大宗项目的列支要经得土司同意。另外附设粮仓,设专人收放粮食,屋内有大秤、帐本、量箩(傣族篾编量斗)和上刻"司署制"字样的木制斗等。书房人员是由秘书、师爷、誊录员组成。专司誊写,起草文稿整理诉讼卷宗,管理文稿和各项收租票据。师爷的地位较高,他可以代理土司外出代办,可以与土司同桌共餐。<br></div> 南甸宣抚司署,清咸丰六年(1851年),第二十五代土司刀永安迁至田心,草创衙署(今址)。现存建筑为1934年扩建,占地1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为7360平方米。木构宫殿式建筑,中间为四堂五院和南北厢房组成,两侧还有胭脂楼、戏楼及若干小院。南甸宣抚司署,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甸宣抚司署,是由三代人完成,从一八五一年到一九三五年间,用了八十四年的时间,如此宏大的古建筑群,在全国土司署中属于前列,人们称它为傣族的"小故宫"。五进四院逐级升高,周围另有二十四间耳房、花园、佛堂、戏楼、小姐楼、佣人住房、厨房、粮库、马房、军械库、监狱等建筑应有尽有,而且各有用场。 勐底大金塔建设于清朝末年。原塔毁于何时待考,2008年6月恢复重建。重建的金塔高57米。勐底大金塔四面坐佛,东面除有佛像之外,有一昂首白马雕塑,腾空而起。金塔的西边有一佛杆柱,,柱子顶端是威严肃立着的佛祖雕像,面朝西南方向。塔前为广场,面积2万平方米。 户撒皇阁寺位于陇川县户撒乡东北角的金凤山上。据传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系西平王沐英屯兵驻防户撒时所建。为汉式建筑,由上奘皇阁寺和下奘报恩寺组成,道教与大乘佛教合一的寺庙,皇阁寺供奉玉皇大帝及诸神像,报恩寺供奉观音菩萨及其它佛像。两寺均为独立的四合院,玉皇殿为城楼式,蔚式壮观 户撒乡皇阁寺为省级文保单位,四合院建筑,分正殿、左右厢殿及下殿。正殿建在高台上,厢殿和下殿建以台下,下殿设两道进殿大门,殿四周镶砌石墙。正殿内供奉着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塑像,厢殿称地母殿,塑有各种神像,下殿为戏楼,设有戏台。 整个殿内建筑辉煌光灿,建筑物上刻有龙凤、花草、鸟兽,庄重威严,精致美观,处处凝聚着阿昌族人民高超的建筑艺术。皇阁寺设有三道雄伟壮观的天门,道路开阔,现保存有48米石板铺筑的路径,石阶层360级,阶宽1.33米,寺前20米新建有白象塔和3个戏台。行人拾级而上,至殿下,是融道教及汉传、南传佛教为体的极具特色的少数民族建筑。 阿昌族户撒刀锻制技艺流传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陇川县西北部的户撒乡,主要集中在潘乐、户早、隆光、相姐、明社、曼炳6个村。户撒刀也叫阿昌刀,因陇川县户撒乡主要是阿昌族聚居区而得名。据史料记载,明洪武年间,沐英西征时曾留下一部份军队驻守户撒屯垦,他们将打制刀具的技术传给了阿昌同胞,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 户撒盛产刀具,而且极富民族特色,远销缅甸及境内怒江以西地区,为各民族所喜爱,有景颇族、僳僳族最喜爱的背刀,有傣族、阿昌族喜爱的尖刀和砍刀,还有专为藏族打的腰刀和长刀,以及其他民族用的菜刀、镰刀……户撒刀工艺独特,质地精良,锋利耐用,有"柔可绕指,削铁如泥"之誉,在省内外久享盛名。工匠们还喜欢在刀鞘上镌刻"龙飞凤舞"、"猛虎长啸"、"东方日出"等风格多样的图案并对刀柄精心镶嵌装饰,使之成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让人爱不释手。 