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田之光

张顺彬

<p class="ql-block">  青砖黛瓦在阳光里泛着温润的光,像一位沉默的老者,将八十余载的风雨都酿成了檐角的静穆。推开那扇斑驳的木门时,我忽然觉得脚步有些沉——这方小小的院落,曾在寒夜里亮起过足以穿透历史迷雾的灯火。</p><p class="ql-block"> 正厅的八仙桌还摆着当年的模样,木椅上仿佛还留着焦灼的体温。墙上的标语褪色了边角,“反对本本主义”几个字却依然力透纸背。讲解员说,就是在这里,二十几位年轻人围着一盏油灯争论了整整三天,他们的烟袋锅里星火明灭,映着窗外连绵的闽西群山。忽然想起展厅里那组老照片。穿粗布军装的战士们围坐在炭火旁,有人用树枝在地上写着“革命纪律”,有人在缝补磨破的草鞋。他们的眼神里没有迷茫,倒有几分孩童般的澄澈——或许正是这份纯粹,让这支穿着草鞋的队伍,能走出二万五千里的泥泞。那时的中国正陷在茫茫黑夜,而这些人偏要在山沟里找出一条路来,用粗糙的手掌劈开混沌。</p><p class="ql-block"> 后院的老樟树该有上百岁了吧,枝桠舒展如伞,浓荫里藏着细碎的光斑。树下的石碾子还在,只是不再碾米,倒像是在碾磨时光。我摸着树干上深褐色的纹路,忽然想起那些穿着草鞋的身影——他们从这里出发时,或许也曾在树下歇脚,鞋上的泥土蹭在青石板上,晕开一小片湿痕。后来,这些泥土跟着他们走过长征路,染过延河水,最终铺成了通往天安门的大道。</p><p class="ql-block"> 走出祠堂时,夕阳正将远山染成金红。田埂上,几个孩童追着风筝跑,风筝上印着的五角星,在风里飞得很高。回望那白墙黑瓦和院落后方“古田会议精神永放光芒”的大字,它静静地立在那里,像一个沉默的坐标,标注着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忽然明白:所谓初心,原是寒夜里不灭的灯,是泥泞中不停的脚步,是一群人对着土地立誓时,眼角闪烁的星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