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还有谁谁谁"——这书名有点怪,好像是在点名时漏了谁,也像是老顽童黄永玉在掰着指头数人,数到后来不耐烦了,索性挥手一句:"还有那谁谁谁!"黄永玉先生百岁之年,偏用这般戏谑口吻作了书名。阅读完全书,才明白一位近百岁老人用这含糊的"谁谁谁"三字,将他对所有老友的思念跃然纸上:书中文章除了第一篇“体育和男女关系”写于2019年外,其他回忆人物的都写于2021年至2023年,其中有4篇写于2023年2月和5月,也就是黄永玉离世前的几个月,对于99岁高龄的黄老来说,实在不能勉强他还得有清晰的记忆了。“还有谁谁谁”,让我们看见了一个送走所有故人的老者,在用笔尖汇聚的最后一点温暖。</p> <p class="ql-block"> 书里回忆了十几位老友,有的我以前了解,有的是第一次知道,但个个活得精彩。</p><p class="ql-block"> 黄永玉与王世襄初次见面时,因翻看《髹饰录》被王世襄“从手上一把抽了过去”,场面尴尬。但王世襄随后主动道歉,称“失礼之至!我王世襄,你黄永玉!请欣赏。”这般自报家门的真诚,竟比明式家具的线条更见风骨,两人从此成为挚友。王世襄研究古董时“务必梳理出根芽才松手”,生活与学问兼具深度与广度。他养狗、闷獾子的趣事,以及炮制油焖大葱的细节,被黄永玉生动记录,展现了其鲜活个性。黄永玉称王世襄为“一本又厚又老的大书”,虽自谦“锄头太小,来不及翻完”,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这位文物大家的敬重与怀念。</p> <p class="ql-block">王世襄</p> <p class="ql-block"> 许幸之是画家、戏剧家、诗人,他导演了著名的《风云儿女》,电影主题曲之一成就了我们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p><p class="ql-block"> 书中记录了在那个互相批判到不正常的年代里,许先生有一个精彩的比如。“‘印象派’的出现,恢复了自然界的美感,更方便地表现现代生活。说他们思想上的落后,他落后他的,我们用他们开掘的思想和手腕画我们的,……,好像面对一盘你不习惯的好菜,不吃可以,你摔盘子干什么呢?”这态度,犹于一片喧嚣中劈开一道豁亮的缝隙。</p> <p class="ql-block"> 书中篇幅最长的回忆是对香港《大公报》驻京办潘际坰、邹絜媖夫妇,掌舵京城笔政数十载,黄家与之结下肝胆相照六十载的情谊。书中第八篇《让这段回忆抚慰我一切的忧伤》,开篇一句"和老潘两口子做了五六十年朋友",道尽岁月沉淀的暖意。文章中用了一个事例把文人的风骨和面子写的活灵活现:在那个劳动能改造思想的年代里,《大公报》驻北京办事处被取消了,老潘被派到一个自来水机构工作,这使他深感震动而身不由己。有一天,本来说好去黄老那里聊天,可是,黄永玉等一个钟头不见来,打电话问,老潘只是说“算了,算了”,后来问楼下负责登记的才知道,只是因为进楼需要登记,在登记填写工作时不高兴,嫌自来水公司不合口味。在那个动荡年代里,这段再小不过的事例映照出报人风骨与文人相濡以沫的光华。</p> <p class="ql-block"> 在“侥幸的小可见闻”篇章里回忆张学良的弟弟张学铭,书中描绘他豪爽率性,不拘小节。在与人交往中,他真诚坦率,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这种不刻意迎合、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正是旷达自由的体现。他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享受生活的乐趣,不被世俗的规矩和眼光所左右,活出了真实的自我。在当今这个充满压力和束缚的社会,我们常常被各种规则和期望所裹挟,而张学铭的生活观念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挣脱束缚、回归本真的启示。</p> <p class="ql-block"> 书中也有对平常老百姓的描写,也体现了黄老真诚待人的观念。黄永玉家里的保姆曹玉茹,在战争岁月里痛失亲人,脸上鲜有笑容。但黄永玉理解她内心的悲苦,尊重她的感受,没有因为她的冷漠而疏远她,反而更加关心她。这种对普通人的真诚关怀,展现了黄永玉善良的内心和宽容的胸怀。它告诉我们,无论对方身份高低,都应给予真诚的对待,因为每个人都在生活的舞台上扮演着独特的角色,都值得被尊重和关爱。</p> <p class="ql-block"> 黄永玉的耿直、风趣幽默是他的标签,在这本书里处处可见。</p><p class="ql-block"> 城市发展带来的弊病,黄老直言不讳:“最近这几年,常听到有人说乡愁,都是大高楼,你还乡愁个屁。”</p><p class="ql-block"> 对重男轻女,黄永玉在书中用了一个笑话,说的轻松又沉重:一家生了个男孩,大家就齐声祝贺“恭喜!恭喜!”。过些时候另一家生了个女儿,大家就说:“也好,也好!”。有天县太爷夫人坐“四挺拐”的轿子从街上经过,生女儿的人告诉大家:“看!看!四个‘恭喜’抬一个‘也好'!"</p><p class="ql-block"> 也有一同志听别人说这样也好,那样也好……于是反驳曰:“是呀,上海什么都好,连虱子也是双眼皮的。”读到这里,我情不自禁想起老领导的一个经典故事:是说他去济南给领导送了些日照虾皮,人家济南领导半开玩笑的说,你这大老远的就跑来送点这个,我们这位老领导风趣的说,“日照的虾皮好,和济南不一样,都是双眼皮的。”此语一出,顿时就化解了尴尬。</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还有谁谁谁》没有讲什么大道理,也没有任何华丽的语言,却用一个个人物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从不在远方,而在柴米油盐的认真里,在笑对琐碎的豁达里。而作者那支风趣质朴而又不失幽默的笔,更让这些故事有了温度,读来像炎热夏季里喝了一碗绿豆棋子汤,温饱了胃,也让人清醒。或许,这就是好书的力量——它不教你如何成功,却让你学会如何好好生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