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慎与黄峨,1,眉山苏家与新都杨家

王世华

有一句有关四川人文的名言:川西尚文,川东尚武。意思是川西出文人,川东出武将。现代四川名人中,文豪如郭沫若、巴金、李劼人等都出在川西,但无开国名将帅;川东无啥文豪,有名将帅却很多,如十大元帅中的朱德、刘伯承、聂荣臻、陈毅,都出在川东和川中。在大明时期,日本文人关注到一个现象,说自古岷江流域出文豪,如汉朝的司马相如、扬雄;唐朝的李白、宋朝的苏轼、明朝的杨慎。从近几十年的考古发现,川西有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十二桥(金沙)文化,很像华夏文化起源之地。<br>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岷江边出大文人是不争的事实。在岷江流域的成都南北,宋明有两家人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就是成都北的新都杨慎一家和成都南眉山的苏轼一家,有名的升庵桂湖和三苏祠从古到今都是著名的旅游景点,笔者都去过多次。<br> 最近又去眉山,三苏祠变成三苏博物馆,在原三苏祠对面多了一个三苏纪念馆,那里陈列了苏洵、苏轼、苏澈父子三人的文墨人生,诗词手迹,在唐宋八大家中,苏氏父子竟占有三席!因此朱老总题词道:<div><b>一家三父子,都是大文豪。</b></div><div><b>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b></div><div>细考苏轼、苏澈兄弟的成材之路,与其父苏洵的培养至关重要。传说苏轼、苏澈二人小时候并不太喜欢读书,苏洵为培养两个儿子成材破费苦心。他没有对儿子打骂,而是诱导。苏洵研究了苏轼兄弟的性格特点,知道二人好奇心切,采取不说教,而是“偷偷”在隐秘处读书,还摇头晃脑,怡然自得的样子。苏轼兄弟去探父亲的秘密,发现他竟然在以读书为乐!这事吊起了苏轼兄弟的好奇心,探明父亲看的什么书后,也去书房偷偷拿来看,竟越看越有趣,最后发奋读书,二人都考上进士。培养他们的父亲,却没有考上进士,但在文坛名声远博。四川民间流传“苏老泉八十三岁中状元”,纯粹杜撰。但苏轼、苏澈兄弟的成材,的确靠其父苏洵的成功培养,<br> 在成都北的新都,如今是成都的新都区,升庵桂湖公园原是杨慎祖籍地,杨家的三人——祖父杨春、父亲杨挺和、和杨慎本人都是明朝大名人,杨家也是大明显赫之家,杨慎父子的成材,也靠杨春精心培养,这杨家出了多少人才?看看笔者的统计:<br>祖父杨春:成化十七年进士,督学湖广;<br>父杨廷和:成化十四年进士,吏部尚书、首辅;<br>叔杨廷仪: 弘治十二年进士,兵部左侍郎;<br>杨慎本人:正德六年进士、状元,翰林修撰、经筵讲官;<br>弟杨惇: 嘉庆二年进士,兵部主事;<br>堂弟杨恂:嘉庆五年进士, 河南佥事;<br>子杨有仁:万历五年进士,侍御史河南佥事。<br>看杨家中进士的年代发现,杨春中进士年代竟在其子杨廷和之后!可见杨春把心血都花在培养儿子上面了。杨慎之父杨廷和幼年是神童,12岁中举,十九岁中进士,成为明朝顶级文臣。在明朝的神童中,十二岁中举的恐怕只有他了。他中举后四川省内一片哗然,前来祝贺之人络绎不绝,县太爷都亲自上门道贺送礼。然而在其父杨春的教导下,杨廷和以《伤仲永》为戒,中举第二天就闭门谢客,远离那些溢美之词,专心读书。可是第二年上京会试却落了榜。其父杨春教导他,会试不比乡试,还有许多东西要学。于是安排杨廷和去国子监(当时的最高学府)去学习,并且三年后的会试也没有参加,直到十九岁参加会试才中进士,然后选为庶吉士,在翰林院继续深造。杨廷和在那里实习三年,结业后才当上一个从六品官。经过层层磨练,杨廷和最终成为宰辅,为大明一代名相。有意思的是,杨春教子有方,使神童儿子成大器,而他本人中进士却比儿子晚,那不是天资问题,而是他的心血花在教育子孙上。从杨慎的祖父教育其父的过程可见,杨家培育神童早有一套从理论到实践都值得赞颂的方案。<br>杨廷和的成才之路也影响到他的儿子杨慎。下面笔者将会讲到,杨慎在乡里和京城都是出名的神童,然而到19岁时祖父和父亲才让他参加乡试并中解元,24岁参加会试、殿试,成为状元。</div>