陇川县景罕广姆佛塔(玉兔佛塔)<div>  景罕广姆佛塔位于陇川县景罕镇东山顶,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而成为历史上的 “赶朵节”,是中缅边民每年在这里赶摆赕佛的集圣地。该塔是印度、缅甸、泰国佛教所公认的佛光宝地,由一大八小共九座涂金笋状佛塔组成,为小乘佛教朝圣的地方。传说佛祖释伽牟尼转世为玉兔时曾在该地出现,并有一段玉兔救人出火海的佳话,故此塔又称玉兔佛塔,<br></div> 景罕广姆佛塔广场<div>  "广姆"(傣语)汉语意为"佛塔",原名"广姆邦代",意思是玉兔灵骨佛塔。<br></div> 每年傣历四月十五日(农历正月十五日)开始,举行盛大集会,历时三天,俗称“广母(佛塔)摆”,国内外游览者达数万人。每年傣历十一月二十三日,赕佛聚会,时逢“出洼节”(一种佛教节日),各族青年男女欢聚游玩,俗称“摆少三”、“摆冒摆少”(青年节之意)。十分热闹。佛塔所建之处,地处坝子边沿,突起的一山丘,地势壮观。220多级台阶直上塔院。 上海至瑞丽320国道终点--云南瑞丽姐告口岸。<br>  320国道起点为上海,终点为云南瑞丽,全程3695千米。320国道经过上海、浙江、江西、湖南、贵州、云南6省市。瑞丽位于中国云南省西部,它是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一部分。瑞丽的特殊地理位置使得它成为中缅两国贸易的中转站和集散地,也促进了国际陆路运输业的发展。瑞丽的城市功能配套齐全,既有现代化的城市设施,又保留着浓厚的异域风情,吸引着众多游客的到来。 瑞丽市西南约11公里,有一个世界少有的边境人文地理景观小寨--银井。有名的中缅边境71号界碑矗立寨中,国界线从该寨中央蜿蜒划过,是个典型的“一寨两国”边境地区。 一寨两国景区大门 <div>中缅71号界碑--界碑左侧对面为缅甸<br></div> 从瑞丽至弄岛的公路将一个傣族村寨一分为二,中方一侧的称为银井,缅方一侧的称为芒秀。寨中的国境线以竹棚、村道、水沟、土埂为界,因此,中国的瓜藤爬到缅甸的竹篱上去结瓜,缅甸的母鸡跑到中国居民家里生蛋便成了常有的事,边民们每月数十次地穿越神圣的国境线而浑然不觉。寨子里的老百姓语言相通、习俗相同,他们同走一条路,共饮一井水,同赶一场集,和睦相处。 一寨两国水井 国界栅栏那边的缅民 国界栅栏那边的缅民 国界栅栏上的提示 中缅边境的秋千 玉石桥--一桥两国称中缅“玉桥”,横跨两国界沟,由中缅友好人士出资共建,桥面镶嵌7777块缅甸硬玉(翡翠),7是缅甸最珍贵数字,有7个省,7个邦,连生日都是7天一过…… 蒲甘红塔群 <div>  万塔之城蒲甘为缅甸曼德勒省最著名佛教文化遗址。在方圆18英里土地上,共建4486773座佛塔。此红塔群由缅甸工匠历十余载精心打造而成,是拍摄“水上塔倒影”的最佳拍摄地,身临其中,仿佛置身缅甸,心静神远。</div> 蒲甘红塔群 已至缅甸首都 缅甸掸邦院落 具有民族特色的雕塑 瑞丽口岸<div>  瑞丽是祖国大西南沿边开放的主要城市,是通往南亚、东南亚的重要门户。瑞丽是边境开放城市,享受沿边经济开发区政策。瑞丽的姐告前沿距缅甸史迪威公路仅8米,距缅甸商业重镇木姐中心区仅500米,<br></div> 芒令独树成林,生长于刚进入瑞丽市的320国道边德宏州瑞丽市姐勒乡的芒令寨旁,郁郁葱葱,高耸挺拔,好像是专门站在那里的等候远方的来客一般,瑞丽人因此称它为"迎客榕"。榕树在云南德宏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无论山坝间、村寨里、道路旁都能看到,当地人视榕树为神树,只种不砍。 铁城佛塔(树包塔),位于芒市镇团结大街南段东侧。<div>  据傣文史料记载,清乾隆五十三年,即公元1778年,芒市第十七世土司放愈著为纪念一场胜利的战争而修建了此塔,距今两百多年。</div><div> 此塔系实心砖塔,通高11.6米,塔基八角形,边长2.15米,高1.3米,主塔建在莲花须弥座上,塔体现已被树根包裏覆盖,形制难辨,推测应为钟鼓状或钵体式。塔基四角各有一小塔,高3.97米,其座为莲花座。塔刹由相轮、小莲座上的宝瓶组成,冠以宝伞、风标。塔丛除南面因被树根覆盖无法辨别外,东、西、北三面辟有佛龛,双坡顶式,开券形门洞,神龛内竖着佛像。</div> 砖砌的塔身天长日久出现了裂缝,风中渐渐积满了尘土,一粒榕树种子被风或鸟带到了塔缝中,春雨浇下,种子生根发芽,于是古塔就渐渐被榕树包了起来,形成树包塔奇观。 如今塔顶上的树已高达30余米,树冠覆盖近1000平方米。<br>  塔包着树,树包着塔,结成了一个坚强的实体,塔就是树,树也就是塔。 勐巴娜西珍奇园位于德宏州芒市城东南,是国家AAAA级景区,现已建成具有古朴、自然、珍奇特色的高品位景点,是全国罕见的生态园林。勐巴娜西珍奇园汇集了全国少见的大量古树名木和世界罕见的硅化木玉石。其特色是:稀、奇、古、怪,堪称精品荟萃的旅游亮点、亚热带植物基因宝库。 周恩来总理纪念亭<div>  为纪念周恩来总理到芒市出席中缅边民联欢大会,在芒市勐巴娜西珍奇园内修建了周恩来纪念亭。纪念亭基座为四面八方体,围有大理石栏杆,亭塔为重檐叠阁状,高27米,28只金孔雀错落有致地镶嵌在琉璃瓦飞檐上。亭内方柱正面的黑石碑上镶嵌着周恩来总理的汉白玉侧面浮雕头像,其他三面分别刻写着汉文、傣文、景颇文的横额和亭记。<br></div> <div><div>芒市宾馆前周恩来总理种植的缅桂花树<br>  1956年12月15日,新中国总理周恩来和缅甸总理吴巴瑞从缅甸九谷经畹町桥步行入境,在畹町稍事休息后,两国总理赴德宏州州府芒市,参加“中缅边民联欢大会”,为纪念大会的召开,两国总理在芒市宾馆主楼前面各种植了一棵缅桂花树。<br></div></div> 芒市宾馆前缅甸前总理吴巴瑞种植的缅桂花树 勐巴娜西珍奇园 勐巴娜西珍奇园 勐巴娜西珍奇园 勐巴娜西珍奇园 勐巴娜西珍奇园--硅化木 勐巴娜西珍奇园--硅化木 玉台玉墩---小憩 碧玉(水纹石)--左:青云直上;右:金玉满堂 勐巴娜西珍奇园玉石原石 勐巴娜西珍奇园玉石店玉石成品 勐巴娜西珍奇园玉石店玉石成品 勐巴娜西珍奇园玉石店玉石成品 勐巴娜西珍奇园玉石店玉石成品 勐巴娜西珍奇园玉石店玉石成品 勐巴娜西珍奇园原木 勐巴娜西珍奇园树上的寄生植物 勐巴娜西珍奇园大果榕(百度搜索) 勐巴娜西珍奇园巴西橡胶树 芒市街拍 云南德宏菩提寺<div>  菩提寺位于芒市西南路中段西侧,是小乘佛教的寺庙。傣语称"奘相",意为宝石寺。据记载,该寺始建于清康熙十六年,相传当时茫施(今芒市)长官司长官的大儿子舍弃官位,削发为僧,修建了此寺,因寺前是一株很大的菩提树,便借树取名为菩提寺。三百余年来,屡遭战乱浩劫,破了又重修,菩提寺历经沧桑,直到现在,除了屋顶采用了汉族的歇山式建筑外,整体结构是傣族干栏式风格。<br></div> 菩提寺是宫殿瓦顶式的木架楼房,属楼奘无塔寺,坐西向东。月圆形的正门向着东方(据传释迦牟尼修炼成佛是面东盘坐),正门的南北两边为侧门。外沿镶板壁,木料材考究,结构严密。大殿屋脊为上小下大的重檐建筑,歇山式。屋顶的举折及屋角出翘形如飞鸟展翼的重檐坡面各部分曲线流畅,造型优美,屋脊、檐面、翘角等均有装饰。傣族、汉族的歇山式屋顶与杆栏式木结构巧妙地结合起来,又融合从缅甸引进的黄铜镂空、缨络垂吊工艺,光艳夺目的「提奘」(小塔)悬于屋脊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